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 凱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南京 211172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調查
化 凱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南京 211172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作為一種集傳統家具制作工藝,傳統髹漆工藝和嵌銀工藝的復合技藝系統,真正能代表技藝特征獨特性的主要體現在嵌銀傳統手工技藝方面。嵌銀傳統手工技藝是作為家具和漆器裝飾的一種手工技藝,是中國古老的鑲嵌藝術的一種形態。就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而言,其特質主要表現在所用材質及所呈現的語言形式和表現題材方面。
家具;鑲嵌;手工技藝
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是山東濰坊地區特有的手工技藝,雖然產生年代稍晚,但由于其產品設計精美,原料上乘,產品受到大家的喜愛,并遠銷日本、歐美。近些年來,經濰坊市當地行業相關人士的積極探索與推廣,產品知名度正逐步提高。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已經與濰坊風箏、楊家埠木板年畫一起成為濰坊市傳統手工藝術的代表形象。
2009年7 月1 日至7月7日,筆者跟隨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以濰坊嵌銀廠為主要調查目標,通過采訪廠內嵌銀老藝人和當地部分學者,結合查閱當地文史資料和廠內檔案,走訪相關人士,并現場觀摩了紅木嵌銀漆器家具的部分制作工藝。對于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進行田野考察。
本文即是在對濰坊紅木嵌銀漆器手工技藝的工藝流程、題材內容、藝術特色等進行敘述的同時,介紹了嵌銀產品隨時代變遷而進行的衍化。
濰縣歷史悠久,該地傳為大禹時期青地域州,春秋時期既為齊萊介州四國交界之地。漢代設平壽縣,唐武德二年設濰州,后廢州改縣。明初仍以州治,后廢州置縣,隸屬于萊州府,直至清沿襲下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舊時通往膠東、煙臺、濟南各地的樞紐,交通便利,工商兩業十分繁盛。銅業、膠濟鐵路通車后,促進了該地經濟繼續發展,成為濟南、青島間最大的經濟市場。
這里古屬齊魯之邦,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文事昌盛,儒宗名臣、書畫名家、能工巧匠層出不窮,文物古跡、工藝珍品馳譽中外,是歷史上著名的手工業城市。鄭板橋曾寫到:“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髻滿市樓,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南蘇州、北濰縣”是當時對濰坊的真實寫照。這里的風箏、嵌銀漆器、仿古銅、核雕、布玩具等傳統工藝品代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使得濰坊文化越發厚實、燦爛,顯示出獨特的魅力。
濰坊市現有從事紅木嵌銀漆器生產的廠家10余家,規模大小不一,產品良莠不齊。作為手工藝制品的濰坊嵌銀漆器,因工藝復雜,勞動強度高,利潤微薄,目前正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態。而作為傳承人濰坊嵌銀廠,又因資金緊張、設備陳舊、原木緊缺、人才饋乏等諸多困難,處于舉步艱難的境地。而一些不法者以次充好、濫竽充數、商標侵權行為時時存在,嚴重損毀了濰坊嵌銀在社會上的聲譽,使這一民間工藝面臨著毀滅性的打擊。
目前,傳承下來的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產品共有100多個品種,1 000多個花色,主要分為兩大類:
1)工藝品類:文房四寶、龍頭百壽拐杖、屏風、首飾盒、如意、舵輪、方鼎、帶耳方花瓶、雙龍圓花瓶、宮扇、看盤、宮燈、小擺件等;
2)家具陳設類:雕龍座椅、雕龍床、雕刻櫥、博古架、花架、梳妝臺、筷子、煙具等。
嵌銀工藝以紅木、棗木、金銀絲、天然漆(大漆、生漆)為主要原料。主要生產工序有:設計圖稿(造型、紋樣),木工成型(解料、成型、雕刻)、拔絲(將金、銀鍛打后拔成所需各種規格的細絲)、嵌銀(鋪稿、梨槽、裝絲)、髹漆(磨光、上色、髹漆),除木工成型、拔絲用機械生產外,其余均為手工操作,尤以嵌絲最為精細。即把設計好的圖案貼在木制品上,靠一把特制的小錘,一把剪刀,幾把小刀沿圖案紋樣的線條劃上細溝,嵌入薄而軟細如發絲的金絲或銀絲,構成山水、人物、鳥獸、草蟲等平面圖案,工藝細膩,技術要求嚴格。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是集傳統家具制作工藝,傳統髹漆工藝及嵌銀工藝于一體的復合技藝系統。在此系統中,各傳統手工技藝在時間上相互獨立,在空間上互為映襯,共同建構起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的完整性和獨特性。
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作為地域風格鮮明,工藝獨特的手工技藝,在中國古代家具史上留有重重一筆,在清代除蘇式、廣式、京式三大家具式樣和風格外“其他地方也各有各的風格和特點,只是在數量上略少而已。如寧波和福州的彩漆家具……山東濰縣的嵌金銀都很有名。嵌金銀漆器,也發明于濰縣,當時以雅鑒齋田曉山所制最佳。”[6]濰坊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作為一種集傳統家具制作工藝,傳統髹漆工藝和嵌銀工藝的復合技藝系統,真正能代表技藝特征獨特性的主要體現在嵌銀傳統手工技藝方面。嵌銀傳統手工技藝是作為家具和漆器裝飾的一種手工技藝,是中國古老的鑲嵌藝術的一種形態。就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而言,其特質主要表現在所用材質及所呈現的語言形式和表現題材方面。
“嵌銀”作為一種裝飾手工技藝,“銀”具有雙重的價值認知,藝人充分利用銀的柔韌性和延展性特質,通過“拔絲”工藝把銀轉化為“線”(銀絲),并使之做為一種裝飾表現語言元素存在,消融到表現內容中。另外,則是作為媒介,呈現其自主性,也即“銀”所隱喻的歷史文化及情感價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對繪畫的欣賞不完全是對內容和形式的欣賞,更重要的是對媒介的欣賞。”[7]這里所說的媒介是指觀者與繪畫的聯系。也即“銀”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所被賦予的財富、高貴、明亮等隱寓內涵對觀者的心理的暗示。
