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木德 內蒙古奶業協會
奶業是內蒙古興區富民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九五”、“十五”10年來,在政府的全力推動,龍頭企業的強力帶動,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的綜合作用下,內蒙古奶業實現了連續7年,年均30%以上的超常規、高速度發展,確立了奶業的優勢產業和全國首位的地位。截至2009年底,全區奶牛存欄294.4萬頭,是10年前的4.2倍,占全國總存欄的20%;原奶產量為910.2萬噸,是10年前的10.1倍,占全國總產量的25%。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規模乳品加工企業發展到74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3家,自治區級產業化龍頭企業有10家;全區乳品加工設計能力為900萬噸,其中加工能力10萬噸以上的旗(縣、區)為9個,規模以上乳品企業加工鮮奶656萬噸,占全區鮮奶產量的72%,是“九五”期末的36倍。蒙牛、伊利兩大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50億元以上。經過7年超常規、高速度發展,奶業不僅為內蒙古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牧民收入,還是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奶業大區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埋下了不少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因為,任何經濟活動,都要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才能獲得預期的效果。如果違背“兩個規律”,就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奶業發展也不例外。
2008年9月,對我國奶業界來講說是黑色之月。伴隨著國際金融海嘯的浪潮,9月11日發生了“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這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次食品質量安全事件,被業界稱為“9·11”大地震。事件不僅給幾十萬嬰幼兒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更使我國奶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中。現在危機發生已經快2年了,我們應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和總結吸取這場事件的嚴重教訓,做好今后的工作。這場危機的發生有其深刻的行業根源。
內蒙古蒙牛、伊利兩大乳品企業是中國乳業第一軍團的領軍企業。其日收生奶規模達8000~10000噸,年加工生奶設計能力850萬噸,年銷售收入分別達250億元以上。其加工設備,工藝流程,研發能力均屬世界一流。但是內蒙古的奶源基地現狀是50頭以上規?;B殖只有65.33萬頭,只占22.19%,其余77.89%的奶牛全部為散戶養殖。由于體制、機制及經費等多種原因,內蒙古奶牛遺傳改良工作雖然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但到目前,中國荷斯坦牛比重只有70%左右,良種覆蓋率仍很低,單產水平只有4500kg,是發達國家單產的一半:養殖戶規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由于優質豆科牧草,奶牛專用飼料和全株青貯飼料的推廣力度上不去,生奶質量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蛋白質含量;由于奶牛飼養環境及健康狀況的影響,體細胞數、細菌數滿足不了乳品企業的需求??傊?,乳品企業社會化大生產與奶源基地的小、散、低的家庭經營已經構成了尖銳的矛盾。
我國的奶業發展過程與發達國家奶業發展過程不同。奶業發達國家包括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奶業發展史,是千家萬戶奶農在發展進程中,尋求合作成立了若干個奶業合作社,以股份合作形式進行利益聯結,再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由合作社籌建乳品企業。合作社成員不但與乳品企業間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而且建立了從種草、養殖,到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這樣,這個產業的各個鏈條都能夠高效運轉,良性循環。我國奶業是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乳品企業與奶源基地同時成長,形成了利益各異的市場主體。所謂的“龍頭+基地+小區+牧場園區+市場”的產業化模式,實際上是一個人們期盼的美好愿望而已。在現實中,奶農、奶站、乳品企業、商超均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且奶農始終處于孤立無助的弱勢地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他們均為各自的利益拼搏,根本未形成一體化經營的產業化格局。而追求高額利潤是市場主體的根本目標。為追求這一目標,在我國市場體系尚未健全的狀況下,就會出現違法行為、違規操作。
