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蔣蕾,于海,李冀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消化性潰瘍(PU)包括胃潰瘍(GU)及十二指腸潰瘍(DU),通常是指多種因素引起的深達粘膜下層的胃或十二指腸粘膜缺損。因潰瘍的形成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消化性潰瘍發病率較高,是一種世界性的常見病、多發病。一般認為人群中約10%在其一生中患過PU,并在我國呈逐年上升態勢。消化性潰瘍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公認的觀點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胃黏膜破壞因素和防御因素失衡的結果。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方式與途徑多種多樣。近年來,中藥復方治療消化性潰瘍在臨床和實驗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顯示了較好的療效。中藥復方組分配伍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利用中醫藥有效組分并根據藥理作用進行的配伍,其基本方法歸納綜述如下。
單味中藥的應用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是中醫原始治病最為常用的方式之一,也是其直接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一種自然簡單的方法。從組分的角度來看,每味中藥就是一個復方,其中的組分比例是相對固定的,將其中的組分調整,藥物的作用即出現變化,提取單味藥的組分并通過對組分的配伍關系進行調整,就可能從中發現新藥。
在中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研究中,丹參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表明,丹參的藥理作用較廣泛,可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其有效成份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前者主要有丹參酮Ⅰ、丹參酮ⅡA、丹參酮Ⅱβ、丹參酮Ⅲ、隱丹參酮等,后者主要是酚性成份,有原兒茶醛、丹參酚Ⅰ、丹參酚Ⅱ、鼠尾草酚等??瓜詽冎饕撬苄圆糠帧@詈腿龋?]篩選抗潰瘍中草藥的研究表明,丹參水煎液具有抗大鼠實驗性胃潰瘍的作用。丹參可能通NO、EGRF等介導改善胃潰瘍大鼠胃粘膜微循環及促進胃粘膜上皮增生,從而發揮抗潰瘍作用。
白及不僅有收斂止血的作用,且有生肌,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2]。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其止血與生肌的機理為:白及的主要成分含有白及膠(為粘液質)及揮發油,其性極粘,一方面能促進紅細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明顯縮短凝血時間及凝血原時間;另一方面,其粘液可以形成薄膜覆蓋創面,吸收創面滲出物,在胃內形成膠狀膜,能幫助閉孔和保護粘膜,使胃內酸性液體得到中和,保護并促進潰瘍愈合,而達到止血生肌的作用。故其不僅在潰瘍出血期可用于止血,即使無明顯出血的情況下,運用白及也可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愈合。基于以上的觀點,經過臨床實踐,張氏[3]等認為單味白及粉對促進潰瘍愈合有肯定的療效,值得引起臨床的重視。
三七能對抗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癥滲出,促進組織創面修復。三七止血的有效成分為一種氨基酸β-N-革酰基-C,α、β-二氨基丙酸,能增加血小板數,縮短出血時間而達到止血效果;三七的水-醇提取物在電鏡下能使血小板發生伸展偽足、聚集、復形等,使血小板細胞膜破損和部分溶解[4],因而起到活血作用,可改善粘膜血流量,提高粘膜自身的防衛力量,從而促進潰瘍的愈合[5]。
在研究領域上,應緊密結合消化性潰瘍病因、病理的新進展,拓寬中藥復方有效組分研究的領域。
仲景胃靈膠囊(砂仁、肉桂、高良姜、茴香、甘草)組方中的砂仁其味辛能行氣,芳香能健胃,臨床用于胃、十二指腸潰瘍療效顯著[6],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及胃液分泌有明顯影響[7]。肉桂提取物能減少結扎幽門大鼠胃分泌,并能促進胃黏膜血流,對HCL的急性胃黏膜損傷有明顯對抗作用[8]。良姜臨床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有較好療效[9],其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潰瘍作用[10]。甘草有和藥、益氣、和中之作用,還具有胃黏膜屏障保護作用。實驗結果表明,仲景胃靈膠囊的抗潰瘍作用可能與減少胃分泌、促進胃黏膜血流及保護胃黏膜屏障有關。
李氏等[11]運用胃康膠囊(黃連、蒲公英、吳茱萸、白及)對大鼠胃潰瘍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發現胃康膠囊能降低胃潰瘍大鼠血液中細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腫瘤壞死因子(TNF-α)的含量,升高前列腺素(PGS)、表皮生長因子(EGF)的含量,因而胃康膠囊能有效地促進胃潰瘍病灶的愈合,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病、證概念有異,而又關系密切,不可分離。由于病有種別,證在不同病種中表現出差異性,使證的臨床表現、病理變化、動態演變規律及診斷與治療因病種而異。著名中醫專家謝昌仁老師認為[12]:本病由脾胃虛弱、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逸不均等因素,導致肝膽疏泄或脾胃運化失常所致。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目前國內多數分為脾胃虛寒、胃陰不足、氣滯血瘀、肝胃不和 4 型[13]。