濰坊紅木嵌銀傳統技藝中的裝飾題材非常豐富,從收集的老版和保存下的紋樣看,表現題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畜獸、蟲魚、文字、民間吉祥圖案、鐘鼎古玉紋樣等等,由于圖案是作為紅木嵌銀漆器的裝飾存在的,受漆器造型和裝飾部位的制約,紋樣裝飾大小不一,小不盈寸、大過數尺。表現手法上也依據器物造型及功能的需要,出現了寫實和裝飾兩種手法。寫實手法主要體現在對傳統中國畫的借鑒與應用上,裝飾手法則表現在鐘鼎古玉紋樣、文字及一些民間吉祥圖案上。
據《濰縣縣志》記載,嵌銀由本縣南門里人姚學乾相傳而來。他在為金石家陳介祺修復文物、為古玩配制底座、撐架的過程中,與拓裱藝人田雨帆一起,遍覽歷代精美文物,參考漢釦金銀器,刻意岀新,獨創了在木質器具上鑲嵌金銀絲的工藝。后傳本縣田智緡、田子正兄弟,開設“釦雅齋”專做嵌銀漆器,將嵌銀工藝發揚光大。此后,許多銅匠嵌金銀藝人也紛紛模仿,致力于嵌銀漆器的制作。到光緒年間,嵌銀漆器的制作在濰縣得到盛行。田昞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西湖十景”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最優獎”。
解放后,由郭玉春、魏聿功等能工巧匠為首的19名嵌銀藝人組成了嵌銀合作社,將這一民間工藝傳承下來。1967年1月擴展為現在的濰坊嵌銀廠。
“天有時、地有氣、才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1]濰坊作為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的發生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具備了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造物背景。鑲嵌技藝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鑲嵌技術是齊國的傳統工藝,其產生年代非常久遠。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就曾出土過鑲嵌綠松石的骨器。但錯金銀技藝在齊地的出現,目前考古發現的上限是戰國時期。”[2]從齊國歷史博物館所藏戰國青銅犧尊的工藝來看,銅器鑲嵌工藝已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清康熙年間隨著政治穩定,經濟的發展,濰縣(今濰坊市)的銅制品制造業達到一定規模,銅制品有水煙袋、銅盆、首飾盒、樂器等,工匠們為拓展銅制品的視覺審美,承繼傳統的鑲嵌工藝,在銅制品上鑲嵌金銀絲花紋,這為后來的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的產生奠定了工藝基礎。
濰縣陳介祺是晚清公認的最負盛名的金石收藏家,《清史稿》評其為“所藏鐘鼎彝器為近代之冠”。陳介祺“于咸豐四年辭仕歸故里濰縣,落居于城郊的來章村,直至7年后為避戰亂,方遷入淮縣城”[3],陳介祺歸故里后,深居簡出,“自言以傳古為己任并付諸實踐”[3]通過對摹刻古器銘文的倡導,金石銘文拓片的傳播以及對名物考釋、古文字的考辯研究,在一定意義上影響帶動了當地民間的嗜古之風。特別是在傳古過程中,培養了濰縣眾多的拓工,以及與收藏、藝術相關的手工藝人。姚學桓是其中一位,“姚學桓,字公符(《濰縣志稿》)稱‘姚學乾,字恭甫’),濰縣南寺巷人,性靈敏,制造器具精巧絕倫,長于扣器,為人激賞。并精摹勒,簠齋毛公鼎、器侯馭方鼎、古陶器圖、秦詔量瓦復原圖等皆出其手。齋手題古陶、矢朐盤圖等,皆鈐有“姚公符作圖”小印[3]。而正是這位姚學桓在追隨陳介祺做助手的過程中,為了給陳介祺所藏古物配置底座、盒子、撐架等,開創在紅木器上鑲嵌金銀絲,制作嵌銀漆器的先河。而這一切其實為紅木嵌銀傳統手工技藝的產生提供了天時上的機緣。也即紅木嵌銀漆器傳統手工技藝產生的生態是其它地域所不具備的,因而具有原生態性特質。
[1]戴吾三編著.考工記圖說[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20.
[2]劉學連,許暉撰.中華遺產,2009(3):124.
[3]陸明君著.簠齋研究[M].榮寶齋出版社,2004.
[4]于仲主編.木樣年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5]趙維華著.繪畫媒介與造型樣式[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6]吳山編.中國歷代裝飾紋樣[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7]唐家路著.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The Survey of Weifang"Annatto Silver Inlaid Lacquer"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HUA Ka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Nanjing Jiangsu 211172
Weifang mahogany inlay silver lacquer as a se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raditional furniture making techniques, traditional painting techniques and skills embedded silver complex technology systems, truly represents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techniques embodi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f silver inlay. Silver inlay furnitur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lacquer decorated as a manual skill, is an ancient mosaic art form. Silver inlay on the rosewood lacquerware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terials us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forms and expressions of subject matter.
furniture;inlay;manual skill
J5
A
1674-6708(2010)28-0100-02
化凱,所在院校: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專業:攝影,攝影作品多次在國內獲獎,曾參與小郭泥人,周村芯子,濰坊紅木嵌銀等多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工作,曾參與《遺產檔案——濰坊紅木嵌銀卷》等書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