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晨 沈柳紅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部,廣西桂林541004;2.玉林師范學院體育系,廣西玉林537000)
1.1 CBA聯賽的 “職業化”與 “職業體制”
對于 “職業體育”,存在很多種解釋,但歸納起來,基本上都包含了以下諸要素:市場經濟、俱樂部、經濟利益、競賽、商品價值與文化價值、運動員等。職業籃球是職業體育的一個分支,楊鐵黎在其博士論文 《關于職業籃球的基本理論和我國職業籃球市場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職業籃球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是以職業籃球俱樂部為實體,以職業籃球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競賽為基本商品,為獲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的經營體系。”[1]CBA聯賽 “職業體制”是籃球職業化后,按照職業體育的運營模式,對聯賽進行運作的工作體系。
1.2 CBA聯賽的 “舉國體制”
對于 “舉國體制”,一般解釋為:“通過國家行政組織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社會各方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動用各種可以動用的社會資源,去實現某一社會團體、某一社會局部無法實現的社會目的之運行機制和工作體系”[2]。體育的舉國體制是我國實現體育大國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以獲取國際大賽良好成績為終極目標的 “錦標戰略”,這一體制在過去60年實現了國民的眾多夢想,在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依然承載著我國民眾對體育的巨大期望。由于舉國體制主要圍繞某幾次重大賽事而進行布置,因此,為了比賽成績這一終極目標,在規劃戰略目標時必定有所側重,2008奧運之前的CBA06~07、07~08賽季賽制改革正是基于這樣的觀念而進行的。
職業化是否能夠發展CBA聯賽,舉國體制是否承載起CBA聯賽的未來,前幾年CBA聯賽是職業化快了還是舉國體制不夠,這兩次觀念變革,CBA聯賽乃至中國籃球的未來如何,兩種體制是否能夠在現有社會大環境下和諧共存,將是本文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2.1 賽制的抉擇
信蘭成主任在總結會上談到過去聯賽存在的問題:賽制安排不科學,缺乏系統訓練,疲勞傷病嚴重。盡管在2006年世錦賽和2008年奧運會上都完成了任務,在6月的總結會議上依然重提舉國體制,認為國家隊是重中之重,而聯賽的作用就是為國家隊培養人才,信蘭成強調的是國家隊的重要性,國家隊成績被擺在了最高的位置,在這個前提下適當犧牲聯賽一部分的聯賽時間和比賽觀賞性。09~10賽季,在 “舉國體制”思想指導下,本著一切為國家隊保駕護航的目的,為了保障國家隊的定期集訓,由08~09賽季的南北分區50輪減少為09~10賽季取消分區的雙循環34輪。
CBA已經經歷了15個賽季的發展,由當初的8支球隊到現在的17支球隊,以籃球為生的球員也成倍增長,到08~09賽CBA注冊的一線隊員創記錄的共 266名[3],加上二三線隊員,總數達1 000人以上,這些球員是現階段中國籃球的主要力量。由于體制以及現實條件等原因,我國的球員不可能像歐洲球員那樣有廣泛的跨國聯賽交流空間,只能依靠自己的CBA聯賽以及平時訓練逐漸提高實戰水平。但我國籃球整體水平不高,普通球員與國家隊球員之間,水平存在相當大的距離。要想提高國家隊之外球員的整體水平,一得靠科學系統的訓練,二就得靠規范的聯賽,使他們多打比賽,多交流,在以賽代練中獲得提高,這一點,對于現在的CBA發展,應該是一條比較好的捷徑,歐洲強隊、NBA球隊的以賽代練模式值得我們深入學習。
集訓對于國家隊球員競技水平或多或少會有提高,但是,縮短的聯賽對于不能進入國家隊的其它幾百名球員卻存在較大影響。我們的聯賽場次相對NBA、歐洲聯賽本來就少了很多,地方以及俱樂部訓練水平又不高,就算國家隊球員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一枝獨秀。因此,實戰比賽的缺乏對我國籃球的可持續性發展將是一種隱患。聯賽是國家隊的基石,國家隊要想出成績,基石就不能垮。但國情決定了國家隊近期成績的重要性,因此,應當思考在“職業化”與 “舉國體制”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既不減少聯賽場次,保持聯賽常規賽場次與歐洲聯賽相當的50場左右,又保證國家隊的集訓。如可以考慮聯賽期間不停止國家隊訓練,而是通過一個合理的計算公式,根據球員常規賽的數據、在各地方隊、國家隊的地位作用權重等,對有國家隊球員的球隊在常規賽積分上予以相應補償,這樣,既保證了國家隊的集訓,又照顧了職業化下俱樂部的利益,當然,這樣的 “權重加分補償法”的構想還需要一個系統的論證過程。
