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概念是人類對世界認識、也是認知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基本模式,是反映思維對象本質屬性或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是人類知識組成的最小單元。概念被認為是思維的基礎,與判斷和推理并列為思維三要素。晚近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正在發生變化,從邏輯、線性、以計算能力為基礎的“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轉變。概念時代的經濟、科技和社會建立在創造性思維、全局觀念和共情能力的基礎上。誠然信息時代的還原分析與邏輯思維能力今天仍然需要,但是卻不能滿足人們的全部需求;曾經被低估和忽視的富有創造性、藝術性和探尋意義的形象思維將對人類未竟的事業和科學的進步發揮重要的作用。
何謂“高概念”?首先是作為時代標志的概念,其內涵與外延被賦予了更為寬廣的含義,使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是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結合,是概念間復雜關系的溝通、聯系與交流,使之落實到科學問題的凝聚、解釋與深化研究;它包括了具有美感、富有創造力和豐富的情感等。近代思想家法蘭克福學派的哈貝馬斯詮釋了“關鍵概念”[1]。可謂對現實世界的諸多“概念”做了理解、解釋與邏輯分析,提煉升華為“高概念”。聯系到中醫中藥學科領域,譬如說中藥材的道地性與復方中藥的臨床使用,“道地”與“臨床”兩個概念的多元性關聯:道地性的藥性、地域、物候、品質與臨床實驗過程的配伍、調劑、療效與安全性的考察驗證和評價等,相互聯系、相互印證,將實證研究與關系研究鏈接起來,在傳承的基礎上發展,則需要思維科學的指引與方法學的創新。勿庸質疑,高概念在理念層面賦予了明確而清晰的方向。于是中藥道地性研究通過技術、手段的提升與器物裝備的支持,為臨床科學合理用藥、提供民眾優質藥品的醫療服務和推動中藥健康產業的進步目標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有高概念與高感性是密不可分的,高感性的能力包括懂得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細微之處,重視團隊精神,克服急功近利,于平凡中超越平凡,尋求生活的真諦和意義。當今腦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大腦左半球知道怎樣處理邏輯,右半球則體現共情能力了解世界,然而無論怎樣分開談論左右半腦,它們實際上都是協作的,大腦作為一個運行平穩、一致的聯合體,是完整統一的。中醫藥學側重于應用科學門類,重視中藥與臨床的技能,而“悟性”是技能的升華,有鑒于中醫中藥寓有人文科學的內涵,正是研討高概念時代思維科學的現實需求。
上世紀末將中醫學與中藥學分列屬兩個一級學科,然而古往今來中醫與中藥是緊密結合的。中醫學與中藥學具有基本相同的原創思維。先說何謂原創思維,其指學科特有的、與眾不同的、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高概念時代要求任何學科的發展必須具有原創思維。只有具備了原創思維的學科,才能擁有原創性成果與原創性優勢,才會不斷地發展與完善。中醫藥學是歷代醫家數千年來通過不斷深入的觀察與反復臨床實踐所總結的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原創思維。中醫學素以形象思維和整體觀念為核心,重視臨床醫學,其原創思維既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也強調天人相應、調身與調心并重。這一思維模式的形成來源于眾多醫家的臨床實踐,又以臨床療效為檢驗的證據。
中醫中藥原創思維體現了科學與人文融合。以維護健康、防治疾病為主要研究內容的中醫藥學反映了人體的客觀規律,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同時中醫學植根于以人為本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含有大量的人文內容。人文因素是中醫理論的特色,也是中醫藥學原創思維的重要體現。要進行中醫理論的現代研究,不能忽視人文哲學對中醫學原創思維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藥學的原創思維多是基于形象思維,因而思維科學和形象思維的研究會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理論基礎。思維科學的研究,其突破點在于形象思維學的建立,形象思維解開了,才能去認真研究綜合性的創造思維。形象思維是宏觀的、整體性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象思維被大量運用,中國古代哲學有不少宏觀性、整體性的思想成果,中醫學就是這一成果的典型代表。正是這些形象思維的聚合,使得中醫藥學具有了鮮明的特色,形成了獨具的原創思維。
