從2001年到2010年,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已經走過了十年光景。作為中國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每年五月開展的科技活動周都會給廣大公眾帶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十年過去了,我國科普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中國公民的科學素質提高了多少?我國科普能力建設達到了什么程度?科普工作中還存在哪些問題?今后的路怎么走?
一說科普,很多人腦子里迸出的第一個詞就是科技活動周。的確,科技活動周開展十年來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績,如今已是國內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群眾科技活動。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李普表示,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普能力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在科普人才隊伍、科普基地建設和科普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據介紹,近年來,我國科普人員持續增長。2008年全國已有科普人員176.1萬人,全國每萬人口擁有科普人員13.4人。
科普場館建設得到了廣泛重視。2008年全國共有建筑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類科普場館1098個??萍拣^、科技博物館參觀人數超過6000萬人次??破战涃M投入顯著增加。2008年全社會科普經費投入64.84億元,人均科普專項經費1.84元。
科普創作進一步繁榮。2008年全國共出版科普圖書3888種,占2008年全國自然科學技術類圖書總量的5.5%,全國共出版科普圖書0.45億冊,占2008年全國自然科學技術類圖書總量的9.7%。科普活動影響日益擴大。2008年全國共舉辦科普(技)講座95.47萬次,聽眾達1.6億人次,舉辦科普(技)專題展覽11.5萬次,參觀人數超過1.97億人次,科技活動周期間,共舉辦科普專題活動9.63萬次,吸引了8986.86萬人次參與其中。
“科普理論研究的指導作用也明顯提高?!崩钇战榻B說,近年來,在廣大科普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下,出現了一批理論水平高、操作性強、實踐急需的理論成果,指導了我國科普事業不斷發展。例如,《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課題在世界首次系統提出了公民科學素質的理論與實務,基本解決了素質測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p>
“我國科普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公民的便捷生活能力還比較差,廣大農民的科學生活能力普遍偏差等。特別是面對電氣產品某些功能參數的英文標注、心理健康、基本的科學理財知識、投資的風險意識等,一部分公眾顯得不知所措,甚至把某些經驗常識不加考證地當成正確認識。”在5月22日召開的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北京論壇上,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原所長李健民根據自己的調研指出了我國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公民科學認知方面的誤區。
另外,李健民通過調查發現,農民群體的科學生活能力普遍較差,十分值得關注。
從事多年科普管理工作的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認為,科研成果不能順暢地轉化為科普資源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他表示,長期以來,科研與科普之間存在“斷層”和“割裂”,科研過程和創新成果不能為公眾所了解,科研工作者不能將科技知識通俗易懂地傳播給公眾,科研機構也不能向公眾開放,導致公眾認為科研過程很“神秘”,科研成果很“高深”,與自己的日常生活無關。
“科普人才隊伍也比較匱乏,結構也不合理?!敝焓例埻嘎?,我國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存在構成復雜、教育程度不高等問題??荚u機制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科研人員參與科普創作的積極性。朱世龍認為這是造成全國科普人才隊伍整體匱乏的主要原因。
“在科研人員的崗位設定和績效考核中,策劃、組織和參與科普活動和工作并不是主要測評指標,甚至與工作考評沒有直接關聯?!敝袊破昭芯克┦亢髼罟獯饲耙脖硎?,對科研人員而言,從事科普工作同其本職工作之間關聯并不密切,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其完成本職工作之外參加的“業余活動”。
朱世龍表示,我國雖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但相關機制還未形成,科普工作仍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社會機構承擔科普產品研發、科普活動實施的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國家對社會機構開展科普工作的優惠政策還不健全,科普獎勵激勵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李健民認為,公民科學素質的提高,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基。他建言,未來的科普工作要更加“以人為本”、“以需為先”、“以用為上”,在內容上應該注重普及有關方面的知識,尤其在知識基礎上,要培養動手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李健民表示,公民對于新近的、涉及到更高科技含量的知識特別是與之適應的行為,則顯得比較欠缺。“對科普工作而言,只有把握好時代對公民的新要求,提供與時俱進的科普服務,才能讓老百姓喜聞樂見,并切實從科普中得到實惠?!?/p>
針對農民群體的科普問題,李健民表示,農村的科普工作需要關注農民群體中流傳的一些錯誤常識并糾正,才能使農民群體真正享受科技成果。
“受不同地區的經濟、科技、文化、習俗等的影響,科普資源需求的層次、內容、目的、渠道等都表現出很大差異。比如農民最希望獲得衛生健康、天氣方面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青少年往往對類似天文知識、軍事知識等科普內容感興趣。”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任福君說,科普資源建設只有立足于國家、社會和公眾的科普需求,才能提升科普資源建設的質量和發展水平,才能充分發揮科普資源傳播和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作用。
而在朱世龍看來,科技資源是提升科普能力、保證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性資源之一。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學實驗室、觀測臺站對公眾開放的科普能力,及時將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科學教育資源,增進公眾對科技的興趣和理解是當務之急。
對此,李普也透露,今后國家還將大力推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轉化,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工作,推動科研院所和大學向社會公眾開放科技設施,開展科普活動。
李普認為,當前我國正處在提高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普及科學技術,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必須作為國家的長期任務和全社會的共同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李普表示,目前,“十二五”科普規劃戰略研究已基本完成,今后若干年,還將持之以恒地推進科普事業的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推進科普工作的目標管理,動員和引導廣大公眾主動提高自身科學素質。辦好大型群眾性科技示范活動,持續實施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科普日以及行業性、區域性科普宣傳活動,在社會上不斷掀起“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和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社會氛圍。
李普還透露,今后還將加強科普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完善《科普法》的配套法規制定工作,完善激勵科普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