2.2 職業與錦標之權衡
到2008年,CBA聯賽贊助商已有安踏、戴夢得、UPS、染牌男裝、天梭等品牌,2007~2008賽季16支俱樂部已有6家俱樂部盈利,全部為進入季后賽的球隊,上賽季季后賽場均現場球迷達到了5 071人,為歷年最高,CBA的品牌價值正在凸顯出來[4]。雖然這幾年CBA聯賽品牌價值正在逐步增值,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2009年國家男籃在洲際大賽上的一組成績數據:8月16日,亞錦賽冠軍爭奪戰中,中國男籃52∶70慘負伊朗,僅獲得亞軍;8月31日,中國男籃在第5屆斯杯中僅取得第三名;12月11日,在東亞運動會銅牌爭奪戰中,中國男籃以71∶79不敵日本,最終僅獲得第四名。不可回避的是中國籃球與世界籃球的差距似乎在拉大。盡管CBA聯賽職業體制正在贏得中國市場,但中國籃球卻逐步落后世界,職業與錦標,應該如何取舍,是去職業,高舉舉國體制大旗,還是堅持職業體制,繼續發展市場,值得深思。
之所以國家隊在奧運會后的洲際大賽上的成績一落千丈,是因為之前的CBA聯賽并沒有真正做到職業與舉國的和諧共存。職業化是舉國的基礎,只有職業化做好了,國家隊才有可能拿得好成績,過去的職業化,并沒有真正做到從長遠的眼光來發展CBA聯賽,經常會為了某屆國際大賽,做出單純為了國家隊成績而壓縮聯賽的拔苗助長舉措。可以說,去職業或去舉國,都是一種極端的處理方式,我國的國情決定了錦標戰略的重要性,但職業體制卻是時代的呼聲,況且,職業與錦標并無必然的沖突,良好的職業聯賽,不僅可以繁榮競賽市場,更可以夯實籃球基礎,為國家隊輸送高質量的隊員。因此,CBA聯賽不應該放棄職業化,職業化不是多了,而是少,同時,CBA聯賽也應該在保證職業化的基礎上堅持舉國體制,二者并舉,中國籃球才能迎頭趕上。
2.3 球員的 “請進來”與 “走出去”
信蘭成主任在2009年 6月北京2008~2009CBA賽季總結會上提到:外援的使用情況上,很多球隊的外援嚴重侵占國內球員上場時間,高水平外援工資成本過高,且管理不力,屢次出現中途退賽的情況。
從1995年烏茲別克斯坦人米哈依爾?薩芬科夫“外援”CBA以來,這些 “外援”們就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到了現在更成為了CBA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外援的人次使用與時間分配上,CBA聯賽一直在摸索嘗試。其實,要想發展中國籃球,無論是職業體制還是舉國體制,都不應該太過浮躁,千萬不能因為 “外援”影響了我們球員的上場時間,影響了年輕球員的成長。提高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即使這撥隊員提高不顯著,但只要吸取了外援的長處,并把這些長處傳授給年輕球員,國內優秀球員必定會越來越多的。另外高水平的聯賽就在我們身邊,球迷能夠現場看球,近距離接觸高水平的籃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籃球,從事這項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籃球基礎厚實了,人才選拔的空間才會越大,聯賽水平自然就高了。過去外援并不是占用了我們的時間,而是我們太過功利,沒有認真的從外援身上學東西,關注比賽本身的結果更甚于關注學習的過程。
在外援的引進與使用問題上,尤納斯應該比較有發言權,他在答記者問時曾表示:職業聯賽是國家隊立身之本,歐洲聯賽的外援人數基本上沒有限制,有優秀外援參加聯賽的國家總能保持高水準的實力。尤納斯舉出兩個例子,西班牙聯賽,每支球隊只需要有5名本國球員,其他7人都是來自各國的優秀外援,西班牙的年輕球員能從這些優秀外援的身上學到很多好東西,通過多年的高水平聯賽熏陶,國內球員水平穩步提高,國際大賽成績經常能保持在三甲之列;過去水準很高的立陶宛國家隊,卻因為這幾年無高水平的外援加入,國內聯賽水平的下降,直接導致立陶宛國家隊水準降低[5];眾所周知的NBA聯賽,對外援的人數也沒有限制,在其全球戰略過程中,在外援的引入與運用上,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也是美國籃球能夠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大量外援的涌入,勢必會給整個CBA的體制帶來不可預知的沖擊,如何管理外援,應該是俱樂部、籃球管理中心和籃協在開賽前就該考慮周全的問題,與執行職業體制還是執行舉國體制干系不大。
2.4 贊助商的選擇
