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青 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中學 325200
敢“問”,路在前方
——淺述化學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潘小青 浙江省瑞安市第二中學 325200
探究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得到大力提倡,但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卻不容樂觀。針對當前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敢問、不想問;問不出、不善問的現狀,剖析其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并提出培養問題意識的策略。
綜觀科學發展史,不難發現科學發展的歷程就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思維的動力,是科學探究的出發點,是創新精神的基礎。但是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教授指出:“中國學生普遍學習成績出色,特別在過程和推理方面比國外學生有明顯優勢,但中國學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善于提出問題,缺乏創新精神。”為此,如何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敢于質疑、敢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的課題。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能強烈地感覺到問題的存在并積極思考,能將問題感覺組織轉化為一定的表達方式并敢于、樂于表達出來,并能對問題前景作出判斷、利用現有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一種心理品質。強烈的問題意識既體現了個體思維品質的靈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而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筆者經過多年化學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問題意識的薄弱主要表現為不敢問、不想問;問不出、不善問。
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教師采取滿堂灌、注入式的傳統教學方法,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習慣了從老師那里以最簡捷的方式得到最準確的東西,習慣了教師講化學、學生課堂記實驗,課后背規律的學習方式,懶得去思考和發問,扼殺了學生主動質疑、踴躍釋疑的積極性;加上課堂短短45分鐘時間,個別學生想問卻沒有機會問,久而久之,便不想再問;教師自我為中心的權威觀念雖然淡化,但多數教師仍牢牢把握課堂的提問權,學生只能夠維持“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雖然個別教師在教學上設計了“高超”的問題,采取了巧妙的提問的方式,但訓練的只是學生的一種機械的“應答性行為”。
目前多數教師為學生的“學”是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對“問”則很少關心,很少要求,且有時問題的指向性不夠明確,因此大部分學生能學不能問,會學不會問,只學不問;長期以來部分學生由于基礎差或缺乏思維能力或受生活經驗方面的限制,缺乏敏銳的觀察力,平時往往提不出問題,更提不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碰到比較多的學生平時為了應付考試或測驗,提出了諸如:“老師,這個為什么選A?”“老師,為什么這道題這么解?”之類的“似問非問”;在實驗教學中,即使出現了異常也不善于提出,而是等待老師的分析或加以忽略……
化學學科教改最大的特點是強調化學與生活、生產的緊密聯系,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教師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強調學生科學探究,在探究、合作中自主地開展學習,就需要問題先行。為了適應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全面的發展的新理念,我們學校針對化學學科開設了化學研究性課程、校本課程、組織了化學興趣小組等,鼓勵學生通過探索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說新課程改革,為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開辟了一條道路。
學生由于認知結構和能力的局限,往往提不出問題或在問題之前束手無策。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知識了解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疑惑或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2.2.1 引導學生對化學教材的提問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最熟悉的資源。教材的內容是高度濃縮的,學生要想深刻理解,必須認真閱讀、深入思考,不斷發現和提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預習教材,針對教材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加以點撥引導,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題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采取的是課前預習提問法:基本環節為:預習 → 質疑 → 表達 → 交流。即先由學生自行預習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瀏覽,自主提出疑問并將問題以書面形式在作業本上表達出來。這樣教師就可以了解學生的疑點,可作為問題設置進行課堂交流或解答,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導向作用。如在學習蘇教版必修1《食品中的有機物》乙醇新課時,我發現有位學生如此質疑:乙醇的分子式是C2H6O,可以看作乙烷C2H6分子中多了一個氧原子,那么這個氧原子可以插哪條化學鍵中?得到的只是乙醇一種物質嗎?如何用實驗說明乙醇中氧的位置是在C-H鍵之間而非C-C鍵之間?
雖然多數學生的質疑略顯膚淺、表面,甚至無疑可質,但是持之以恒的習慣的養成讓學生的問題意識變得敏感了。
2.2.2 引導學生在化學開放性問題中提問
在重視化學基礎的前提上,設計源于化學常識、課本圖表或基礎習題的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猜測、探索和論證,使問題的解決過程成為學生的知識探索和創造的過程。
如在一定量的氨水中逐滴加入鹽酸溶液,已知溶液中存在OH-、H+、NH4+、Cl-。若反應后溶液中只存在一種溶質,則該溶質是什么?其中離子濃度大小如何?
除了講解本題外,可以接著設問:如果要將本題進一步延伸,可以考慮哪些問題?學生會想到:隨著鹽酸滴加的量由少到多,溶質可能為:
①NH3·H2O-NH4Cl(堿性:NH4+>Cl->OH-> H+)
②NH3·H2O-NH4Cl(中性:NH4+=Cl->OH-= H+)
③NH4Cl(酸性:Cl->NH4+>H+>OH-)
④NH4Cl-HCl(酸性:Cl->H+>NH4
+>OH-)
如果再進一步挖掘,可提出:若剛好呈中性時,兩者消耗體積相等,則混合前:c(HCl)與c(NH3·H2O)大小關系如何?c(H+)與c(OH-)大小關系如何?
