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年
(廣西南寧市針灸研究所,530012)
筆者從事針灸臨床工作近30年,治療面癱患者無數例,但產后面癱患者臨床少見,且治療方法有別于一般面癱,現舉例報道如下。
例1.患者,女,28歲,于2004年4月10日就診。主訴:右口眼斜約2個月,病起于生育小孩1周后,晨起刷牙時,發現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閉合,右側面頰麻痹,遂來某醫院針灸科就診,經針灸治療1個多月,未見明顯好轉,即轉來我院門診求治。
查體:身體素弱,面色無華,右額紋消失,不能皺眉,右眼不能閉合,眼裂0.4cm,右鼻唇溝較淺,口唇歪向左側,不能鼓腮吹哨,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以補益氣血為主,溫經通絡為輔,穴取患側陽白透魚腰、攢竹透魚腰、瞳子髎、四白、顴髎、下關、地倉透頰車、翳風、合谷(雙)、足三里。手法用常規平補平瀉法:進針后施以均勻捻轉,至感覺酸脹為止,留針30min,期間行針2次,并加溫和灸患側翳風或下關穴15min,再雀啄灸患側面部穴位,每穴200下。開始治療3天未見明顯好轉,手法即改用補法:進針后均勻緩慢捻轉,至患者感覺酸脹后少捻轉,或停止捻轉,但保持對穴位一定壓力,使酸脹感保持約 0.5min。留針30min,期間行針2次,灸法不變,次日即見癥狀有所改善,繼續治療,每周5次,10次為 1個療程,共治療2個半療程,癥狀完全消失而痊愈。
例2.患者,女,30歲,于2008年12月5日就診。主訴:左口眼斜3天,病起于生育小孩5天后左眼不能閉合,流淚,喝湯時液體從左口角滲出,進食時食物滯留左頰內,伴左耳后隱痛,遂來我院針灸門診就診。
查體:身體偏瘦,面色淡白,左額紋較淺,左眼不能完全閉合,眼裂0.2cm,左鼻唇溝稍淺,張口歪向右側,不能鼓氣,局部皮膚欠溫,左耳后有輕壓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無力。
治以補益氣血為主,兼祛風溫經通絡,穴取陽白、攢竹、魚腰、瞳子髎 、四白、顴髎、下關、地倉、頰車、翳風、合谷(雙)、足三里。急性期(發病7天內)面部取穴少,為3~4個;手法:淺刺,輕刺激,用平補平瀉法,留針 30min;并加溫和灸患側翳風或下關15min,再雀啄灸患側面部穴位,每穴200下。恢復期(7天后)手法改用補法(操作同上例)。共治療2個療程,癥狀逐漸消失,臨床治愈。
例3.患者,女,25歲,于2009年 9月15日就診。主訴:右口眼斜約1個月,病起于生育小孩 2周后,晨起發現口角漏口水,右眼流淚,不能閉合,遂在當地某醫院診治,經西藥(不詳)治療10天及針灸治療20天后病情未見明顯好轉,即轉來我院門診求治。
查體:身體偏弱,面色無華,右額紋較淺,不能皺眉,右眼不能閉合,眼裂0.25cm,右鼻唇溝淺,張口歪向左側,鼓氣漏風,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以補益氣血為主,溫經通絡為輔。穴取患側陽白透魚腰、攢竹透魚腰、瞳子髎、四白、顴髎、下關、地倉透頰車、翳風、合谷(雙)、足三里。手法用補法(操作同上例),并加溫和灸患側翳風或下關15min,再雀啄灸患側面部穴位,每穴200下。每周治療5次,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癥狀逐漸消失,面癱治愈。
按語:雖然古代沒有產后面癱的記載,但《內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上述3例患者皆因產后氣血雙虧,脈絡空虛,風寒之邪乘虛侵入,客于面部經絡,以致經氣阻滯,筋脈失于濡養而口眼斜。臨床上除面癱癥狀外,多伴體弱,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等氣血兩虛之征象。急性期治宜補益氣血,兼以祛風溫經通絡,針刺手法用平補平瀉法;恢復期治宜補益氣血為主,溫經通絡為輔,針刺手法用補法。產后面癱屬于西醫學“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范疇,但在中醫辨證論治及針刺手法上與后者有較大差異。查閱文獻,產后面癱的針刺手法報道極少,應引起業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