聯賽的發展,離不開贊助商在經費上的資助。聯賽初期,CBA獲得贊助的方式主要是出賣冠名,這15年的發展中,每一屆的CBA聯賽冠名贊助商都對聯賽的運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羊城報業集團、恒源祥、摩托羅拉等。能夠獲得這眾多的贊助經費,本身說明了CBA這一朝陽產業的誘惑力。從艱難起步,到現在的有所收獲,CBA與贊助商基本上達到了雙贏的目的。04~05賽季,CBA聯賽取消冠名權,一改過去傳統的由一家公司壟斷的冠名贊助商方案,轉變成目前的多家合作伙伴式的贊助形式,此舉的目的主要是在經過10年的發展后,CBA聯賽開始致力于自身的品牌建設。同時,瑞士盈方亞洲公司在與NBA亞洲市場開發公司競爭中取得優勢,與中國籃協簽約成立合作公司,該公司擁有今后7個賽季中國職業籃球聯賽以及各俱樂部 (除地方冠名權和門票收入外)的所有商業開發的權益,并承諾在未來3年內向男女籃國家隊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持,給出3年1 500萬美元的代理費,負責后者的商務推廣,足見國際公司對CBA這一品牌的認可。
但是 “舉國體制”下的CBA聯賽,為了奧運大戰略,06~07賽季的比賽場次大幅縮水,據業內人士初步估算,此舉給盈方公司造成的損失將達到6 000萬人民幣,如此巨大的經濟損失,盈方公司或許可以通過政府行為獲得補償。但是,這樣的政府行為來經營職業化的CBA聯賽,必定會給CBA冠上 “朝令夕改”的帽子,從而影響投資商的信心。我們需要的是與贊助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而不是一錘子買賣,只有建立在共贏的基礎上進行的合作才能長久。
筆者認為,無論是在 “職業體制”下的CBA聯賽,還是在 “舉國體制”下CBA聯賽,都應當既關注國家利益,又應當保證贊助商的利益,而聯賽賽制的穩定性,將是贊助商最好的定心丸。否則,過了這個7年之后,CBA聯賽難免不會遇到經濟危機。
2.5 球迷之思
職業籃球滿足商品經濟的所有特性,市場的發展一般經歷成長、繁榮、蕭條、再繁榮等過程。我們的聯賽經歷了15個賽季的探索,特別是在 “北極星計劃” “我的球隊、我的比賽、服務球迷”等理念與口號推出后,籃球市場空前高漲。但對比NBA的發展可以看出,我們的市場仍然處在成長階段,球迷的觀球熱情、觀球態度仍然處于不穩定期,球迷文化還處在自發構建中,稍有新異刺激,球迷市場就會受到較大的影響。06~07、07~08以及09~10賽季的CBA改革,對于我們的球迷市場或許不會有較大的影響,但是賽程的縮短會影響球迷的觀球習慣與連續性。加之我們的國家隊之外球員因為舉國戰略,而得不到足夠的實戰鍛煉,聯賽的整體水平將達不到球迷期望值,難免會對球迷市場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無論是 “職業體制”下的CBA聯賽,還是 “舉國體制”下的CBA聯賽,球迷的觀球訴求,應當引起重視。聘請高水平外援、外教、增加比賽場次,提高比賽本身的觀賞性與連續性,不失為吸引球迷眼球的好路徑。
3.1 成熟的聯賽,應當保持賽制的一貫性,要充分認識到良好的聯賽基礎才是優秀國家隊的根本,不能經常壓縮賽程。可以考慮保持聯賽的強度與密度,用 “權重加分補償法”,對有國家隊球員的球隊進行加分。
3.2 職業與錦標并無矛盾,但有主次之分,良好的職業聯賽是圓滿實現錦標的基石,“舉國體制”可以堅持,“職業體制”更不能放棄,CBA聯賽應當在更加合理化的職業化中發展,不能出現為了錦標,為了國家隊的成績而壓縮賽程的臨時舉措。
3.3 無論是 “職業體制”還是 “舉國體制”,在球員的 “請進來”與 “走出去”問題上,俱樂部、籃球管理中心應當持開放的態度,閉關自守、地方保護政策不是CBA聯賽的出路,借鑒西班牙聯賽的“請進來”與阿根廷的 “走出去”,中國籃球才能有所作為。
3.4 國家與贊助商應當是利益共同體,無論執行的是 “職業體制”還是 “舉國體制”,都不能放棄二者之一,而聯賽的穩定性,既能夠保證贊助商的利益,又能夠從長遠來解決國家利益,因此,籃球管理中心不能急功近利,要靜下心來發展CBA聯賽。
3.5 “職業體制”與 “舉國體制”,都應該以提供中國籃球競技水平,豐富群眾籃球文化生活為目的,聘請高水平外教、球員,保持聯賽的連續性與觀賞性,是滿足群眾觀球熱情的最適當做法。
[1]楊鐵黎.關于職業籃球的基本理論和我國職業籃球市場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02
[2]沈定珠.科學地認識和發展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 [J].體育與科學,2009(5):49~51
[3]百合.李元偉功成身退卸下一肩風雨細數五年六大功績 [EB/OL].http://sports.sohu.com/20090119/n261840933-2.shtml
[4]尤納斯再炮轟中國籃球:新政策讓CBA倒退20年 [N].天天新報,2009-09-15
[5]嚴子建.CBA定名中國男籃職業聯賽每年650萬美元經費[EB/OL].http://news.sina.com.cn/o/2005-05-13/09515877299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