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慧
近些年來,無論大學生還是中小學生,或因學業不佳,或因考試不順,或因老師批評,或因同學糾紛,或因家長嘮叨,或因戀愛失敗,或因莫名的憂愁抑郁,悲觀厭世,離家出走,跳樓自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這樣的事件屢屢見諸媒體。槍殺自己恩師的留美博士,僅僅是因為導師在向一家用人單位推薦人才時,推薦了學業不如他但卻更具合作能力的學友,于是起了報復殺人之意;毒殺親母的高二學生,“考上高中后,壓力就非常大,覺得學習就沒有什么快樂,沒有什么樂趣,覺得自己對未來充滿恐懼”,于是釀成了悲劇……基于以上的反思,我們又不得不進一步思考一個問題,怎樣來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不能脫離語文教學的實際,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教學的人文優勢,在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中,把真善美的種子撒播在每一個學生的心中。從而最終起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目的。
語文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殿堂,也是學生情感交流的載體,是實施人格教育的主要陣地。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形成積極的態度和健全的人格。
林覺民的《與妻書》將對妻子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愛的頌歌,更是一首正義之歌。“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沒有對親人的愛,何來對祖國、對民族博大而深沉的愛呢?課堂上,我把這篇文章和當今的社會現實聯系起來,危機時刻,是為了個人利益,一己之愛,還是顧全整個國家的安危呢?通過比較,學生自然能理解革命者寬廣的胸襟,從而對他們產生深刻的影響。再如教學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不是讓學生只記住幾層意思、幾點結論,而是根據文章的情感、形象性特點,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結合作者的遭遇,設身處地地體會作者的感情。課堂上我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思想、行動,和史鐵生一起感悟母愛,感悟人生。并且讓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同學說:“讀罷此文,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我的母親也是這般偉大,為什么自己在平時就沒有注意到呢?母親對我們的疼愛,我們不曾讀懂,卻固執地要走出母親的視線,我們曾狂妄地要離開母親……作品中的母親是一個沉默而不張揚的母親,一個含悲而不外露的母親,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我們為她深深地感動著。”有的同學說:“史鐵生使我感受到了堅強的力量。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挫折,挫折對于堅強者來說就像腳下的一粒砂子,對于怯懦者來說卻像是高不可攀的山峰,生命只有一次,我們要戰勝脆弱,經得起挫折……”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動情朗讀,讀他在雙腿癱瘓后的暴怒無常,讀他在捶打雙腿時的哭喊,讀他母親每每默默退去的身影,悄悄進來時哭紅的雙眼,還有那臨終前艱難的呼吸和未放下的對兒子的牽掛,讀史鐵生戰勝困難后的直面人生的勇氣……凝重悲壯的文字,讓學生深受感動,為生命中那不可測量的磨難,為母親的那一份堅韌,也為作者面對人生困境的那一份智慧和勇氣。這樣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悲共喜,形成了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讓學生產生了不畏挫折、奮發向上等精神,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健全人格。
課文內容的豐富性,文章風格的多樣性折射出了文章作者人格的斑斕豐富:有刻苦勤奮、百折不撓的司馬遷、曹雪芹;有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祖沖之、哥白尼;有氣節偉大、情操高尚的范仲淹、文天祥;還有胸襟寬闊、理想遠大的毛澤東、陳毅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利用這些文章作者的人格力量,激勵受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的人格方向。同時,課文中的名言、古訓健全學生人格。現行中學語文教材中,引用了許多名言、古訓及典故,其中許多都是千古流傳、雋永清新的民族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我們要以誠待人,從自己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是教育我們不可輕視小事情,不要因為好事影響小就不去做,也不要因為壞事影響小就去做,這樣的名言至今對我們修身養性具有指導意義。針對學校中某些學生身上存在的壞習氣如曠課、泡網吧、打架斗毆、敲詐勒索等,可教育他們不要認為這是區區小事,如果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就會逐漸惡化成違法行為,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我們也不要因為善小而不為,如果輕視一滴水就不會有浩瀚的海洋。輕視一棵樹,就不會有茂密的森林。“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格言警句通過教師的詮釋剖析,定會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深處,在生活中留意自己的行動,改變不好的習慣,改善自己的性格。
總之,教學中我們決不能無視這些教育因素,而把目光僅僅放在考試中的幾分填空和選擇題上。我們要通過對文章作者的介紹,通過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人格力量,讓學生體味關于正直、忠誠、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人類精神,從而開啟學生的心靈世界,激蕩起學生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心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