3.1 脾胃虛寒型 胃脘隱痛,喜暖喜按,遇涼痛甚,每于受涼,勞累后疼痛發作等表現,可用二陳湯合香砂六君子湯或黃芪建中湯加減(人參、白術、甘草、黃芪、吳茱萸、炙甘草、白芍、茯苓等)。村上禾憲[14]經實驗證實,六君子湯對潰瘍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顧雪英等[15]在對黃芪建中湯加減方的研究中,發現黃芪建中湯對大鼠慢性醋酸型胃潰瘍具有一定療效。
3.2 胃陰不足型 胃脘部隱隱作痛或灼痛,饑而不欲飲食、嘈雜、泛酸、口干少津、五心煩熱等表現,可用一貫煎加減(沙參,麥門冬,當歸,生地黃,川楝子,枸杞子,白芍,石斛,玉竹,佛手,生麥芽,甘草);李氏等[16]采用一貫煎治療無水酒精所導致的大鼠的急性胃潰瘍,結果顯示:一貫煎既有防止胃潰瘍發生作用,又能夠加快潰瘍愈合。
3.3 氣滯血瘀型 胃脘部疼痛劇烈,痛有定處而拒按,多為刺痛或如刀割,或反復吐血及黑便等表現。可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丹參,檀香,砂仁,生蒲黃,五靈脂,當歸,赤芍,黨參,香附,延胡索,烏賊骨,三七粉,甘草)。張氏[17]應用傳統方失笑散合連樸飲加減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63例,結果:主癥療效93.7%、潰瘍總有效率92.06%。何氏[18]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醫學的臨床研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運用健脾化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86例效果明顯。
3.4 肝胃不和型 胃脘部及兩脅肋處脹痛,每因情擊不暢而癥狀加重,噯氣頻作、吐酸、善太息、易怒等表現,可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減(柴胡,白芍,香附,廣木香,陳皮,延胡索,佛手,甘松,枳殼,甘草,川楝子)。張氏[19]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屬于肝胃不和型,宋氏[20]用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效果均非常明顯。
中藥復方有效組分配伍是中藥配伍的新模式,它是以臨床有效復方為基礎,將復方中的每味藥當成一個個體,根據復方的組方原則和主要功效、主治病癥,選取每味藥在方中的有效成分或部位,采用現代藥理學方法進行有效成分劑量的最佳配伍研究,最后確定組成和劑量,成為組分清楚的現代復方。在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研究中,該模式可以顯著提高療效,且有利于促進中藥內涵現代化。
左氏[21]以加味烏貝散(烏賊骨、浙貝、白及三藥按一定比例打粉為末,每次10g)。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20例,每日3次,以 6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5%。加味烏貝散中的烏賊骨、浙貝母有明顯的吸附胃蛋白酶和中和胃酸的作用[22],同時具有保護潰瘍面的作用,而白及所含多量膠質粘液,能促進創面肉芽生長和愈合,有良好的吸附及成膜作用,起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并能促進白細胞凝集,阻止血液外流,達到止痛止血的目的[23,24]。同時白及還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因而白及是一味對炎癥、潰瘍有很好斂瘡作用的藥物。此外,白及還有“去腐逐瘀”功效,具有收斂與散瘀的雙重作用,既有止血不留瘀之弊,又無逐瘀動血之憂,因而對改善胃腸粘膜的血液供應有一定幫助。
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報道很多,但其存在成分不清、機制不明、療效不穩[25]等缺點。隨著科學進步和中醫藥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目前中藥有效組分的配伍已成為中藥創新研究的一種新模式,且也成為中藥現代研究的重要途徑。針對臨床有效方劑,通過組分研究,以病證結合為基礎,針對關鍵病理環節與作用途徑,優化方劑中不同組分配伍配比關系,強化主效應,減輕或避免副效應,形成針對特定病證結合證候的中藥組分配伍方劑,實現從飲片配伍向組分配伍的發展。而中醫復方配伍理論與方法的深化也是名優中成藥深度開發的重要方法。相信中藥復方有效組分配伍研究的深入開展,可以為中醫學術進步及產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突破以臨床經驗積累作為中藥研制新藥的模式,為創新藥物的研究提供方法和技術體系。利用中藥復方有效組分配伍研究消化性潰瘍,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都是一個創新、一個突破,也是未來中藥現代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內容。
[1]李和泉,徐椿蘭,聶樺.丹參抗潰瘍作用有效成分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88,17(2):113.