由于我國地域的廣闊性、區域的復雜性、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中國乳品企業的結構必然是大、中、小結合。既需要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也需要國內知名企業,還需要地方區域性中、小企業,甚至也要有一些特定市場需求的微型企業。據統計,2009年內蒙古營業收入100萬元以上的乳品企業有176家,比2006年增加76家,其中規模以上乳品企業有74家。由于國家出臺的乳品企業準入制度較晚,執行不嚴,“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后,一些社會資本流入乳品行業,使過去一些設備陳舊,技術落后的“小奶粉”廠死灰復燃。而這些企業既不建奶源基地,也不搞合同收奶,趁大企業生產不景氣之際,到處搶奶源,與大企業爭資源,給生奶摻雜使假創造了沃土。據統計,內蒙古現在年加工生奶設計能力為900萬噸,但由于奶牛頭數減少,飼料漲價,奶牛健康等因素,目前只能滿足50%的原料奶,尚有50%的加工能力嚴重過剩。原料奶嚴重短缺,乳品企業爭相搶奶源。由于我國的乳品市場發育晚,不成熟,各家乳品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采用價格戰、渠道戰、廣告戰等過度促銷方式進行惡性競爭。從而破壞了市場秩序,使乳品企業被迫進入微利時代。其負面效應體現在養殖環節上,危機轉嫁到奶農身上,就是原料奶價格上漲,遠不如飼料漲價幅度,養殖成本不斷增加,造成50%以上奶農出現虧損,又出現殺牛、賣牛現象。
真正從產業意義上講,我國奶業只有10年發展歷程。這10年既是奶業快速發展的時期,也是奶業安全危機頻現的時期。在這10年中奶業實現了兩位數的高增長,但同時,也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重市場、輕牧場;重速度、輕效益;重企業、輕基地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就是行業素質、行業信譽和行業形象問題。而作為行業管理職能的政府部門對奶業的超常規、高速度發展,缺乏應有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在國務院《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出臺之前,我國對生乳及乳制品質量監管存在嚴重缺失,奶業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很不完善。由于各部門職責不明確,有些強制性標準在生產經營中得不到落實,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由于行政體制改革滯后,政府職能轉變緩慢,作為行業自律的各級行業協會不能正常發揮協調、服務、維權、自律的作用。而且在現行體制下,從牧場到餐桌的全過程多頭管理,不能做到政令統一,協調一致。
“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一度使我國奶業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決策和各級政府的強有力應對下,全國奶業同仁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國奶業基本恢復到事件前的水平。當前奶業形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奶牛存欄和生奶產量基本回升;二是內蒙古生奶收購價格基本穩定,近期有所上漲;三是乳制品產量有了恢復性增長;四是乳品企業虧損面有所降低;五是乳品市場消費量明顯回升。但這些積極因素只是危機后的復蘇跡象,是恢復性的增長。完全消除危機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使中國奶業重新振興,不僅需正確的目標定位,還需要一個“五年計劃”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筆者認為,后危機時代的內蒙古奶業不僅僅是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是要一個轉型升級的艱難過程,要向更高層面的現代奶業邁進。
奶牛養殖方式從傳統方式向現代方式跨越,關鍵在于實現3個轉變:即從散戶經營向規?;洜I轉變;從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經驗型飼養管理向標準化飼養管理轉變。實現3個轉變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選擇最適合的載體和模式,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 標準化養殖小區
這種模式,是把現階段規模小、布局散、水平低的散戶養殖,通過進入小區,實行集中統一管理的模式。這是實現規?;B殖的一個過渡形式。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解決好“五個統一”,即統一建設,統一飼養方式,統一技術措施,統一擠奶,集中統一管理。其次是要做到產權明晰,要選擇并推舉懂技術、會管理的小區負責人。最終實現“小規模、大群體”。
2.1.2 奶業合作社
這種模式,是把千千萬萬個分散無助的散戶,在自愿的前提下組織起來,加入奶業合作社,是把分散養殖納入規?;B殖軌道的最有效、最有前景的模式。這種模式的核心是以股份合作為紐帶,以行業能人為領銜,以合作社的身份建立規?;?。在產權不變的情況下,實現規?;B殖。奶業發達國家,就是走的這條路。要實現這一模式,需由各級政府抓緊落實“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法”,像當年組織農民實現合作化那樣,有計劃、有步驟地強力推行是關鍵所在。
2.1.3 奶聯社