進入新世紀,中醫藥學領域的學人都在思考學科自身規律是什么?作者愿將不盡成熟的認識提出,供大家參考:中醫藥學是自然哲學引領下的整體醫學,其學科自身規律是自適應自組織自調節自隱態的生命科學體系,其核心是天地人相參、精氣神一體,是人體生長發育順應自然的健康醫學。創新方法學的理念是圓融和合,主張宏觀與微觀、綜合與分析、實體本體與關系本體、中醫與西醫的鏈接;主張系統生物學引領下的還原分析,從整體出發的拆分,拆分后的組學研究微觀分析,通過研究數據再整合,回歸到整體上做結論;主張研究對象的屬性難以確定,非可測量的混沌狀態是值得重視的未來科學的新領域。毫無疑問,中醫藥學將拓寬17世紀牛頓所定義的科學范疇。
中藥學在高概念時代的傳承與發展,對我國醫療衛生保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家正在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制度的設計與實施,既要符合國情又必須依據國際規范。按照1985年內羅畢會議精神,藥品要不斷提高科技含量同時要降低治療成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社會可及性。在我國迫切的任務是逐步解決好九億農村人口常見疾病的治療用藥問題,顯而易見,中藥是提高醫療服務公平性的重要保障之一,其優勢無可替代,與化藥生物制劑具有等同的作用。具體到中藥材飲片與中成藥的保護利用和開發研究,應重視“品質性效用”一體化系統工程[2]的設計與實施。從效用研究著眼,迫在眉睫的是已上市的中成藥大品種做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的再評價,與此同時運用化學生物學的方法提高藥品質量標準。從總體上提高國家用藥水平。論及品質研究,中藥材的生態環境、道地性與優質相關性、栽培技術等已成為世人矚目的重大課題。至于藥性研究貫穿基礎與臨床,體現中醫藥學自身規律的時代特征,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
中醫藥學由于與西方醫藥學采用了不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來認識生命和疾病現象,是我國最具有原始創新潛力和可能的學科領域,實現其自主創新,既是中醫藥自身發展的關鍵,也關系到中國科技能否實現重點跨越的問題,政府和民眾期望在醫學和生命科學方面有所突破?!爸挥忻褡宓?,才是世界的”,中醫藥學原有的概念與形象思維是中醫藥學原創思維的基礎與源泉,重視中醫藥原創思維傳承是發展中醫藥、創新中醫藥的主要途徑,也是中醫藥學發展創新的動力。譬如前賢提示:藥者毒也、厚也、瀹也,以毒攻毒是對抗,以厚味調養是補益,瀹者寓疏導調節之意,體現藥性的“七情合和”使方劑的潛能蘊育于配伍之中。人們企盼中成藥改變粗大黑的形象,同時又能增效減毒,通過提取純化強活性的組分群總皂苷、總黃酮、總生物堿之類,篩出標準組分,探求組分配伍與組效關系,逐步形成研發現代中藥的一條途徑,當然具研究成果的貢獻要經受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與評價[3],應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前必須重視現代科學前沿的方法學,并運用其方法系統闡釋與發展中醫藥學原創思維。關注中醫中藥研究模式的創新,建立具有普世價值、穩定結構與永續動力的一種模式,需要多學科的交叉滲透與融合。為此我們應該繼承中華文明傳統,匯納百川,歡迎相關學科與前沿學科的科技工作者參與中醫中藥的學術研究。中醫中藥學界既要崇尚國故而追思前賢做好學術傳承,又要認真學習現代科技與人文科學,尤其是系統復雜性科學。通過對中醫藥學原創思維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學科進步,為人類健康事業做一份有力度有意義的工作。
[1] [英]安德魯.埃德加著.楊禮銀,朱松峰譯.哈貝馬斯:關鍵概念[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10.
[2] 萬德光.中藥品質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11.
[3] 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發展報告(1998-2005)[Z].1999立項: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