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愛春 卜衛東 新市渡鎮中心學校
一支帶刺的玫瑰
——關于中學現代詩歌教學的思考
賀愛春 卜衛東 新市渡鎮中心學校
現代詩歌教學的“四步走”:初學閱讀,把握韻律;細心解讀,感悟詩意;深情品讀,領略意境;忘我誦讀,譜寫新篇。
詩歌言約義豐,音韻優美,畫面靈動,意境深遠,是文學百花園中瑰麗芬芳的玫瑰。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歌上百首,在整個閱讀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教材選大量的詩歌,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詩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是真情的坦露、語言的精華、形象的圖畫、音樂的姊妹。詩歌教學可以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激發想象,培養詩趣,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
對于現代詩歌教學,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以積累、體驗、培養語感”為目標,而對古典詩詞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倍罢b讀”是詩歌教學的不二法門,“積累”“體驗”“感悟”“運用”都須從“誦讀”開始。所以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根據學生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并通過經典名篇的點評,引導學生廣泛的吟詠、欣賞、品味優秀詩歌,促進他們對詩歌的音韻美、情感美、繪畫美的理解、體驗、感悟,盡可能多地汲取它們的養份。
詩歌雖美,可它卻是一枝“帶刺”的玫瑰,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就教師而言,詩歌教學需要很厚實的文學素養和讀、悟、賞的能力,也需要較高的教學藝術。就學生而言,初中生在小學雖學了一些詩歌,但一般只是要求背誦下來,基本談不上去了解詩歌,領會摘取這支玫瑰,教和學兩方面均殊非易事。僅就詩歌教學的方法來看,無疑存在兩種嚴重的偏向:有的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淡化了學生個性化、理性化的感受、領悟;有的教師重視機械化的背誦,淡化分層次的誦讀體驗。為了教好詩歌,我作了多次嘗試,探究符合初中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方法,以追求詩歌教學的有趣高效。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總結、完善,我歸納了一個“四步走”的教學方式。即知詩韻、感詩意、品詩境、寫詩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有道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這兒我們可領悟到讀詩的妙處——啟迪詩意,培養詩心。同時,我們也領悟到詩歌教學最有效的方法是熟讀成誦。而詩歌的誦讀應該首先讓學生“誦之于口,悟之于心”,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詩是音樂的姊妹——節奏和諧,音韻優美。為此,先讓學生聽老師誦讀,自己劃出節奏,找出韻腳,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讀完后,讓他們在小組合作為詩配樂,唱一唱。記得在教何其芳的《秋天》時,一位同學配的是《西風的話》的樂譜,用得恰到好處,這位同學唱完后教室里掌聲雷動,我也激動不已。我明白現在的課堂真正成為了同學們的舞臺,喚醒了他們各自沉睡的潛能,我創造了他們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智慧的火把被點燃,迸射出一束束耀眼光芒。因為大家對樂曲很熟悉,于是動員大家都唱,同學興趣盎然,一個個躍躍欲試,不到五分鐘大部分同學就能背全詩了,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升了學習興趣和感受領悟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這時,學生已由被牽著走演繹成了課堂的主宰,課堂實現從單一的“知識傳輸場”向“生命發展場”的完美轉型。
