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郭平
產褥期是指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一般為6周[1]。這是產婦身體恢復和心理適應的一個關鍵時期,提高產褥期婦女的生活質量對做好產褥期的保健、保證母嬰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產褥期為產婦各系統恢復時期,一些潛在的病變可在產褥期激變,如感染等,同時,也可由產婦及其家人的習俗處理引起病變(如中暑)[2]。產褥期婦女常見的護理問題包括:疼痛、營養狀況改變、排尿形態改變、產后疲憊及母乳喂養等相關問題[3]。
我國傳統的產褥期是在家渡過的,俗稱“坐月子”。傳統月子存在大量的健康問題,知識的缺乏和一些陳規陋習,特別是忽視對兒童的早期教育將影響母親及兒童一生的健康和智力開發。老一輩認為不能開窗流通空氣、大量的高蛋白、脂肪的飲食、不能吃蔬菜、水果、不能洗澡、洗頭等,影響了產婦身體健康,使產婦休息不好、易感冒、便秘、滿月時肥胖、母乳喂養受到影響等。
據WHO報告,發展中國家母親產褥期的死亡數超過了孕期和產期的總和,產褥期疾病的總體發生率與孕期疾病的總體發生率不相上下。
據報道,產后1~2周內70% ~80%的產婦會有虛弱、孤獨和憂傷感,即所謂的“產后憂慮”。隨著身體的復原,其很快消失。這與分娩前后體內急劇的生理變化,尤其是內分泌變化有關。約10%的產婦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負性情緒持續加重,表現為悲傷、焦慮和嚴重的失落感,甚至空虛、無助、悲觀、厭世,即為產后抑郁癥[4]。產后抑郁癥的發生與許多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其中性格內向、文化程度低、家庭功能不良、經濟條件差、產后睡眠差、孕產期保健服務質量差、不良妊娠結局等對產婦的抑郁情緒影響較大[5]。產后抑郁癥早期最重要的癥狀是疲乏感,疲乏不僅是軀體上的,同時也是心理上的。心身疲乏促進了產婦社會功能損害,從而影響其家庭、社會職能。
WHO定義生活質量為:不同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及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活狀況的體驗。它是一個內涵廣泛的概念,它結合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周圍環境關系。在這個定義下,生活質量主要是指個體的主觀評價,根植于個體所處的文化,社會環境。
隨著生活質量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生活質量的測定工具-生活質量量表也層出不窮。如用于一般人群生存質量評定的WHOQOL、SF-36等;用于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的QLQ-C30、QLQ-LC30、QLA-BR24等;用于慢性患者生活質量測定的SAQ、CRO、MHIQ等;各個領域的學者根據需要制定了很多相關領域的量表。然而,在諸多量表當中,還沒有任何關于婦女產褥期生活質量的量表。直到2001年蘇格蘭Andrew Symon、Anna MacDonald等設計了MGI(mother-generated Index)才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生活質量研究領域,我國起步較晚。現在生活質量已被引入一般人群、慢性患者、癌癥患者等的健康狀況評定和醫療衛生服務研究,但是卻很少對產褥期婦女的生活質量進行研究。
李向云利用WHO統一設計的調查表中的45個健康測評條目,應用生命質量評價方法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3個維度綜合測評產褥期婦女的健康狀況;應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方法探討產褥期婦女健康狀況在社會學、醫學、家庭與心理學等方面的影響因素,為產褥期婦女的健康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于開軍在產后1周內對321例產婦進行調查,結果說明孕婦在產后1周內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處事難以決斷,舉措困難,軀體不適、抑郁情緒等。
曲桂艷通過對滄州地區產褥期婦女的調查,研究產婦對產褥期保健知識了解的現狀,并探討現代婦女科學的產褥期行為方式和保健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展開產褥期婦女健康教育,結果顯示:衛生保健人員必須加強產褥期婦女的健康教育工作,積極宣傳產褥期保健知識以增強該群體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時,大力普及農村及郊區產褥期婦女的衛生保健知識尤為重要。毛惠娜認為家庭探訪對促進初產婦產褥期生理機能恢復和維護心理健康具有明顯作用,可有效提高初產婦的生活質量。
產褥期婦女壓力與社會支持的關系正逐漸被引起重視。社會支持是決定心理壓力和健康關系的重要中介因素。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緩沖各種應激,有助于個體維持較好的情緒體驗,對于產婦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卜秀青等應用便利抽樣方法,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回顧性調查260名產后5~9周回門診復查的產婦的社會支持狀況,認為產褥期婦女社會支持水平較高,但是隨著產后時間的推移,社會支持力度有所減少。
李向云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對可能影響產褥期婦女生命質量的因素進行了初步探討,結果產褥期婦女在三個維度的生命質量評分均低于一般育齡婦女,有18個因素能夠影響產褥期婦女生命質量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維度的健康評分。
產褥期婦女在生理和社會心理方面將產生較大的變化,對產褥期婦女生理、情感上的支持不但對母親身心健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影響整個家庭關系及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影響產褥期婦女生活質量的因素廣泛,社會、家庭和產婦要共同參與產褥期保健。
[1]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7:97-100.
[2]豐有吉.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214.
[3]盧碧瑛.簡明產科護理.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11:167.
[4]徐鳳森,劉建新,張淑萍,等.干預措施對產后抑郁癥發病的影響.中華婦產科雜志,2003,38(12):724-726.
[5]王素平,王偉媚.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臨床實用醫學,2007,1(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