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志標 陳玉章
聚眾斗毆罪還是故意傷害罪
文◎林志標 陳玉章
[案情]王某與張某因欠款一事引發爭執,遭到張某的毆打而懷恨在心。2009年12月3日晚,王某指使劉某、“楊三”等人糾集同鄉人員對張某進行報復。劉某即聯系“楊三”,分頭糾集彭某、魏某、林某等十余人。當晚,在劉某駕一部摩托車帶路下,彭某等人雇乘七部二輪摩托車與王某會合,王某即帶劉某、彭某、魏某、林某等人竄至某工棚處與由其另行召集來的李某等人會合,期間劉某見同伙缺少報復工具,便持刀到該工棚后將樹枝砍成木棍進行分發。當晚10時許,王某、劉某、彭某、魏某、林某等人竄到某村在對張某進行報復時,與該村村民發生沖突,對村民楊某進行圍打,致楊某經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本案中,爭議點在于如何認定聚眾斗毆轉化犯。
[速解]本文認為,行為人均成立故意傷害罪。
刑法第292條第2款對聚眾斗毆罪轉化的規定有不同的理解:狹義的理解認為,致害方的首要分子和直接行為人應負全案后果并予以轉化之罪定罪,對于其他積極參加者,應根據其有否致人重傷、死亡的客觀行為及其作用來確定;廣義的理解認為,應全案轉化認定為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還有一種更廣義上的理解,即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不僅致害一方應全部轉化定罪,另一方構成聚眾斗毆罪的行為人也均應轉化定罪處罰。目前實踐中通常的做法是對首要分子和直接致傷、致死的行為人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不符合共同犯罪理論。因為既然是共同犯罪,則所有的行為均屬于共同犯罪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行為人的行為均與共同犯罪的結果有原因力,每個人的意志均對共同犯罪有支配力,每個人在共同犯意支配下的行為造成的結果均屬于共同犯罪的結果。正是基于以上特征,從主客觀相一致的角度出發,在刑事責任的承擔方面,共同犯罪不同于單獨犯罪的最大之處在其于刑事責任的承擔也是共同的,即每個人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的造成的危害結果負責,還應對其它共同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負責。
本案中,在聚眾斗毆致人重傷、死亡的情況下,主觀上對危害結果的發生都采取了放任的態度,客觀上都實施了共同毆打他人行為,共同犯罪人之間已構成共同犯罪,故所有的共犯均應轉化。筆者認為對劉某、彭某、魏某、林某伙同他人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一人死亡,一人輕微傷的行為均構成故意傷害罪。
福建省龍海市人民檢察院[36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