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坤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的強大力量。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文化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的有效途徑。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后,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部署,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逐步形成“兩手抓、兩加強”的發展思路。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齊頭并進,不僅使文化成為關系民生的幸福指標,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文化直接貢獻于經濟增長,共同為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發揮出重要作用。在這一發展思路的指導下,文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更加明確地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指明了路徑。
一、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確保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文化屬于國家和全民的公益事業,保障的是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我黨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公共文化建設的目標和途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為滿足社會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運行管理機制系統的總稱。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正式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再一次明確指出:“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7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工作抓手及工作要求。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將“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這是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文化建設中的地位的全新認識。2010年6月召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會議,又從制度上保證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日益走向成熟。
“十一五”期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視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不斷加大,設施體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產品日益豐富,服務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隊伍素質穩步提高,呈現出蓬勃發展、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良好勢頭。“十一五”前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超過900億元,年均增幅25.28%。國家對城市和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投入5年間增幅分別達到110.24%和140.98%,均已實現翻一番。為了讓農業人口享受與城市人口同等的文化權益,“十一五”期間共投資39.48億元,用來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09年,縣級圖書館、文化館修繕專項資金已達到3.03億元,其覆蓋率達到90%以上,基本實現了“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使農村老百姓可以十分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務。2006年以來,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32億元,用于補助中部地區貧困縣和西部地區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設。從2004年起,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了免費制度,到2010年9月,全國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達1450家,充分顯示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流動文化服務、區域文化聯動一體化、群星課堂等,努力盤活文化資源,使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的基層群眾,不斷拓展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群星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重要示范性、導向性評選活動的帶動下,基層群眾文化活動風生水起,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發展局面。
在“十一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公益性文化事業方面,提出要“以農村基層和中西部地區為重點,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軟、硬件建設并重,突出軟件建設,加大投入力度,以農村、中西部地區等基層建設為重點,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為核心,以重點文化惠民工程為抓手,切實提高服務能力,提升均等化水平,爭取到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廣覆蓋、高效能、可持續,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十二五”期間,文化建設要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大機遇,按照黨中央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要求,著力突破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均等化問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要按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礎化、均等化、便利化的要求加大基礎設施投入,盡力向文化建設薄弱的農村和基層傾斜,徹底改變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和東西部之間的不平衡,全面建成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網絡。
二是著力解決運行保障的投入,按照免費開放的要求,增加人員和運行經費,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效益和水平。
三是著力解決內容服務的投入,保證文化共享、春雨工程、舞臺精品、流動服務等重點工程和重大藝術節慶活動的投入,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特點、深受群眾喜愛的活動品牌和文藝精品。
四是加強從業人員培訓,設立公共文化從業的準入門檻,改變人員數量不足、專業素質偏低的現狀,努力提升服務人員的素質。
二、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提高文化對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質量的貢獻率。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創意”為核心,通過技術的介入和產業化的方式制造、營銷不同形態的文化產品的行業,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文化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服務等等。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思路。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戰略構想。由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后出臺的又一重要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2010年4月,中宣部等9部委聯合推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一批亮點突出、示范效應明顯的項目得到銀行貸款支持,涉及金額136億元。中國的文化產業在“十五”、“十一五”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里經歷了疾風驟雨式的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5%到20%,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總的看,我國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寒潮中,我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加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文化產業發展統計報告,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2009年達到8400億元,占同期GDP比重由2004年的2.1%上升為2.5%左右。文化產業投資和文化資源開發激活了文化市場,大量資本和人力資源涌進文化領域,文化產業的多元投資格局開始形成。文化企業正在成為對外文化貿易的生力軍,文化進出口貿易逆差逐步縮小,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論斷正是基于2000年以來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對于“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一個最基本判斷,是要占到同期GDP的5%-6%。目前中國文化產業占同期GDP比重為2.5%,這就意味著在“十二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要翻一番。十年來文化產業年均15%至20%的增速,使這一指標的實現成為可能。正如《文化藍皮書》的主編張曉明所言,在今后5到10年時間里,由于經濟危機所推動的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文化產業在這樣一個宏觀經濟環境之下將開始一輪新的增長。
在“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礎上,“十二五”規劃建議在經營性文化產業方面,提出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積極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增強多元化供給能力,滿足多樣化社會需求,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強中華文化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文化建設要抓住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機遇,著力培育文化產業成為新型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一是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支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及其跨區域整合,支持國有控股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領域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
二是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制作、演藝娛樂、動漫等領域,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三是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產品流通渠道,建立健全城鄉服務網點,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方式,加強各類文化市場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四是挖掘豐厚的民族文化生態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培育民族文化產業項目。
五是開拓國外文化市場,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增強文化吸引力和競爭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沒有文化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一個新的五年發展規劃正在推進著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也在召喚著我們為文化發展、民族復興而追求和奮斗。廣大軍隊文化工作者要緊緊抓住這一良好機遇,創作出更好更多的優秀作品,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