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鵬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電視臺,甘肅武威 733200
我國廣播電視是按照行政級別設立的,縣級電視臺顧名思義,是當地縣域的電視臺,是最低行政級別的電視臺。縣級電視臺由于受設施設備、人員素質、機制體制、經費保障等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辦臺水平難以和大臺相抗衡,無法采編制作出像中央和省、市臺那樣的名牌節目和“海派”作品,無論權威性、輻射面和影響力都是無法企及的,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崇拜和刻意模仿。但縣級臺是實現宣傳“三貼近”的前沿,其地方性和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是最大優勢,縣級臺扎根在基層,人無我有的草根特色恰恰卻是大臺所缺乏的。
“知人者貴,自知者明。”縣級臺在明確了自己的劣勢和優勢后,要想在“山重水復”中尋找到“柳暗花明”,關鍵是立足現實,做好定位,在什么地方,為哪些人生產制作節目。受上星條件、有線網絡傳輸和無線發射功率的限制,縣級臺受視觀眾主要集中在本縣(市)。因此,首先要將受眾牢牢定位在當地群眾。當地群眾為什么要看本地臺,因為他們樂意關心身邊的人,樂意關注當地的事,更關心自己的切身利益。
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全面、準確地了解、分析受眾的地理環境、民族特性、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狀態、思維模式、風俗習慣、審美心理的變化,以及多元的物質利益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生產出適合他們需求口味的、豐富多彩的電視文化套餐。這是縣級電視臺自身得以立足,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縣級電視臺生產出關注身邊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反映基層群眾豐富生活的鮮活作品,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人,是社會的主體;人,是一切工作的載體。因此,關心我們身邊的人是宣傳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做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突出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每個縣級電視臺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有部分縣級臺為了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依附性太強,忽視了媒體反映社情民意的職責,無視傳媒規律和觀眾的感受,節目以會議和領導講話為主,很少主動去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所思所想,失去了觀眾和市場,收視率很低,既沒有達到關注“國計”的效果,也沒有達到注重“民生”的效果,在其他媒體挑戰面前軟弱無力,面臨倒閉危險。這都是缺乏人本意識和忽視節目人性化的結果。
現代社會,觀眾大都不喜歡灌輸式的命令式的硬新聞,喜歡充滿人性化的軟新聞。新聞節目要轉換角度努力實現通俗化,硬新聞軟著陸。采用硬新聞軟處理的辦法,用民生的視角,通俗化的語言,故事化的情節,輕松活潑的表現形式,來解讀縣委、縣政府的方針政策和不同時期的工作部署,及時報道各級黨委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關注和解決措施,并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上看問題,傾聽他們的訴說,反映他們的呼聲,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解析他們的現實困惑,引導干部群眾站在國家和全局的高度,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矛盾和糾紛。不僅為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架起了一座聯系和溝通的橋梁,也使媒體的公信力、號召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縣級電視臺針對不同的受眾開設了不同的專題欄目。這些專題節目要力避一味突出政治效應和經濟利益,用故作姿態的堂皇畫面加解說,為政府部門和企業作官樣文章和歌功頌德的做法,而要說身邊的真人,要說百姓的正事。如:豬肉漲價了,會持續多久?這次漲價原因是什么?冬季供暖為何不熱?等等,這樣的新聞不但普通百姓關心,就是采訪者本人也很關注。如果媒體能從這方面深入報道,建立互動平臺,不但會吸引觀眾的眼球,如果引導得當,還能起到穩定情緒,解疑釋惑,協調各方,促進解決問題的作用。
縣級臺媒體受眾大部分為農民,因此專題節目更要關心“三農問題”。一般來說,農民文化相對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他們愿意了解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諸如種子、化肥的事,學習特色種養知識的事,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的問題,怎樣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等等,所以“三農”節目心要為農民想,鏡頭要圍著農民轉,本著通俗易懂、活潑生動的原則,把節目辦到農民的心坎上。
縣級電視臺采編制作精品節目就要突出個性化。特有的地域文化、民俗風情、自然人文景觀、奇聞逸事,為我們的電視作品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我們只要遵循電視藝術的規律,深入發掘,大膽實踐,就會制作出獨具魅力的精品力作。特別是對社會底層小人物要給與更多的人文關懷,對他們震撼心靈的不凡事跡,用鏡頭做真實的記錄和再現,展示人性的光芒,弘揚社會正氣和高尚的人類道德。縣級電視臺的一些好作品雖然有些稚嫩,但它具有獨一無二的原生態的樸素美,老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縣級電視臺節目制作,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出發,實現人性化、平民化和個性化,這不能靠單方面的因素一下子實現,這需要一個過程。但隨著以人為本思想的深入人心,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和干部作風的轉變,不遠的將來這個趨勢必將占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