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靜 項豪華 指導:傅淑清
(江西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撫州344000)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常見病,易反復發病,具有病程長、遷延難愈、勞累后易復發等特點。傅淑清在40多年的婦科臨證中治療慢性盆腔炎頗有心得,介紹如下。
盆腔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腹膜發生炎癥,包括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輸卵管炎、卵巢炎等,中醫屬“癥瘕”、“帶下病”、“不育”、“痛經”、“月經不調”等證范疇。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疼痛、腰痛、白帶增多或發熱,常在勞累、房事后、排便時或月經前后加重。慢性盆腔炎多由經期、產后余血未盡,房事不潔,感受濕熱邪毒或風冷乘襲,病邪日久不去而致濕熱內蘊,氣滯血瘀,沖任阻滯,寒濕內生,凝聚于下焦而成。病機歸納主要有瘀、濕、熱、虛、寒5個方面,尤以瘀為主。病位主要責之沖任、胞宮,涉及肝、脾、腎。“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而發為疼痛這一主要癥狀。
傅老師臨證創立內服外敷法,內服法立足于益氣化瘀、解毒利濕;方用慢盆康(生黃芪、丹參、沒藥、烏藥、延胡索、紅藤、忍冬藤、蒲公英、蒼術、生薏苡仁、車前子、甘草,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外敷法治以活血化瘀,溫經止痛;外敷方慢盆清(小茴香、桂枝、皂角刺各 20g,莪術、當歸、桃仁、乳香、沒藥、白芷、黃柏各30g。共研末用長方形布裝袋,備用)。連續2周為1個療程。臨床辨證還要區別瘀、濕、熱、虛、寒的輕重,根據月經期不同,適當加減藥味、調整藥量。
根據“上工治未病”、“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情志不遂致百病”和21世紀醫學模式的改變,本病遷延、易反復特點應與發病個體有關。故對患者進行體質、情緒、飲食、常用藥物、個人衛生等行為進行認知指導,認清個人行為與發病的關系而促進療效,以期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力,更有效地防范、抑菌、消炎、促進炎癥吸收,達到治愈慢性盆腔炎而不復發的目的。
例1.患者,女,34歲,2008年8月10日初診。主訴:少腹疼痛,經期及勞累后腹痛加重,帶下色黃量多有異味,已4個月余。伴見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頭暈昏重,腹脹納差,腰骶酸困,小便短赤,大便黏滯。舌淡紅,苔黃膩,脈細滑數。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婦科檢查:陰道壁潮紅,有大量黏稠分泌物,色黃有味,子宮前位,雙側附件對合良好,壓痛(+),未捫及包塊。西醫診斷為慢性盆腔炎。中醫診斷為婦人腹痛、帶下病。證屬氣虛血瘀,濕熱下注。治宜益氣化瘀,清熱利濕。自擬方慢盆康:生黃芪15g,丹參 15g,沒藥8g,烏藥 10g,延胡索8g,紅藤 15g,敗醬草10g,忍冬藤 10g,蒲公英12g,蒼術 8g,生薏苡仁 18g,車前子 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患者連服6劑,腹痛減輕,帶下明顯減少。效不更方,繼服2周后,并予以生活指導,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腹痛消失。
例 2.患者,女,42歲,2009年11月5日初診。現病史:形體偏胖,常有小腹隱痛,腰酸數年,勞累后明顯,近期體檢發現盆腔積液1.2cm,帶下不多,月經周期提前 1周,經期3~4天,量適中,二便如常,舌質黯淡,苔薄白,脈細。證屬脾失健運,濕濁內停。治以益氣健脾,運濕化濁。自擬方慢盆康加味:黨參 15g,白術 10g,黃芪10g,丹參15g,紅藤15g,續斷10g,敗醬草10g,蒲公英12g,白芷10,蒼術10g,生薏苡仁15g,車前子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患者連服7劑,外敷慢盆清,腹痛消失,帶下正常。繼外敷、內服2周后復查B超,諸癥及盆腔積液消失,并予以生活指導而痊愈。
病案1患者較年輕,僅內服藥及生活指導見效。患者帶下日久多瘀,耗傷則氣虛,帶下黃、苔黃膩屬濕熱下注。藥用生黃芪益氣托毒外出;丹參、沒藥、紅藤化瘀;烏藥、延胡索、蒼術行氣化濕;敗醬草、忍冬藤、蒲公英、生薏苡仁、車前子清熱利濕。全方益氣化瘀、清熱利濕而治愈黃帶。
病案2患者癥狀數年,習以為常,濕濁內停,郁久成瘀,阻滯沖任、胞絡而小腹隱痛,體檢發現盆腔積液,予以內服方健脾化濁,祛瘀通絡,配合外敷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立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