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琴
(河南省武陟縣中醫院,454950)
金元時期著名醫家李東垣,在傳統的傷寒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內傷學說,撰寫《脾胃論》,開創了中醫對脾胃的認識,強調脾胃為元氣之本,升降之樞紐。師“勞者溫之,損者溫之”之意,制補中益氣湯,近兩千年驗于臨床,譽美效佳。下面筆者就臨床中遵循李東垣“補益中氣”學說在脾虛久瀉患者治療中一些浮淺認識與同仁共同探討。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夏有空調、冰箱,冬有暖氣,人類順應自然的能力下降。如暑夏之季,人們外受空調寒涼之氣,內飲冰冷之品,寒涼傷及脾胃,致脾胃虛弱,水谷不能正常運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不能輸轉布化,則清氣下降而生泄瀉。筆者臨床采用艾灸脾俞、章門、天樞、中脘、足三里,療效甚佳。
取3年以上陳艾葉,在藥臼中搗成艾絨狀。然后取適量艾絨做成直徑約0.8cm的圓錐形艾炷27個備用。取9個直徑約2cm、厚度為0.3cm的生姜片,每片中央用2號縫衣針扎7個孔。取穴:脾俞、章門、天樞、中脘、足三里。每個穴位上放1個生姜片,艾炷放生姜片上點燃,燃燒完后續點1炷,每穴3炷。以灸后穴位皮膚潮紅為度。
患者,女,35歲,2007年 8月16日就診。主訴:腹瀉3年余。病史:3年前,端午節中午食肥甘食物后又食大量冷飲,下午腹瀉3次,患者未在意。次日加重,日6次,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3年來,曾在多家醫院就診,中藥、西藥服之不少,服藥則泄止,停藥如故,大便日五六次,經人介紹來我科就診。大便溏薄,夾存不消化食物,稍進油膩則便次增多,神疲乏力,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診斷為脾氣虧虛型。用上方治療,患者覺病減,每日1次,10天后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脾俞是脾的俞穴,章門是脾的募穴,俞募相配,可加強健脾益氣的作用。取大腸募穴天樞、胃募穴中脘與胃經合穴足三里為合募相配,理順胃腸傳導之功,而行傳導糟粕之職。五穴相配,有升有降,加之艾之溫灸,脾氣健運,升降有序,泄瀉則愈。此方法操作簡便,效果良好,病人在家中可自行操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