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柱,高 勇
西安理工大學,陜西西安 710048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不斷加速,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源泉日益受到關注。在創新浪潮中,高等院校作為知識創新、科技創新中心,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改革正在全面而深入地展開著。大學生科技活動是增強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提高科技素質,造就跨世紀優秀科技人才,成為高校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
大學生科技活動對于創造性人才培養有著特殊的作用,與人才的科學素質的培養密切相關。
《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創新人才的培養是衡量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志,也是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如果我們不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不能為社會做出各自應有的貢獻,那么,我們的高等教育就是不成功的。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正是貫徹落實我國高等教育任務的具體體現鍛煉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高等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素質高質量人才。在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中,大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運用知識的能力都將顯現出來在參與各種科技文化活動中,大學生將會發現自身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相符合的知識和能力缺陷,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鍛煉。他們迫切需要有開發和實踐自己新思想、新思路、新辦法的環境和途徑。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培養自己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實踐載體是成才的迫切需要。
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復合性的人才,需要創新人才。而這種人才既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要有創造性;既要學會理性地思考,又要具有實現產業化、商業化的能力;既要有科技知識,還要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這就要求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相結合,而這種要求是傳統的教育模式所不能達到的。為促進學風、校風的建設,創造濃厚的創新氛圍,這對長期缺乏形象思維的工科大學生來說,將有利于促進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完善的組織機構是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并得到落實的關鍵保證。學院專門成立學生科技活動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專題研討會,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決定科協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審議和批準科協工作報告。學生科技輔導小組負責動員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競賽、報告會、培訓和研討、科技普及等活動。多級組織領導齊抓共管,確保了學生科技活動的順利開展。
健全的制度是各項工作良好運行的基石。為了創造一個學生參加科技活動良好的外部環境,推動學院學生科技活動的有序開展,我們在院領導的支持下,經過認真討論,進一步修訂完善了《自動化學院科協干部分工職責》、《科協干部考核條例》、《科協成員年度評優準則》、《科協成員培訓體制》、《“理奧杯”科技展組織流程》、《大型科技競賽的人員選拔及培訓細則》、《自動化學院關于加強大學生科技活動的實施意見》等規章制度,為學生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動化學院科協是我校最早創辦的學生社團之一,是我院學生科技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織。協會自創辦以來,以“發揚求是學風,弘揚科學精神,營造科技氛圍,培養創新意識,為本院培養助研隊伍,為企業輸送優秀人才”為宗旨;以“整合機構資源,營造優良學風,服務學生創新,弘揚科學精神”為工作目標,通過組織學院“理奧杯”科技展、校科技節等創新了一屆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同學,也給同學們提供了大量切實的科技服務,如義務維修、科技課堂等。
創新實踐基地是大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科技創新實踐的重要依托,是一個師生互動、以專項競賽管理為核心、以自主性實踐、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形式的創新實踐環境。學院投資創建了“自動化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電子設計大賽基地”,“軟件設計基地”,并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指導教師隊伍,充分發揮創新實踐基地的各項功能。
為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我們在學院黨政班子的支持下,鞏固了以往成果,建立健全了保障制度,組建了穩定的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指導教師隊伍,以學院創新實踐基地為陣地,以“理奧杯”科技展等系列活動為平臺,以學生參加“挑戰杯”等專項科技競賽為練兵,充分發揮大學生科協組織在課外科技活動中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作用,培養了學生嚴謹勤奮的學風、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也鍛煉了毅力。據統計,2001年至2007年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獲獎13 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 項,國家二等獎1 項,三等獎2 項,省級特等獎2 項,一等獎2 項,二等獎2 項,三等獎3 項。今年5月,學生在第八屆全國機器人足球錦標賽上獲得了全國三等獎的好成績。今年10月,組隊參加ADI(2007)大學生創新設計競賽獲總決賽一等獎。
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學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我院已連續五年被評為校科技節優秀組織單位,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比例超過了70%,“崇尚科技,注重創新”已經蔚然成風,但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不斷地探索、思考、創新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長效機制,培養出更多的社會需要的優秀科技人才,這是時代賦予教學工作者的光榮使命。
[1]顧秉林.秉承實踐教育傳統,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