題目經過這樣的加工和挖掘,極大地豐富了原題的內涵,深化了所學知識,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在開放性的問題中該如何提問。
2.2.3 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提問
化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密切相關。新課程更注重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力求使化學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走進生活。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從化學視角討論與生活生產相關的情景和問題,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如在學習乙醇時學生有疑惑:有些人喝酒為什么臉紅、容易醉?交警測試酒精含量的原理是怎樣的?在學習沉淀溶解平衡時學生有疑惑:小孩吃糖過多為何會造成齲齒?含氟牙膏是如何增強對牙齒的保護功能?在學習次氯酸性質時有疑惑:日常生活中怎樣保存漂白粉、怎樣使用漂白粉才能使漂白效果更好……
讓化學融于生活,讓生活走進化學,通過化學學習提高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常見化學問題,對學生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容忽視的。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用自己的觀點解讀教材的內容,利用已有經驗在頭腦中建構出一個新的概念,學習者的學習完全是自主活動的。是否能突顯學生在教學中主體地位,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自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和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從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中解放出來,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化學課堂環境,提供有助于學生提問的感性材料,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鳴他人之所不鳴,為他人之所不為。
學生想問、敢問,但還不一定會問。在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并不意味著學生都懂了、全會了,而可能是學生不會問問題,不知道問什么。所以教師要實施多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從不同的角度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積極開展思維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善問。
2.4.1 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從現象與結論相悖處提問
實驗是化學的靈魂。通過對實驗的分析與觀察、設計與實施,可以提高學生的化學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化學反應的條件的復雜使其常常發生許多“異常”——會有許多副反應產生,但是課本都未加以指明。因此在教學中要利用好實驗,鼓勵學生在實驗時善于捕捉疑點,并大膽提問。
①如實驗室制取乙烯時,隨著溫度的升高,為什么燒瓶中溶液顏色逐漸變黑?并產生了刺激性的氣味?②將Cu、Zn平行插入稀硫酸中,Zn片表面有氣泡,而將兩者用導線相連氣泡則出現在Cu片上(實驗中可能還會觀察到兩者同時都有氣泡產生的現象)。③為什么將鋁片(不除氧化膜)投入濃氯化銅溶液中,鋁表面很快出現一層海綿狀暗紅色物質,同時產生較多氣泡,繼而產生藍色沉淀,觸摸容器壁知溶液溫度迅速升高,產生氣泡速率明顯加快,鋁片上下翻滾,溶液中出現黑色物質,收集氣體,檢驗其具有可燃性;而用同樣的鋁片投入同濃度的硫酸銅溶液中,在短時間內鋁片無明顯變化?……
2.4.2 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學習中,讓學生從概念和原理的關鍵詞中找問題
每個概念或原理在書上的表達都是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和描述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概念和原理的關鍵詞中找問題。
如《化學反應原理》專題2中“勒夏特列原理”,內容言簡意賅: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因素,平衡將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但是學生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卻屢屢碰壁,摸不著頭腦。針對該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該原理適用的范圍?一個因素指什么?如果同時改變兩個因素呢?什么是“減弱”?“這種”是什么意思?抓住關鍵詞,可以較快地解決問題。在學習鹽類水解時:水溶液中(什么環境下?)鹽電離出的離子(什么離子?)與水電離出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為哪些弱電解質?)的反應。
2.4.3 在習題課教學中,讓學生從解題思路和優化習題中找問題
在習題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實例具體指導,就一個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如何”,多問幾個“為什么”,使學生掌握質疑的技巧。如:2.1gCO和H2的混合氣(平均式量7.2),點火引燃后,將生成的氣體全部通入足量過氧化鈉中,充分反應,求固體增重的質量。通過觀察發現學生的解題思路是:從混合氣的平均式量入手,根據化學方程式一步一步進行計算。此時,可引導學生作如下思考:①從元素守恒的角度看,反應的實質是什么?②固體增重的質量實際上是誰的質量?③將上述混合氣體改為HCHO或改為CH3COOH,結果如何?④將氣體推廣為有機物,有機物的化學式應符合怎樣的條件?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學生逐漸體悟到教師的提問方法。
通過具體的方法指導,教師就為學生提出問題搭建了一副副腳手架,起初學生可能只是簡單的模仿,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和問題的解決,久而久之學生便能逐漸學會并善于質疑,不斷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我深信:敢“問”,路在前方;帶著“問題”上路,一定會不虛此行。
[1]高敬,畢華林.關于化學課堂提問的思考[J].化學教育.2004,9
[2]董軍.高中化學新課程有效教學疑難問題操作性解讀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4
[3]胡佳.化學教學中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現代教育科學[J].2007,4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0.125
化學教學;問題意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