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雁航
(地茂景觀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上海 200021)
景觀設計是一種融合了藝術行為的設計方式。而景觀中的藝術語言就象景觀設計師與游人溝通的橋梁,將設計師對美的感受通過藝術語言傳遞給人們,與此同時,他們所創造的景觀也就成了藝術品。作為景觀構成中的建筑、繪畫、雕塑、藝術構件都是滿足以上需要的重要元素。要體現構成景觀的各元素的和諧、統一,就要運用一定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各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通過對景觀中藝術語言構成要素和表現手法地分析,可以引導人們從一個更加理性的角度去欣賞景觀,并加入到與景觀的對話當中。
景觀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在景觀設計時必須滿足科學性和藝術性才能創造出好的景觀,其中藝術性是在科學性上創造出的美感。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將人的需要分為5種,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對美的渴望便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通過一定的材料媒介來實現其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也就是以“實”寫“虛”,本文將分別介紹一些“實”的方面,即景觀中藝術語言的構成要素,和“虛”的方面,即景觀中藝術語言的表現手法。
當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趣味的統化將成為必然,但其主流仍未脫離對于人化自然地追求。隨著人類環境地擴展,純自然環境地減少,將環境加以人工提煉改造,創造出勝于自然(以人的欣賞角度而言)的生活空間將成為美化環境的主流。這種藝術,也就是景觀藝術必將把“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作為最高境界的信條。作為景觀構成中的建筑、繪畫、雕塑、藝術構件都是滿足以上需要的重要因素。
如果要領悟一個優秀建筑的精髓,必須從它所處的環境開始分析,即了解建筑所在景觀的地理位置、光照條件、植被情況、雨量等。通過分析這些要素,能夠因地制宜地建造出與景觀相協調的建筑。
建筑是人類為自己建構的物質環境,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明史的歷史行程來看,人類的生活實踐從脫離穴居野處以來,就一刻也離不開建筑。隨著歷史地演進,人們對于建筑不只是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單一的含目的性,而且進一步要求滿足于精神生活的觀賞要求,與此同時,建筑周圍的環境也成了人們對美的追求的進一步體現。從景觀中所占面積來看,建筑是無法和山、水、植物相提并論的。建筑之所以成為“點睛之筆”,能夠吸引大量旅游者,在于其具有其他要素無法替代的元素,建筑中最適合于人活動的內部空間,是自然景色的必要補充。
景觀是由英語單詞中的Landscape翻譯來的,Landscape首次見于記載是在1598年,源于荷蘭語的“Landschap”。在16世紀期間作為一個繪畫術語傳入英國,當時的荷蘭藝術家正熱衷于自然風景繪畫,雖然這個詞在早期荷蘭語中僅指“地區,一片區”,但傳入英國時已經包含了“描繪陸上風景的繪畫”的意義。因此,最初的英語世界里景觀(Landscape)與風景畫(Landscape Paintings)是緊密相關的。所以,景觀表達的是人們對環境更深的認識及價值取向,而繪畫則影響了人們對外部環境的改造。
景觀的藝術創造,一方面要師法自然,另一方面又需要向繪畫吸取營養。而繪畫本身也需要“外師造化”才能生氣灌注,同時繪畫通過“中得心源”和對自然的提煉加工,能動地超越自然美,以假勝真。景觀的藝術創造應借鑒繪畫藝術的歷史經驗,吸取繪畫的長處來進一步創造“第二自然”。從景觀的歷史行程證明,設計師往往具有很好的繪畫修養,因而能將景觀設計臻于“如畫”的妙境,反過來設計師作為接受者的品賞和園畫創作反饋,也多少促進了景觀設計中畫意的增長。景觀中的繪畫,不但可以表現為以建筑為繪,而且可以表現為以水為繪,以雕塑為繪,景觀是把畫境立體化、物質化,因此景觀和繪畫之間存在著互滲互泛的美學關系。
雕塑是景觀中的主要景觀設施,特別在現代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于點綴和烘托環境氣氛,增添場所的文化氣息和時代風格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有許多著名的景觀都采用雕塑作為主要的設計手法,有許多景觀的主體就是雕塑,并且以雕塑來為所處環境定下基調。所以雕塑在景觀設計上起著特殊而積極的作用,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景觀雕塑都成為城市的標志和象征的載體。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藝術家不應先把雕塑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慮把它埋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和地方部位。”由此可見,景觀中的雕塑應在題材和形式上與環境相協調,對背景地設計與選擇應使之能充分襯托雕塑,并與環境中的植物、水體相結合,形成一種綜合的視覺設計。雕塑在不同的景觀中反映的內容是不同的,景觀中的雕塑對景觀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藝術構件是實物而不是筆觸語言或是形式構成語言作為基礎的藝術語言,主要表現在設計師對現成品的挪用、組合、懸置、搭配、添附、錯置等,從宏觀上看可以是各種景觀要素的規劃組合,從微觀上看可以是對不同材料的創作。在現代的景觀中,為了配合景觀與建筑、環境的整體美,出現了一些空間過渡的構架及建筑外立面的裝飾構件等,這些都屬于藝術構件。
