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軒,代 月
1.大連新型企業集團,遼寧 大連 116033
2.大連正乾置業,遼寧 大連 116000
低碳,英文為low carbon,是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低碳”一詞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后隨著全球開始遏制氣候變暖的加快,以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為特征的“低碳”日漸成為了全球發展的共識。
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中,“低碳建筑”成為一項熱門話題。研究表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來源于建筑物排放。而在許多發達國家,建筑物溫室氣體排放量甚至超過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人們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猛增,會導致全球氣候變暖,而全球氣候變暖會對整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嚴重威脅。實際上,城市里的碳排放,60%來源于建筑維持功能本身上,而交通汽車只占到30%。
當下,低碳建筑已逐漸成為國際建筑界的主流趨勢。那究竟什么樣的建筑才能被稱作低碳建筑呢?
低碳建筑(Low carbon building)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體系,從建筑材料、設備到施工建造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內,采用生態建筑、節能技術、生態材料等,通過合理的開發強度,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建筑低碳化。
低碳建筑的主要特征為舒適宜居、采光通風、節能減排。低碳建筑全方位體現“節約能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
具體到建筑上,低碳建筑具體的指標要求是:節能——減少建筑能耗需求,提高能源系統效率,開發利用新能源;節水——減少用水量(強化節水器具推廣應用),提高水的有效使用效率(再生利用、中水回用、雨水回灌、污水處理),防止泄露(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節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建筑空間使用率,原生態保護,舊建筑利用,地下空間利用;節材——建筑設計節材,建材應用節材,建筑施工節材,建筑垃圾利用;人居環境——化學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污染,聲光熱環境,景觀綠化。
在我國,低碳建筑思想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已寫進國家的發展規劃中。事實上,早在2007年我國提出的《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10年,將使單位GDP能耗比2006年降低20%的目標。
現如今,我國的建筑相關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調能耗等)已經超過工業成為社會第一能耗大戶,占總能耗的46.7%。而在住宅使用過程中的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相同技術條件下為發達國家的2~3倍。同時,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中,幾乎占到了50%,這一比例遠遠高于運輸和工業領域。發展建筑節能減排將成為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減碳潛力巨大,更切合全球“節能減排”的發展主題。
發展低碳建筑不僅符合當前金融危機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宏觀經濟措施,緩解我國對能源的高需求,而且也符合國際上的可持續理念與低碳建筑的發展,將推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綠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產業等,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優化升級。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產國和消費國,處于城鎮化進程中的中國具有更加廣闊的低碳建筑市場,低碳建筑技術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在需求和相對較小的國際差距,將成為支撐我國新能源革命、搶占全球經濟制高點的有力保障。
低碳建筑不僅對建筑采暖、制冷、通風、照明、給排水等提出了更高的能耗和減排要求,而且還對土地與空間的利用提出了節約、高效的目的。如能自然采光的盡可能利用自然光。這些要求與目的勢必會改變未來房地產領域的建筑規劃,提高建筑產品的技術標準。
建筑的低碳節能主要取決于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在建筑用能與構造中,主要通過將新技術應用到能源供給、外立面結構、廢水循環的系統中,同時采用環保耐久建筑新材料,以提高建筑的節能減排。因此,在未來以低碳建筑作為一種趨勢的情況下,節能減排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將具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在低碳建筑中,由于對能耗與碳排放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這就意味著在建設和運營當中必須應用到新技術與新材料。而新技術、新材料的采用,勢必提高產品的售價。可見,低碳建筑對建設成本和售價的提高是必然的。
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也是建筑低碳之路的主要任務之一。雖然增加了產品的使用效率,但由于在長壽命的使用過程中,采用了低碳節能的新技術和新材料,將會大大增加建筑產品的運營費用,提高業主的生活成本。
當前,在我國發展低碳建筑還有一些困難需要解決。由于我國缺乏有效的成體系的鼓勵政策和監督機制,導致了市場各方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制約著低碳建筑的發展。
對于建材制造商而言,由于現階段沒有成體系的激勵機制,在技術和資金上都受到了限制,研發能力較為不足,低碳材料造價比較昂貴,致使低碳建筑很難得到較快推廣。
對于開發商而言,由于成本造價相對較高,利潤空間有限,加之房價處于高位,市場認知度低,他們對于低碳建筑的積極性并不高。尤其在當前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的情況下,賣方市場導致開發商更多地關注短期利益,推行低碳建筑的動力嚴重不足。
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而這部分附加成本往往會轉化為用戶的負擔。當相關稅收優惠不足以抵消購房成本的增加額時,低碳建筑就只能成為高檔住宅的嘗試,而難以贏得絕大多數市場。
除此之外,中國要建設和推廣低碳建筑,除了近期要進一步完善建筑節能體系之外,中長期需要建立自己的數據庫,對各種不同建筑材料如鋼材、水泥、玻璃、鋁制品和內部裝修材料,以及建筑設備(空調等)等在生產過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統計和分析。同時,對不同地區廠家生產的各種建筑材料其單位能耗進行標識和追蹤,建造時才能有更節能、減碳的方案可選擇。
其次,中國需要設計、研發和建立適合國內市場需求且經濟成本上可行的建筑技術體系。通過這種體系,更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使之成為切實降低建筑物碳排放量的建筑結構體系,如建立輕鋼、新型輕質混凝土結構、復合材料結構體系等的追蹤,使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計算有科學依據。最后在設計和開發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建筑開發的規劃設計、建筑結構的造型、建筑材料的選擇等。
[1]孫懿.淺談低碳經濟與低碳建筑.易居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