這是在初讀的基礎再讀,此讀要求知詩歌的內容,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讀的層次感體現出來了。因為詩歌一般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詩歌合為時而作”,感知詩意,要了解寫作背景。在教余光中的《鄉愁》時,我安排學生預習,先請同學拓展背景——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臺灣,當時僅21歲,在還鄉時已64歲,正如他自己說:“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鄉愁》是他激情迸發僅用20分鐘就寫成的一首抒情詩。介紹完這些,學生能明白余光中家國之戀的思想,便于他們深入探索詩人的心靈之路。然后我讓學生細心解讀詩歌,在反復的誦讀中,讀者與詩人的心貼近了,同學們明白了詩人的個人之思與深沉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的情感,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與詩人同喜共悲。
要領略詩歌的意境美,要從尋找意象入手,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通過找意象,懂得詩的意象實為詩人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事物之象在文字中的交融與呈現,詩的思維可以說是形象思維。經過這一步的學習,學生就可以找到創作、讀解新詩的鑰匙,能自然、順暢地牽出意象所表達的感情。我在上比武課教《秋天》時,要求學生輕聲自讀并尋找意象,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露珠、冷霧、白霜、鐮刀、漁船、背簍、牧羊女,通過這些意象,學生很快就明白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詩人描繪的是三幅動態的圖。接下來,就要求學生描述畫面。詩歌的語言,言簡意賅,這首詩的每一節都是一個清新靈動的畫面。我鼓勵同學們展開豐富的聯想,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語言描繪畫面。三幅畫面同學們都勾畫得很精彩,其中一個女生的描繪很有創新意識,第二幅霜晨歸漁圖,她是這樣描寫的:“漁民很早就駕著小船,哼著小曲來到江上,江面飄著縷縷白霧,他嫻熟地撒下漁網,收起漁網一看原來是很多烏桕葉,他百思不得其解,剛剛明明看見的那些魚呢?他一拍腦門,恍然大悟,原來是秋天,化作烏桕葉與他在做游戲?!甭犓木驶卮?,同學們面帶微笑,聽課老師頻頻點頭,我驚訝不已,孩子們的想象力真豐富,有大膽的創新意識,用自己獨特的見解詮釋了“游戲”一詞。通過聯想學生打開了通往詩歌領地的第二道門,學生在頭腦中呈現靈動的畫面,這樣詩的意境學生很快就捕捉到了,并在讀中產生思維的愉悅感。
語文教學無外乎就是培養學生讀、說、聽、寫的能力,而能寫一寫是很重要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引導學生沉醉其中,忘我誦讀。在學生已全面理解了詩歌后,我嘗試著讓學生總結寫詩技巧,這樣就把知識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注重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以致用,他們總結不全面時,教師再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提升。在教《秋天》時,我們就一起討論寫詩的要訣:詩是心情的坦露——激情澎湃,發于筆端;詩是語言的精華——凝練含蓄,生動形象;詩是意象的剪接——隨神賦形,婉轉靈動;詩是音樂的姊妹——節奏和諧,音韻優美。當學生拿到了寫詩的金鑰匙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動筆寫詩,這時課堂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涉足了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在這一步的教學時,我更注意了學生的差異。對基礎不好的同學只要求敢寫,不管寫得怎么樣,都予以鼓勵和適當指導。對于基礎好的學生,讓他們放開手腳,大膽地去想去寫,對其佳作欣賞表揚。上完《秋天》,我試著要學生寫一首抒情詩,某同學寫了一首很美的詩《秋》——“秋,踏著輕盈的腳步來了,像魔法師,風兒一吹,吹黃了梨子,吹紅了蘋果,沉甸甸地綴滿枝頭,秋天棲息在果園里。一枚枚紅郵票漫天飛舞,送來了西風的祝福,溪水撥動琴弦,彈奏出優美的旋律,帶來了大自然的問候,秋天陶醉在森林里?!睆哪且院螅膶懽骷で楸稽c燃了,一來靈感便寫上幾句,常和他一起評品,一起探討。她寫作水平突飛猛進,去年參加區里的詩歌比賽,所寫的《映山紅》獲中學生組一等獎,并刊登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詩書畫集《教苑春暉》上。
總之詩歌教學的根本應該引領學生用心靈去感受詩歌的音韻美、圖畫美、情感美、結構美。教法千變,朗讀為本。詩歌教學的金鑰匙便是誦讀,誦讀可以體驗作品的情,領悟詩歌的意,可以啟迪讀者的形象思維,陶冶讀者的詩趣情操。
以上是我教學中的一點見解。俗話說“十個先生九本書”,在素質教育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今天,只要我們把詩歌教學中十個先生、百個先生的經驗加以整合,再融入我們自己的創造性,詩歌教學的大舞臺上定會呈現萬紫千紅的美景。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12
現代詩歌;教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