為了空間過度需要而采用構架的形式,形成通透、輕盈、簡潔的空間。在景觀中常設置的柱廊、構架、建筑入口的構架門等,起到劃分、過渡、聯系各個空間的作用。為了裝飾的目的,在特定的建筑與景觀中設置一些構件,往往是從建筑和景觀中抽取一定的元素形成構件的造型,起到強調與美化的作用。在當今的景觀設計中,藝術構件已為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設計師劃分空間和提高景觀藝術性的常用手法之一。
水可以以各種形式存在,按其形態特征分為點狀水體,如水池、泉眼、人工瀑布、噴泉;線狀水體,如水道、溪流、人工渠;面狀水體,如湖泊、池塘等。水面具有優越的景觀性。這是因為無色透明的水往往表現出無窮的色彩,隨著天空和周圍的景色的改變而改變,因為其深度、所含的化學成分、水中生物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水面可以平靜而悄無聲息,也可以在風、重力、潮汐的作用下發出湍急的水聲。平靜的水面能把周圍的建筑、樹木的影像反映出來,形成清晰的倒影。即使在城市人流集中的廣場、綠地,以水池、人工瀑布、水幕、噴泉作為景觀的主題,也能讓人體驗到自然之趣,感受到溫馨、親切的環境氛圍。通過水景,人們和景觀有了更多地對話,促進了人們與景觀地交流。
美學是研究美以及人對美的感受和創造的一般規律的科學,因此人對美的感受大多是趨向一致的,也就是說對美感的創造是有規律可循的,而景觀作為一個由若干相關相生、互滲互補的元素所構成的完整統一的、形有盡而意無窮、深邃的藝術空間。要體現構成景觀中各元素的和諧、統一,就要運用一定的表現手法,將各種景觀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整體。
在景觀的藝術空間中,各藝術語言要素必須服從于景觀整體的美,這就需要從宏觀的角度去規劃和分割景觀空間,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出無限的意境。設計師須在景觀設計之前就有整體的構思,對整個景觀設計的有宏觀控制能力。這就需要把握各藝術語言要素的相關性和多樣性。同時應確定一個景觀中主要所體現的景象,根據這一指導原則將各個不同空間單位劃分為不同的主題和風格,以滿足人們好奇求新的審美心理。正因為有了對空間的劃分,人們對景觀中美的體驗才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景觀才可能持續地發展。
藝術品作為一個審美整體,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地位決不是相互等同的,而是存在著主與賓、相關相依、互為協調的關系。正是這種關系,使它們得以有機地凝結、聚合成為一個呼吸照應、生氣灌注的美的整體。一個優秀的景觀就像藝術品一樣應有主要和次要的部分,它們相互影響,共同構建了一個具有不同類型、不同景觀的統一體。在同一景觀中,主體控制著賓體,賓體圍繞著主體,于是賓主相生,創造出了富有趣味、引人入勝的景觀。在現代的景觀設計中,主次對比更加顯著,一個景觀經常以主景所表現的內容來命名,如伊拉凱勒水景廣場,就是以水景為主景,其他的構件都是次景,這樣使人們從不同的方位都能感受到水景廣場的魅力。
在景觀設計時,應確立主次,在一個主導景觀空間周圍組合一系列次要景觀空間,從而形成一種相對均衡的向心式構圖。中心景觀主導空間要具有足夠的尺度,以便把次要景觀空間統一在其周圍。而相同的景觀次要空間可以形成對稱的組合形式。同時要把握景觀空間的近似同一,也就是將形態相同或相近的景觀空間按照某一固定的規則組合成富有節奏和韻律的空間序列。這相當于主要或次要景觀之間內部的相互協調。把握景觀空間的對比統一,就是將形狀、方位各不相同的景觀空間通過對位、軸線等手段,將它們有機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這樣就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主次的對比的確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刺激,但是對比太過強烈反而會造成反面的效果,因此在度的把握上需要將兩者相互滲透、互相協調。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曲廊便成了貫穿全園的一條“線”,使人們在感受到“欲揚先抑”前能通過漏窗隱約看到開闊的空間,起到緩沖的作用。在現代景觀中,不僅運用了視線的滲透,還通過對人們聽覺、觸覺和嗅覺的影響,使景觀中各部分交融在一起,造成景外有景的錯覺。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羅斯福紀念公園,則是運用“時間”將全園聯系起來,由4個主要空間及過渡空間來表達。這4個空間既是對羅斯福總統長達12年任期的敘述,也是對“4個自由的紀念”。海爾普林(Mark Hieprin)的設計將這位偉大總統輝煌的政治生涯,以一種近乎平凡的手法,通過這個值得紀念的難忘的空間娓娓道來。故要將一個景觀連為一個整體,不僅可以通過景色之間的相互關聯,還可以用“意境”將它們聯起來,使人們感覺到這根隱含的“線”一直貫穿其中。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生活對景觀設計的風格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人們對環境的心理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景觀中的藝術語言已成為人們思想溝通的橋梁,同時已朝著多元化的需求方面不斷發展。
[1]黑格爾.美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劉叔成.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4]林 瀟.景觀設計和藝術的討論[J].中國園林,2003(4):17~18.
[5]俞孔堅,劉東云.美國的景觀設計專業[J].園林城市規劃,1999(2):61~62.
[6]趙娜冬,段智君.淺談主題公園設計手法的發展趨向[J].中國園林,2003(11):171~173.
[7]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8]李 征.園林景觀設計[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9]韓 巍,劉 焦.室外景觀設計[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