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麗 張麗
人工流產是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人工流產手術,雖為婦產科基本的小型手術,但大多為盲視操作具有一定難度及風險,會有一定手術并發癥。所以患者在手術前會出現焦慮,緊張和恐懼情緒。因此加強醫患溝通是醫務人員進行醫療工作的需要,在醫療服務工作中,堅持以患者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務,真正做到尊重患者,關愛患者,服務患者。同時體現對患者的細心,耐心,關心和愛心。因此,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加強術前交流與溝通,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使手術順利進行是非常必要的。筆者所在醫院通過105例因緊張,焦慮,恐懼導致一系列癥狀的患者通過術前溝通,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人工流產手術105例,已婚有32例,占30.48%;未婚有73例,占69.52%。年齡16~46歲,孕周6~10周。其中9例未婚組術前大聲哭鬧,使手術無法進行。93例產生不同心理壓力,擔心、恐怖、憂慮、緊張、不安,軀體不適。另外3例均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出現人工流產綜合征樣癥狀,面色蒼白、頭暈、胸悶,大汗淋漓,心動過緩,心律不齊,血壓下降等一系列臨床表現。與受術者精神緊張,畏懼手術有關,也與不能耐受擴張宮頸,牽拉或負壓過高有關。
1.2 方法 全部病例除3例人工流產綜合征立即暫停手術平臥吸氧,靜脈注射阿托品0.5~1 mg,50%葡萄糖靜脈注射或5% ~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外,其余均采取以溝通為主。
全部病例通過醫生、家屬的解釋勸說,情緒均很快恢復平穩,手術順利進行,術后恢復良好。
近年來,受西方文化影響,未婚先孕率顯著增加。由于大多數人對人工流產不了解,把手術想象得很嚴重,產生恐懼、緊張、焦慮心理,導致術前大聲哭鬧,術中不配合等一系列心理癥狀,筆者認為,要減少此類現象的發生,最根本的是加強術前溝通,減輕其對手術的心理壓力及恐懼,解除對手術的顧慮,緩解其焦慮情緒,給予其精神安慰,實施心理干預,減輕應激壓力。加強醫患溝通,是患者及家屬的需要。其次,力求手術操作輕柔、細和、使患者得到信任感。患者到醫院看病希望與醫務人員平等交流,獲得尊重,享有充分的權利。如果對自己的病情及手術過程不了解,很容易對醫療方案不理解,也可能因此而產生恐懼。醫務人員術前告知真實情況后,更能贏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屬的支持,使手術順利進行。這樣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關系,可以避免矛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