內蒙古土左旗奶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奶聯社”是內蒙古奶業在新世紀為適應規?;藴驶⒓s化的需要應運而生的。這種模式是由行業專家創辦養殖企業,購置一流的設備,應用一流的技術,采用一流的管理,建設一流的規模牧場。奶農以牛入股、持股分紅、分工分業,把小、散、低的分散養殖,一步到位,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這種模式把目前一些規模較小,條件較差,養殖水平較低,養殖效益較差的奶農納入到規?;B殖軌道的一個成功模式。目前伊利集團重點推廣這一模式。
2.1.4 規?;翀?/p>
這是實現奶牛養殖規?;淖罾硐肽J?。因為這種模式,按照適度規模的原則,實現了資金、技術、土地、人才、設備等生產要素的最佳組合,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涵蓋了規?;?、標準化、集約化3個經營內容和管理理念,是實現奶牛養殖現代化的最佳載體。但是由于受奶牛養殖業周期長、投資大、風險大、社會資本流入少等因素制約,發展速度較慢。因此,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利用土地、信貸、投資等各種經濟杠桿加速推進這一進程。
2.1.5 構建完整的產業體系,建設標準化奶源基地
一是構建草業建設、飼料供應體系。在奶牛飼養環節實現一場革命。其主要內容為:實施“優質豆科牧草基地”建設項目。規定每頭牛2畝豆科牧草1畝青貯飼料,奶牛專用飼料入戶率逐年提高。規?;翀銎占叭旌先占Z飼喂技術。二是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全面實施奶?!傲挤N工程”,通過冷配、性控精液、胚胎工程、后裔測定、生產性能測定、體型鑒定等基礎性工作,強力推廣良種,盡快實現良種化。三是完善疫病防治體系。實施“奶牛保健工程”,盡快凈化各類傳染病,飼養健康牛,生產優質奶。四是制定“規?;龅募夹g規范”,實行標準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抓緊推廣綠色無污染牛場、良好農業規范等各種認證,把規?;鲛k成標準化生產的典范。
國內外奶業發展的經驗證明,只有合理解決奶業各產業鏈之間利益分配問題,才能保證該產業的穩定發展;只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保障生產、加工、銷售的協調發展,避免奶牛養殖與乳品加工“兩層皮”,有效調節產、加、銷各環節的利益矛盾,使整個產業持續、健康、和諧發展。
2.2.1 構建原料奶收購價格形成機制
這是關系到奶業能否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由于我國奶業發展模式的特殊性,目前尚未形成合理的原料奶價格形成機制,基本上由加工企業單方面確定,奶農沒有話語權。從20世紀90年代到目前,內蒙古奶業出現過三次較大波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原料奶價格不合理,原料奶比值數在盈虧平衡點以下,奶農大面積虧損。因此,各地應按照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和工商總局文件要求,成立原料奶收購價格協調委員會,實行定期調研,定期發布。
2.2.2 構建產加銷利益聯結機制
這是內蒙古奶業產業化進程中遇到的難點和焦點問題,要本著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解決。
一是農、企股份聯結方式。乳品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合資、收購等途徑參與奶源基地建設;奶農可以土地使用權、奶牛等固定資產等生產要素參股乳品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二是奶農合作經濟組織方式。奶農自愿加入奶業合作社或奶農協會,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方式,由奶農持股,再由奶業合作社與乳品企業進行股份合作。
三是奶聯社方式。由養殖企業搭建資金、技術、管理、設備和牛場平臺,奶農以牛入股分紅、固定回報,建立股份制養殖企業,進而形成利益共同體。
四是以訂單農業方式,建立乳品企業與奶農之間穩定、長期、合理的合同訂購關系,以產銷合同的方式進行利益聯結,保障奶農利益。
2.2.3 加強行業協會職能,構建行業自律機制
行業自律職能的有效發揮,主要依靠行業協會的作用。要按照自治區政府《實施意見》的要求,在全區奶業比較發達的地方都要成立奶業協會,并發揮其在政府、企業、奶農、消費者中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所謂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就是,行業協會在奶業發展中發揮協調、服務、維權、自律作用,為行業成員提供各種服務,協調各成員間的利益關系,維護本行業的合法權益,對各成員的行業行為進行監督自律。
根據目前內蒙古乳品企業的現狀,按照國際品牌、全國性品牌、區域性品牌調整企業布局和產品結構;通過兼并、控股、合并等途徑,整合現有乳品企業,推進乳品企業集團化,做大做強乳品企業。按照“先牧場,后市場”的原則,鼓勵乳品企業建立核心奶源基地,建設規?;翀?;鼓勵乳品企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途徑參股、控股奶源基地,促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提高乳制品企業的準入門檻,使一些沒有奶源基地,設備老化、技術落后的中小企業退出乳業,促進整合速度。鼓勵大型乳品企業建立研發中心,引進國內外優秀人才,加快研發科技含量高、附加質高、市場前景好的新品種、新產品。
各級政府和各大乳品企業應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開展乳制品營養價值宣傳和科學飲奶宣傳;積極引導乳品消費,樹立良好的乳品消費習慣和全民飲奶健康意識;不斷開拓二、三線城市和農村牧區的消費市場,使乳制品成為全民不可或缺的日常消費品;盡快啟動學生飲用奶計劃,讓每個孩子每天能喝上一斤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