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琪
子宮切除對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響是肯定的,不論哪種術式都會影響卵巢血供,加速卵巢衰竭進程,因此婦科醫生對子宮切除應慎重,尤其是輔助檢測手段提高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現率明顯上升,不能盲目選擇子宮切除。對確有手術指征、需行子宮切除的患者,是否應該提早給予激素替代治療,值得探討。
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手術治療子宮肌瘤120例,患者年齡25~68歲。依據臨床分類:壁間肌瘤90例(75%);漿膜下肌瘤17例(14.1%);黏膜下肌瘤13例(10.8%)。其中宮體段117例(97.5%),宮頸3例(2.5%)。子宮肌瘤多在20~55歲的女性人群中發生(其中20~25歲占2.24%;26~30歲占8.99%;31~35歲占17.49%;36~40歲占18.39%;41~45歲占20.52%;46~50歲占21.52%;51~55歲占10.76%),是婦科最常見的腫瘤之一。筆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女性內分泌紊亂、雌性激素高低等因素相關。具體病因機制還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
2.1 月經紊亂 如月經量的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人的標準。月經量的多少,主要是與患者自己比較;正常情況下,經期內一天用五片衛生巾,后來用十片或二十片就紊亂了。
2.2 腫塊 女性的子宮一般在盆腔的恥骨下,不易觸及;如肌瘤長得比較大時,會觸及包塊或有壓迫、尿頻、便秘感等。
2.3 子宮增大 從婦科角度分析應與妊娠鑒別。如果有增大或出現癥狀就應該考慮手術治療。通常手術治療的標準是肌瘤(連同子宮)達到兩個半月妊娠的子宮大小,或者雖然不到如此大小,但月經非常多,經過藥物治療無效而造成貧血或者發生變性者均應考慮手術。
本病前期由于沒有任何的癥狀表現,大部分的肌瘤可能是宮體的肌瘤,到一定程度出現癥狀或包塊后,患者來門診或體檢、婦科檢查時,才被發現。根據臨床表現、婦科檢查(借助先進的儀器設備如彩超、CA125、CA199等)可以確診。
如果肌瘤較小,沒有癥狀,也沒有并發癥及變性,在接近絕經期的患者,建議暫不施行手術治療,以保守療法,觀察復查為主。
4.1 手術療法 子宮肌瘤手術主要有:子宮切除術(包括全切和半切)和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種。
4.1.1 子宮切除術 一般適用于子宮>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肌瘤雖不大但癥狀明顯,或肌瘤生長快,不能排除惡性者,應及時施行手術。術前醫生告之手術方案并與患者、家屬等詳細溝通,達成共識后方可施術;否則,可能給患者及家屬造成終身遺憾。
4.1.2 子宮剔除術 主要適用于35歲以下,未婚和未生育的女性(保留生育能力)。隨著腹腔鏡(宮腔鏡)微創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子宮肌瘤不大的患者,可以借助“腹腔鏡或宮腔鏡”微創手術來完成。
4.2 藥物治療 適用于一些肌瘤尚小,癥狀不明顯,近絕經期或全身身體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
子宮切除對卵巢功能及性功能的影響是肯定的,不論哪種術式都會影響卵巢血供,加速卵巢衰竭進程,因此婦科醫生對子宮切除應慎重,尤其是輔助檢測手段提高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現率明顯上升,不能盲目選擇子宮切除。對確有手術指征、需行子宮切除的患者,是否應該提早給予激素替代治療,值得探討。因此,本研究認為,對于子宮肌瘤患者行子宮切除應慎重,沒有手術指征者不要輕易行手術治療。而對于有手術指征者,年齡較輕、子宮肌瘤單個、肌瘤位于較表面等適合行肌瘤剜出者,以行子宮肌瘤剜出術為佳,應避免不必要的子宮切除術,保持子宮和卵巢的完好性,有利于保留子宮和卵巢的功能完好,而對于行子宮切除術者,在處理附件時應盡量減少對卵巢血供的影響和對卵巢的摩擦,減少對婦女健康的影響。
子宮肌瘤明顯的臨床表現包括:子宮出血、疼痛、腹部包塊、鄰近器官(如膀胱等)受壓迫、白帶增多、貧血和心臟功能障礙等。由于子宮肌瘤器官比較特殊,如月經問題,生育問題等,有60%~85%的婦女其肌瘤發生在子宮體內;子宮肌瘤根據其所在的子宮肌壁的部位不同又可分為肌壁間瘤、漿膜下瘤、黏膜下瘤及闊韌帶內肌瘤等。如果肌瘤較小又沒有并發癥及變性,在接近絕經期的患者可暫不手術治療,以觀察復查為主。如果肌瘤長在黏膜層,會有月經量的增多;如果肌瘤長在平滑肌或夾膜層里,早期也沒有癥狀。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22-325.
[2]陸良玉,朱江芝,徐尚敖.子宮肌瘤子宮切除和肌瘤剜出術對卵巢功能的影響.廣西醫學,2004,26(12):1801.
[3]竇曉青,郭宗娥.子宮切除對卵巢功能的影響.山東醫藥,2004,44(24):72.
[4]吳紅麗,熊玲娜,劉虹.子宮肌瘤183例臨床分析.實用癌癥雜志,2004,1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