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渤
(湟中縣上五莊國營林場,青海西寧811606)
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開展林下養殖、種植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林下經濟模式使林地成為既是生態保護帶又是綜合經濟帶,能變林業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林地的長、中、短期效益有機結合,極大地增加林地附加值。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而且對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促進林、種、畜、牧業的協調發展,從而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林下經濟產業是以林地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支撐,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條件,主要通過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兩種基本模式,選擇適合林下種植以及養殖種類進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林下經濟是一種循環經濟模式,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將林、農、牧等產業鏈條融合在一起共同發展的復合高效的獨特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林下資源,改單一的木材生產模式為林禽、林菌、林畜、林間種植等復合經營模式,提高林業綜合效益,進而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林菌模式即充分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郁閉的林下種植平茹、雙孢菇、雞腿菇、毛木耳、金針菇、鮑魚菇等食用菌,其主料為麥秸、玉米秸等農作物廢料,一次搭棚下料,可多茬輪種,技術成熟,市場潛力大,收益高,是蔭蔽林地種植的首要模式。林下發展草菇,原料成本低,可以循環利用,種草菇后的培養基廢料可作林地肥料,促進林木生長。
可林間種植牧草發展奶牛、肉用羊等養殖業,也可在林內充分利用林下昆蟲、小動物及雜草多的特點,放養羊、鵝、雞等。林牧模式是一項投人少、產出多、見效快、效益好的致富項目。應注意退耕還林還草一定要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的氣候、土城等條件,選擇適宜的品種。
在郁閉度較高的林地,有選擇地種植不同種類的優質牧草,如種植紫花苜蓿、黑麥草、盧梅克斯等優質飼草,年收3茬,可出售鮮飼草,也可放養畜禽,這種牧草不僅可以在幼齡林下套種,也可在郁閉的中齡林、近熟林下套種。
在林蔭下種植耐蔭性的中藥材,如白芍、金銀花、丹參、柴胡、板蘭根等,生產技術含量不高,每畝年收入可達數千元。
林糧模式下,農作物種植以綠豆、豌豆等雜糧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飲食對小雜糧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油料作物屬淺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與林木爭肥爭水,且又覆蓋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種植作物一般為花生、大豆為主。
根據林間光照強弱及各種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學地選擇種植種類、品種,發展蔬菜種植。也可根據生長季節差異選擇品種,如利用冬春季節林間光照種植蒜苗、菠菜、圓蔥等蔬菜。
在現有條件下傳統農作物單產增加的空間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傳統種植業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幾乎不可能,而利用閑置林地把農村的一些多種經營項目轉移可以開拓新的增收渠道。通過發展林下養殖業和種植業,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可以使林業產業從單純利用林產資源轉向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結合利用,形成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同時也使林業綜合效益得到不斷提高,進而可以探索出一條發展生態產業和循環經濟的新途徑。
我國當前林下經濟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外關于種植以及養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態系統,關于林下放牧和養殖對林地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還相對較少,還基本上停留在實踐經驗的總結基礎上,缺乏科學、系統的研究。沒有針對林下不同經濟模式進行系統深人的研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體的技術規范。
目前在實踐中,林下資源開發利用還處在較原始的階段,一般只是簡單的采集、出售初級產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過程沒有統一的組織和協調,產業鏈條不完整,容易造成生產無序化,缺乏品牌經營渠道的情況。再加上缺乏統一管理,沒有科學技術指導,導致掠奪式采集,打破了生態平衡,使植物資源得不到休養生息,部分資源逐漸趨向枯竭。加之在管理上缺乏對林下經濟產業的整體布局和區域分布,例如,林下養殖在區域分布不合理、局部或者總量養殖數量失控,就可能會造成動物疫病防控和生態環境沖擊等問題。
當前林下資源開發利用還處在較原始的階段,以初級產品銷售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可以根據區域自然條件、資源條件,合理布局種植、養殖基地和加工基地,同時形成生產基地,依托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建設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效益較好的龍頭企業,實行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生產。
為了促進林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在政策、技術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要制定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調動企業或農戶發展林下經濟的主動性。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建立促進林下經濟發展的保障體系,包括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各項管理規章等。增加科技投入并加強指導,對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解決技術難題。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科學規劃一批規模化生產的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形成生產和銷售的一體化,培育林下經濟農產品品牌。通過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產業格局。積極倡辦和扶持各種專業協會,充分發揮專業協會在龍頭企業和基地農戶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配合企業聯系農戶,擴大基地,帶動更多的群眾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加強與國家和省級農林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引進應用推廣林下種養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根據區域性林地特點和生物安全需要,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區域,制定林下養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立足以生態為基礎,建立林地生態環境監測和安全評價體系。持續開展林地生態環境評價。
[1]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3):21~24.
[2]吳建軍,嚴力蛟,李全勝.發展中國家農林系統的研究與實踐[J].農村生態環境,1994,10(2):221~225.
[3]劉美麗.林下經濟模式及綜合效益[J].林業實用技術,2007(4):37~38.
[4]劉新波.發展林下經濟的幾種模式[J].林業科技情報,2007,39(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