[2]巫協寧,周怡和.炎癥性腸病的診治經驗[J].中華消化雜志,2003,23(9):56.
[3]張永剛,張競.白及粉治療消化性潰瘍兩例分析[J].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Interna1 Medicine.2003,17(1):52.
[4]余傳隆,黃泰康,丁志遵,等.中藥辭海(第一卷)[M].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161.
[5]陳秀芳.三七粉治療消化性潰瘍伴出血9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01(2):3.
[6]黃哲元.長泰砂仁與華山姜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的臨床藥效觀察[J].福建中醫藥,1982(6):36-39.
[7]邢蓮影.春砂仁水煎液對大鼠實驗性胃潰瘍及胃液分泌的影響[J].湛江醫學院學報,1986(1):6-8.
[8]朱自平.肉桂的溫中止痛藥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3(9):553.
[9]龐寧海.中藥和甲氰瞇胍治療消化性潰瘍的近期療效觀察[J].北京醫學,1987(5):308-309.
[10]劉湘.從高良姜根莖提得的抗潰瘍藥[J].國外醫學·植物藥分冊,1994,9(2):87.
[11]李桂,蔣福斌,李國明,等.胃康膠囊對大鼠胃潰瘍相關細胞因子影響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1,10(5):455-456.
[12]程彬彬.謝昌仁對功能性胃腸病的辨治特色[J].光明中醫,2007,22(3):17.
[13]陳大毅.潰瘍病、慢性胃炎診治近況[J].新中醫,1991(1):51.
[14]村上禾憲.漢方藥對吲哚美辛誘導性胃潰瘍的抑制作用極其作用機制[J].東洋醫學雜志,1998,80(2):37.
[15]顧血英,薛蘇冬.黃芪健中湯加減方對大白鼠胃潰瘍療效的實驗研究[J].Acta AcademiaeMedicinae Suzhou,1997,17(4):694-695.
[16]李林,劉芭,宋湘芝,等.一貫煎抗急性胃潰瘍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J].廣東醫學,1998,19(5):328.
[17]張曉明.失笑散合連樸飲加減治療HP相關性消化性潰瘍63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2000(5):17-18.
[18]何祥松.健脾化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86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研究,2002,18(5):21.
[19]張珍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肝胃不和型168例[J].光明中醫,2006,21(2):38-39.
[20]宋家駒.四逆散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40例[J].廣西中醫藥,2004,27(3):33.
[21]左彬.加味烏貝散治療消化性潰瘍20例報告[J].貴州醫藥,2001,25(7):663.
[22]姜春華,何任.消化性潰瘍證治[J].中醫雜志,1984(8):564.
[23]徐景藩.中醫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88例[J].中醫雜志,1986(12):917.
[24]李安源,徐敬才.中藥治療潰瘍病57例小結[J].中醫雜志,1983(12):914.
[25]何澤民.中藥原創配伍組方規律的探討[J].中外醫療,2008(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