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潔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中醫院,463000)
自2007年以來,我院中風科運用中醫理論和心理學知識對32例患者實施情志護理,對改善患者癥狀,控制病情,促進康復,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意義。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32例均為中風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齡38~76歲;中臟腑14例,中經絡18例;均遺留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癥。
恢復早期對角色認識沖突:中風患者多突然患病,進入患者角色,從急性期轉到恢復期后,其角色行為多處于角色強化階段,對能否恢復原來的角色感到疑慮不安,后遺的運動和語言障礙,使患者對自身能力的恢復表現為恐懼與失望。此期患者情緒波動,證見舌苔厚膩、腹部脹氣、便秘等。在護理上,要認真做好心理護理,并注意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注意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個人特性,熱情向其介紹周圍環境、疾病的有關知識及同類患者的康復功能經驗,給予深切的同情,誠摯的關心。
長期臥床,活動受限:中臟腑患者由于病情重,恢復早期常需臥床治療,因偏癱的肢體不能隨意翻身,大小便失禁,受壓部位皮膚易發生褥瘡,一旦發生褥瘡,患者情緒更加低落。中經絡患者在此期雖能勉強跛行拖步,但因肢體無力,生活難以自理,常有自卑、沮喪情緒,心理上造成自我感覺與外界產生距離。由于患者不適應床上生活,活動受限,常出現不思飲食,腹部脹氣及便秘等癥狀。護理上首先應為患者提供一個整潔、舒適、安靜的修養環境。做好基礎護理,主動安排和照顧好病人的飲食起居,視病情的輕重,協助患者在床上做適量活動或戶外活動。加強情志調護,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當其煩躁、發脾氣的時候,要讓其疏泄后,再加以勸導和解釋,及時了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原因。盡量滿足患者要求,設法使其保持良好的心境。
思慮過重,脾胃不合:中風后遺癥患者常因對今后家庭、事業、經濟等方面顧慮重重,心情壓抑而影響到脾胃。《丹溪心法》指出:“郁而生熱…結郁于脾胃而痛”。說明情志因素對脾胃的影響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時應注意掌握患者的心理負擔,給予必要的心理援助,同時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避免來自醫護人員和家屬及病友的消極暗示,使患者身心放松。
恢復后期:此期患者病情已趨穩定,各種并發癥基本治愈,多數重癥患者在幫助下能離床行走,功能訓練已成為促進患側肢體功能恢復的主要康復措施,此時患者主要有以下心理及行為障礙。
依賴、恐懼心理:康復訓練中不能堅持,中風后患者因長期臥床,一切生活由別人幫助,易產生惰性心理。他們往往過分依賴藥物,對殘余的代償功能重視不足,不愿活動。有些患者怕肢體疼痛,怕跌倒,對下床活動表現恐懼。對此類患者應使用說理開導法反復教育,使其理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用循序漸進的身心放松法,鼓勵患者下床邁出堅定的第一步,對所取得的微小進步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要制訂訓練計劃,督促按時活動并確保其安全性,及時矯正常見的跨欄式和畫圈式步態。同時抓住時機耐心地引導失語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切忌譏笑,以免傷其自尊,為康復訓練建立良好的心境。
急于求成,心生挫敗:有些患者活動后達不到預期滿意和成功時,心生挫敗感,易喪失信心,自暴自棄,使后期康復治療受到影響。對此類患者應給予耐心安慰,幫助分析原因,克服急躁、沮喪情緒,指導其適當調整活動目標,尤其注意多表揚鼓勵患者,而切忌挫傷其積極性,增強康復信心,從而使患者主動配合并持之以恒,達到預期的康復效果;對于將要出院患者,我們給予自我保健指導,以預防疾病復發,加強對個人自理能力的鍛煉,幫助患者建立信心,脫離醫院而獨立面對現實。
運用中醫理論針對患者不同病期、不同特點的心理癥結、體征及生理需求實施護理,使其正確對待自身疾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起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作用。同時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醫務人員,遵醫囑、守禁忌,有助于疾病的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