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彩虹 朗剛
病毒性角膜炎是常見病及多發病,是眼科致盲眼病之一,臨床常用病毒唑、干擾素等藥物治療。病毒唑雖為廣譜抗病毒藥物,但長期大量應用則毒副作用明顯且復發率較高;干擾素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針對病毒的特異性較強,因多種病毒感染均可導致角膜炎,故單純應用干擾素療效不明顯。本科應用清開靈注射液加病毒唑靜脈點滴治療病毒性角膜炎,從中西醫結合角度探求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新途徑。
1.1 臨床資料 患者160例(197只眼)中單眼患者123例,雙眼患者37例;男98例(113只眼),女62例(84只眼),年齡12~60歲。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80例(96只眼)和對照組80例(101只眼)。
1.2 病例選擇標準 患者年齡12~60歲,有明顯的眼部癥狀與體征;眼部輕度刺激癥狀,眼瞼痙攣,額部反射性疼痛、畏光、流淚及異物感或眼部刺激癥狀較輕,但視力明顯障礙;檢查常有眼瞼或瞼緣的皰疹性皮損,伴有無痛性耳前淋巴結腫大,結膜呈急性濾泡性結膜炎改變,角膜可出現典型的樹枝狀或其他形式(點狀、地圖狀、盤狀等)損害及角膜知覺減退[2]。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病例納入標準者;②有嚴重心、肝、腎及造血系統損害者;③有藥物或食物過敏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⑤不配合治療者。
1.4 方法 ①治療組:成人給予清開靈注射液(石家莊神威藥業)40 ml加病毒唑0.3 g,兒童(15周歲)給予清開靈注射液20 ml加病毒唑0.1 g稀釋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點滴,1次/d,連用5 d為1療程;②對照組:成人給予青霉素800萬U加病毒唑0.3 g,兒童(15周歲)給予青霉素20萬U/kg加病毒唑0.1稀釋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靜脈點滴,1次/d,連用5 d為1療程;③兩組局部用藥相同:氧氟沙星眼液、無環鳥苷眼液每2 h點眼1次。
2.1 療效判定 痊愈:癥狀消失,角膜潰瘍愈合,角膜實質層浸潤、水腫及KP消失,熒光染色陰性;好轉:眼部有輕微刺激癥狀,熒光素染色陰性;無效:眼部炎癥無明顯變化。
2.2 療效 治療后清開靈加病毒唑組視力恢復到1.0以上67只眼(69%),而對照組僅有45只眼(44%)視力恢復到1.0以上,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治療組96只眼中療效在5 d以內者70只眼,5~10 d14只,10~15 d 12只眼,治療后痊愈80只眼(83.33%),好轉14只眼(14.58%),無效2只眼(2.08%);對照組101只眼中,療效在5 d以內者40只眼,5~10 d 56只眼,10~15 d 5只眼,治療后痊愈52只眼(51.49%),好轉40只眼(39.60%),無效9只眼(8.91%);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1)。
病毒性角膜炎在中醫學上屬黑眼睛疾病,中醫:聚星障,花翳白陷,《證治準繩·七竅門》關于“烏珠上有細顆,或白色,或微黃。微黃者急而變重,或聯綴,或團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逐漸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數余。如此生起者,初起者易治,生定者退遲。能大者有變,團聚生大而作一塊者,有凝脂之變;聯綴四散,傍風輪白際而起,變大而接連者,花翳白陷也”的記載。論述了本病的臨床特征、變化、及預后等。中醫黑眼睛疾病屬于風輪疾病,風輪內應肝膽,故本病的形成多于肝膽相關。凡外感風熱(風寒)毒邪,內因肝火熾盛,風火熱毒相搏,上攻于目;或脾胃蘊積濕熱,熏蒸黑睛;或肝腎陰虛,虛火上炎,均可引起此病。無論臨床辨證為何證,都有共同的致病因素;邪毒內侵,這為中西醫藥聯合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清開靈注射液是由牛黃、水牛黃、黃芩、金銀花、梔子等組成的中藥復方制劑,從溫病條辨[1]安宮牛黃丸演化而來,系“芳香化濁而利諸竅,咸寒保腎而安心體,若寒通火腑而瀉心”,方中牛黃“通心主之神”,水牛角主治百毒,珍珠母通神明,配合水牛角補水救火,梔子“瀉心與三焦之火”黃芩瀉膽肺之火起到苦寒直折溫病解毒邪火作用[2]。由于制劑中增加了金銀花、板蘭根之類的清熱解毒、菌毒并治藥物,提高了療效。臨床觀察與病毒唑聯合應用,抗病毒效果極佳,明顯縮短了治療時間,同時避免了長期大劑量應用病毒唑造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鞠通.溫病條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6.
[2]王肯堂.證治準繩.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