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麗 余慧華 褚海林 孫 波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杭州310009
2.杭州市中醫院
小兒肌性斜頸的治療包括手術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因為斜頸患兒多在出生后即可發現,因此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推拿手法治療非常有優勢。筆者自2007年以來總結出一套治療小兒肌性斜頸行之有效的中醫特色推拿方法——揉捏牽轉法,已治療100例患兒,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00例患兒均來自兩家醫院小兒推拿專科門診,其中男孩41例,女孩59例;年齡最小42天,最大5歲半,其中以半歲~1歲的最多。根據B超檢查其胸鎖乳突肌的病理表現,本病可分為結節型(腫塊型)和條索型(非腫塊型)。本研究100例患兒中腫塊型的71例,非腫塊型的29例。均符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1]中的診斷標準。
采用揉捏牽轉法。具體步驟如下:①推揉法:患兒仰臥位,不用枕頭,術者坐在患兒頭前方,采用滑石粉作為介質。用食、中、無名指三指揉推患側胸鎖乳突肌處5min,以舒筋活血。重點在塊狀物或條鎖狀處。②拿捏法:體位同上,術者用拇指、食指指腹捏拿、彈撥患側胸鎖乳突肌往返5min,以松解其粘連。③牽拉法:體位同上,術者一手扶住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兒頭頂,使患兒頭部漸漸向健側肩部牽拉傾斜,逐漸拉長患側胸鎖乳突肌,幅度由小漸大,在生理范圍內反復進行10~20次,以改善恢復頸部活動功能。④旋轉法:體位同上,固定患兒雙肩,在上法基礎上,術者托住患兒頭部向患側肩部旋轉10~20次。⑤接著再重復操作第一步。如伴有顏面部不對稱及胸椎側彎,可配合局部治療。
以上方法每次治療時間約為15~20min,初期每日治療1次,20次后可改為隔日1次,2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1~3個療程。腫塊較大或病程較長者可適當延長治療時間。為提高療效,在治療期間也囑家長適當輔以溫熱敷,改變頭部的睡姿,同時教給家長一些簡單的按摩和護理方法,在家輔助治療。
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患兒雙側胸鎖乳突肌緊張度左右對稱,部分患兒雖有時頭仍習慣性偏向患側,但可令其自行糾正,糾正后患兒頸部無緊張感,醫生和患兒家長均認為患兒斜頸已糾正。好轉:患兒斜頸有明顯改善,但仍偏向患側。無效:治療后頭部偏斜及胸鎖乳突肌緊張改善不明顯。
結果:治療100例,治愈56例,好轉 38例,無效 6例,總有效率為94%。腫塊型和非腫塊型有效率比較:腫塊型71例,治愈41例,好轉27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95.8%;非腫塊型 29例,治愈 15例,好轉11例,未愈3例,總有效率89.7%。
兩種類型肌性斜頸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P>0.05,差異沒有顯著意義。但兩種類型肌性斜頸療程比較,腫塊型平均2.6個月,非腫塊型5.3個月,有明顯差別。
患者,男,42天,2008年5月12日初診。患兒系足月剖腹產,出生時體重 3.8kg。生后半月發現頭向右歪,不喜向右轉,遂去兒童醫院就診。B超檢查示右側胸鎖乳突肌厚約1.0cm,左側厚約0.54cm,診斷為肌性斜頸,囑其1歲后手術治療,遂來我院就診。查體:發育營養正常,面色紅潤,頭向右略傾斜,臉旋向左側,右側胸鎖乳突肌中下段可捫及0.5cm×2cm的塊狀物,質稍軟,診斷為小兒肌性斜頸(右)。給予揉捏牽轉法推拿治療,每天1次,30次后腫塊縮小變軟,遂改為隔天治療,2個月后痊愈。
小兒肌性斜頸的原因尚未完全明了,說法很多,如胎位不正、產傷、感染、遺傳因素等,其實除了上述幾種原因之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生嬰兒的體重越來越大,加上孕婦懷孕后的活動量減少,尤其是妊娠6~9個月期間的活動量減少以及嬰兒長期睡于某種姿勢,使頸部的肌肉發育不勻稱而發生本病,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孕期的養胎也要科學合理。另外,本病在兒童門診中并不少見,但本組100例患兒大多為兒童醫院或其他醫院診斷或要進行手術治療而來就診的,簡便廉驗的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還不為人們所熟知,應該加強宣傳和普及推廣。
從臨床表現來看,本病可分為結節型(腫塊型)和條索型(非腫塊型)。由于產傷原因多見,腫塊型患兒多于非腫塊型,非腫塊型患兒往往在母體內就形成斜頸了,出生后會發現頭頸歪斜,一側胸鎖乳突肌呈條索狀,無明顯腫塊。從治療效果看,推拿治療腫塊型和非腫塊型均有效,但腫塊型的治療療程要短于非腫塊型。
推拿手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是一種既方便、安全、效佳,又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的治法。應該及時、及早治療。采用揉捏牽轉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方法簡單,安全無副作用,可使患兒免于手術之苦,易被接受,醫療花費少,易于推廣應用。
當然,在治療本病的過程中,患兒家長的配合和護理也很關鍵。由于療程較長、療效緩慢,很多家長堅持不了多久,為了不影響其恢復,醫者應教會家長如何正確地進行家庭護理,有利于患兒的康復。平時要求家長注意糾正患兒不正確的姿勢,睡臥時可在頭兩側各放置一個沙袋,以糾正頭部姿勢,日常生活中(如喂奶、懷抱、玩耍等)應采用與斜頸相反的方向,以幫助矯正斜頸。另外,家長也可經常在患兒局部進行按摩、熱敷,以提高療效。
[1]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404-405.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