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到底有什么科學道理?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醫學影像科江虹醫師等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對針灸足三里穴保護胃黏膜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認為針灸足三里可刺激中樞特定腦區介導,再作用于靶器官,即通過興奮相關的腦區功能活動,經下行的迷走神經以及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發揮調節胃腸功能的作用。這對是祖國傳統醫學機理學研究的重要探索。
此研究報告刊登于《中華醫學雜志》2010年6月1日第21期,題為“針刺足三里穴對胃黏膜保護及損傷因子影響與腦功能變化的相關性”。
針刺足三里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在針刺25分鐘后作用最強;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針刺信息傳導,激活與機體胃腸功能相關的腦區,通過下行神經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黏膜保護因子的含量,降低胃黏膜損傷因子含量,從而達到調節機體胃腸功能的作用。
針灸是中醫重要組成部分,足三里穴是最常用的治療穴位之一,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針刺足三里穴位對機體胃腸道相關功能有影響,能疏通經脈、調和氣血、和胃健脾,但對機體的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本研究工作者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結合檢測電針刺激前后受試者血液中胃黏膜保護因子(降鈣素相關基因肽和前列腺素E2)和胃黏膜損傷因子(胃泌素、內皮素)的變化,探索針刺保護胃黏膜的中樞機制,豐富了祖國醫學的機理學研究成果。
上海同濟大學16名健康在校學生作為志愿者,平分為真穴組和假穴組。前者針刺受試者右側足三里穴,假穴組選取足三里外同一水平2-3cm處進針。針刺前5分鐘及電針刺激停止后5、15、25、30分鐘分別5次采集受試者外周血檢測胃黏膜相關指標(胃泌素、內皮素、降鈣素相關基因肽等),針刺時進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經過統計學軟件分析。
結果發現,真穴組電針針刺停止后5、15、25、30分鐘時,外周血中降鈣素基因相關肽、前列腺素E2含量較針刺前明顯升高,而內皮素、胃泌素含量明顯降低;在假穴組以上指標的含量在針刺前后無明顯差異。經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術檢測發現,電針刺激足三里不同時間段激活的腦功能區基本相同,主要為雙側額中回、尾狀核、扣帶回,左側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額下回、下丘腦、右側島葉、海馬、小腦半球,激活的強度在電針停止25分鐘時最為強烈,激活范圍最廣。而假穴組電針刺激后只激活了右側旁中央小葉及小腦半球。
由此可見,針刺能有效上調外周血中胃黏膜保護因子,下調損傷因子含量,從而對胃黏膜起保護作用;結合fMRI結果,專家認為,這些變化和對胃黏膜的影響可能是通過中樞特定腦區介導,再作用于靶器官。即通過興奮上述腦區的功能活動,通過下行的迷走神經以及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發揮調節機體胃腸功能的作用。
研究者還發現,4項血液指標的變化峰值與腦區活動強烈度及活動范圍的峰值出現時間點一致,都是針刺后25分鐘,專家推測,針刺足三里可能于刺激后25分鐘左右發揮比較強的胃黏膜保護作用。而假穴組沒有出現以上變化,說明針刺足三里確實有效,且穴位選擇的準確性是取得良好療效的基礎和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