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業
(山西省渾源縣中醫院,037400)
2006年11月~2009年8月,筆者用自擬二龍戲珠方治療肩周炎120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20例均為我院門診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齡45~55歲者24例,55~65歲者69例,65~77歲者27例,平均54.3歲。其中病程1年以上者18例,半年以上者24例,半年以下者78例。
二龍戲珠湯基本方:黃芪30g,姜黃10g,白芍15g,穿山甲10g,秦艽15g,當歸15g,桂枝10g,威靈仙15g,蜈蚣2條,甘草10g。用法:每劑加涼水 400ml浸泡30min,文火煎30min,渣再煎,共取藥汁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一般 1~2個療程治愈。服藥期間忌食酸、涼、油膩食物,服藥后避風。
療效判定標準[1]: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恢復正常。好轉: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關節活動基本恢復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有所減輕,肩關節活動有所改善。無效: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無改善。
1個療程治愈者41例,2個療程治愈者65例,好轉6例,有效6例,放棄治療者 2例。
肩周炎又稱凍結肩、粘連性肩關節炎、五十肩等,屬中醫學“肩痹”范疇。其發生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感受風、寒、濕邪,注于經絡,留于關節,使氣血痹阻而成。正如《素問?痹論》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中醫理論認為,經脈有一定的循行路徑,而絡脈則縱橫交錯,網絡全身,無處不到,把人體臟腑、器官、孔竅以及皮肉筋骨等組織連接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一方面,經絡為氣血運行的通路,只有經脈通利,氣血才能正常運行;另一方面,氣血必須依賴經絡運行全身,并借孫絡滲灌氣血的功能,才能發揮其滋養臟腑、形體、官竅的生理功能作用,同時濡養經絡本身,使其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若由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勞倦、外傷等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或氣血生成不足,其濡養經絡的功能不足,則經絡失和而產生疼痛。如《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則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知,氣血運行不暢是肩痹發生的內在條件。故用黃芪甘溫益氣,且性稟升發,善走肌表,為君;桂枝善發汗解肌,調和營衛,又能散寒止痛;黃芪、桂枝相伍,有益氣通脈、溫經和血的功效。可治療營衛不足、肌肉痹痛、肢體麻木等癥;白芍能養血和營斂陰,又可緩急止痛。桂枝、白芍伍用,發汗之中有養陰斂汗之效,雖汗而不傷陰,和營之中有調衛之功,營陰不滯,又可加強止痛之力。桂枝和甘草合用辛甘化陽,具有溫通而不剛燥,補益而不壅滯的特點。威靈仙善祛風除濕,通絡止痛,又能通行十二經;秦艽苦辛微寒,外宣內清,祛風勝濕,舒筋通絡,和血止痛;姜黃苦辛性溫,內能活血通經,外能發散風寒濕邪,為治療上肢肩臂疼痛的常用藥;姜黃、桂枝都可溫通血脈,散寒止痛,姜黃偏于破瘀行氣,桂枝偏于通血脈、散風,相配則祛瘀散寒除痹止痛效力較好,對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肩臂痛療效尤著,共為臣藥。蜈蚣辛溫有毒,性善走竄,行表達里,內而臟腑,外而經絡,能通經透絡,開散瘀滯,對關節痹痛日久不愈者療效顯著;穿山甲性善走竄,能軟堅散結,透達經絡,直入病所,消散瘀滯;與蜈蚣相伍又可加強止痛之力[3],二者為使。甘草調和諸藥為佐。全方共奏溫通血脈、散寒止痛、軟堅散結之功。
[1]張娟,趙含森.實用中藥配伍應用大全.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