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華 詹必勛 王叢禮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中醫醫院,157000)
筆者近年來應用活血化瘀配合益氣健脾、補腎利水法(自擬腎炎一號方)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報道如下。
選擇2007年12月~2009年8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治療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100例。其中門診54例,住院46例;男55例,女45例;年齡 12~65歲 ,平均51.5歲;合并貧血44例,蛋白尿 74例,血尿69例,水腫33例,高血壓42例,腎功能不全29例,24h尿蛋白總量超過正常者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4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①起病緩慢,病程遷延,病程1年以上;②有實驗室檢查異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腫、高血壓,可伴有緩慢進行性腎功能損害,未達透析指征,排除繼發性及遺傳性腎小球腎炎;③病程中常因感染、勞累或受冷后誘發急性發作。
治療組腎炎一號方組成:黃芪30g,益母草30g,山藥12g,熟地黃15g,赤芍15g,當歸 6g,丹參 15g,川芎6g,黨參 15g,車前子 12g(包煎)。每日 1劑,取清水300ml,煎至 150ml,煎 2次后混勻,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血尿重者加白茅根30g,小薊15g;蛋白尿經久不消者加芡實30g,金櫻子15g。
對照組:主要用西醫利尿、控制血壓、應用糖皮質激素、抗凝、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等對癥治療[2]。
兩者均以60天為1個療程,共觀察2~4個療程。
療效標準:相關癥狀(水腫、乏力)基本消失,血壓基本正常,蛋白尿減少>50%,血尿明顯好轉,腎功能接近正常,為顯效;相關癥狀(水腫、乏力)緩解,血壓較原來下降,蛋白尿、血尿減少,腎功能好轉,為有效;相關癥狀(水腫、乏力)、血壓、蛋白尿、腎功能無明顯變化,為無效。
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34例,有效22例,無效 4例,總有效率93.3%。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2.5%。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認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為一系列免疫反應過程,免疫復合物沉積,激活補體系統產生炎癥反應,同時又觸發血凝系統,產生腎小球免疫損傷和腎小球毛細血管內凝血,基底膜增厚,影響管腔血流。中醫認為,正虛邪實、虛實并存是慢性腎小球腎炎的主要病機,其虛者,以脾腎為主,其實者多見濕瘀。因此,扶正祛邪為治療本病的原則。益氣健脾、補腎利水,配合活血化瘀法為本病的主要治法。腎炎一號方以山藥、黃芪、熟地黃、黨參、車前子益氣健脾、補腎利水;赤芍、當歸、川芎、丹參、活血化瘀;益母草活血化瘀且有利水之功。
現代研究認為,當歸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有擴張血管,改善外周循環,降低血脂,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川芎功能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川芎含生物堿能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縮,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形成;丹參為活血化瘀之要藥,現代研究認為其有抗凝、促進纖溶、降血脂、抑制粥樣斑塊形成、增強免疫作用;黃芪有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并能緩解腎小球血管痙攣,使腎血流量及腎濾過率增加而產生利尿效果,同時改善缺血現象,使腎素產生減少,利于血壓的[3]穩定。
本組觀察顯示,應用自擬腎炎一號方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具有顯著的療效,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1]鐘哲超.常見病臨床診治常規·泌尿系統疾病.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11:116-140.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泌尿系統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89-551.
[3]沈自伊.中醫藥對免疫功能影響的綜述與評價.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2,12(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