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東 杜國平 郭建中 肖 鋮
(江西省峽江縣人民醫院,331409)
一直以來,“氣”是備受質疑的中醫概念,人體內的四大主氣——宗氣、原氣、營氣、衛氣,更是首當其沖。《素問·氣交變大論》說:“善言氣者,必彰于物。”本文欲從四大主氣的原創思維入手,探討其各自在自然中的初創原型,以此化解人們心中的疑云。
四氣出處與相互關系
宗氣、營氣、衛氣出自《內經》,原氣則出自《難經》,宗氣、營氣、衛氣因為同出《內經》,有關三氣的關系在《內經》已有明示,歷代醫家雖有闡發,但不出《內經》左右,故不贅述。由于《內經》既無原氣之名亦無元氣之名(在古籍中,元氣之名雖早于原氣,但被引入到中醫領域則是源于《難經》的原氣,以后原氣漸漸被元氣替代),因此原氣與以上三氣的關系便成了解密四氣關系的關鍵。
原氣之名雖出自《難經》,但《難經》的旨意是為《內經》排解難題,因而《難經》可以看做是《內經》的延續。正因為《內經》沒有原氣之名,《難經》才把它作為重點提出來以補充《內經》的不足。從字義上解,“宗”與“原”意思相近,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又說:“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宗為宗主、祖宗之意,原為原始、本原之意,可見“宗”與“原”意思相近。那么,《內經》已有宗氣,《難經》為何又要創造出一個原氣來呢?
1.溯其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少火生氣”,所謂“少火”就是適宜之火成巖,就是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就是生氣[1]。
生理之火有君火和相火,君火為天火,相火為地火[1]。《素問·天元紀大論》說:“應天者動而不息,應地者靜而守位”,宗氣“積于胸中”為動氣。《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云:“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可見,宗氣乃君火所生,為應天之氣。應天而生者,無疑是天氣。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既然宗氣是天氣,人體這個小宇宙內怎么可能會有天氣而無地氣呢?于是《難經》創生出原氣來,以補《內經》顯天氣而隱地氣的疏漏,以正人體地氣之名。《素問·天元紀大論》云:“相火以位”,原氣發源于下,具有“靜而守位”的特點,正是秉承“相火以位”的素質,由是可見,原氣乃相火所生,為應地之氣,應地而生者,無疑是地氣。
2.尋其流。宗氣“積于胸中”,“以貫心脈”,為氣之宗主,“營氣行脈中”,雖然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但兩者的關系是以血脈為橋梁,以血液為媒介,宗氣為營氣之主,營氣為宗氣之仆;原氣蓄下焦為氣之本原,主統三焦水道,“衛氣行脈外”(血脈之外皆三焦水道)。因此,兩者的關系則是以三焦水道為橋梁,以水液為媒介,原氣為衛氣之本,衛氣為原氣之使[2]。
宗氣、原氣上有君火、相火,下有營氣、衛氣,君相是一對陰陽,營衛還是一對陰陽,處于之間的宗原豈能不是陰陽關系。至此,《難經》發明原氣之意已昭然若揭。正因為宗原是一對陰陽,營衛具有陰陽關系,而宗氣與營氣,原氣與衛氣又是主仆關系,四氣才能同心協力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支撐和推動人體的生命活動。
宗、原、營、衛氣的自然原型
氣是永恒運動的具有很強滲透力和活動性的物質,因此它的自然原型不可能是固體,只能是液體和氣體,如《說文解字》曰:“氣,云氣也”。
由上可知,營氣為宗氣之使,衛氣為原氣之使,宗原以本以體命名,營衛以末以用命名。因此,宗氣與營氣、原氣與衛氣應該只是一物兩體而已,當聚集成勢時為宗氣、為原氣,當分散為用時則為營氣、為衛氣。可見,只要剖析了宗氣、原氣的自然原型,營氣、衛氣也就不言而喻了。
宗氣為天氣,乃天火—太陽[1]所生,太陽蒸發地表,水升騰而上形成了云霧時,云霧為宗氣的原型。當云霧凝集成水珠變成雨水下落,通過江河等隧道(如營氣之行有隧道)流向四方灌溉大地時,江河雨水便是營氣的原型。原氣為地氣,乃地火—火山[1]所生,火山噴發產生的大量氣體與海底火山噴發時由于高溫使海水中水(H2O)的氫離子和氧離子分離變成氫氣和氧氣共同聚集于地表形成大氣時,大氣就是原氣的原型,當大氣在地表流動形成風,風行九州無隧道(如衛氣之行無隧道)而煦萬物時,風便是衛氣的原型。
《靈樞·玉版》說:“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宗營血脈原創于云雨江河,太陽蒸發海水使生物無法利用的海水變成可利用的淡水,肺內氣體交換使細胞無法利用的靜脈血變成可利用的動脈血,古人創建了如此美妙的中醫氣論,我們沒有什么理由不分青紅皂白地輕薄它。
[1]肖鋮,杜國平,杜小蘭.君相火原創思維淺析.北京:中國現代醫生,2009,(12):52.
[2]杜國平,郭建中,陳金龍.三才學說再發掘.北京:醫學信息,2009,(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