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陽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確實顯示出其非凡的魅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本教科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打天下”,課堂教學單一、沉悶、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新的事物往往會使人產生新鮮感,因此,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學生也會很感興趣地把精力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如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播放配有畫面和朗讀的錄像,給學生以新鮮感和吸引力。這種將文字符號和口頭轉述變為具體可見的、形象逼真的視覺畫面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改變口述加板書的傳統教學方法,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情緒,使他們處于學習和求知的興奮狀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更易于理解所學的知識。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材是師生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和進行學習的基本工具。多媒體參與教學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人了新鮮的血液,多媒體信息在知識傳遞中表現出特有的優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容量,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以圖像或音像呈現教學信息的媒體具有容量大、生動、形象、直觀、接收面廣、參與性強的特點。它能將認識對象在大與小、虛與實、靜與動之間相互轉化,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使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事件、現象、過程全部再現于課堂,從而擴大了課堂教學信息的容量與密度。
審美感知是人對于能夠引起愉悅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審美過程的起點。學生對于艷麗的色彩、和諧的旋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根據這一點,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通過多媒體展現出來,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美的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品位。
高中語文教材不乏《荷塘月色》、《荷花淀》、《我的空中樓閣》這樣描寫優美景致的作品,我們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根據文字勾畫出一幅幅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接受美的熏陶。也可以配合教學的需要,向學生展示書法、傳統繪畫、雕塑等作品,如學習《蘭亭集序》時欣賞行書《蘭亭集序》氣韻流注之美;學習《道士塔》展示敦煌文物,讓精美絕倫的敦煌藝術激發學生對美的思慕和追求以及對破壞掠奪美的行徑的憤慨。加強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畫面、音樂等媒介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資源共享,博采眾長。如教師在備課時,可從網上搜索與之相關的材料;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需要,點擊鼠標,迅速調出,方便快捷。例如《長亭送別》一文的教學,可以從網上查找資料,把從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分成五大塊:學習指導、相關資料、文本研究、問題探究、同步導練。學習指導有文體知識;分析概括崔鶯鶯與張生的性格特征;簡要分析文中曲詞的情景交融特色;識別對偶句、比喻、用典、夸張、排比、疊字等修辭手法。多媒體輔助教學也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它使學生不僅僅依靠語文課堂來學習語文,還可以在互聯網這個無限廣闊的課堂里自主地學習。
當然,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利與弊往往是相互存在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也存在著一些弊端。
只要大家留意一下當前的語文公開課,就會發現一個問題,99.9%的老師都用多媒體上課。而平時的語文課中,只要具備了多媒體設備的教室,絕大多數語文老師是每課必用多媒體的。甚至有些地方招聘老師首要的條件是會不會使用多媒體上課,單憑這一點就嚇退了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和高超語文教學藝術的老師。
語文到底姓什么?毋庸置疑,語文姓“語”而非姓“多媒體”。多媒體不管多么完善都只能充當輔助手段,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而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又不是單一的,還可以板書、制作教具等。多媒體輔助手段的單一運用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抹殺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從而顛覆了語文的主體性。
“語文”即語言文字或語言文學,語言是語文的核心,它直接地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又表現在聽說讀寫的形式上,而能給予人深遠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生活態度、靈魂歸宿的,是語文的人文藝術性而非工具性。但是多媒體的廣泛應用恰恰破壞了語文的人文藝術性。
語言是需要感悟的,有時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踏春歸來馬蹄香”,其境界妙不可言,即使是再完美的多媒體影音也難以達到這種效果。
現代中學生的語感相當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多媒體音頻剝奪了學生的讀音時間。某教師的一句話道破天機——課改未成課堂亂,源自師生不讀書。
課文的解讀更多體現為多向性,對某一篇文章的解讀可以有多種結果,由不同的老師講授有不同的體驗,而不同時間段的解讀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對相同文章的解讀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可見,在所有科目當中,語文是最能體現學生的再創造能力的。
而多媒體往往把人物、情節、語言、動作等形象直觀地展示出來,以聲音、圖像、色彩等構成一個特定情境,這樣勢必會縮小學生想像的空間,束縛他們的思維,不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符合文學作品欣賞的規律。
一部文學作品的藝術價值之高低不在于其成書與否,或字數之多少,甚至不在于它擁有讀者之多寡,而是它在讀者中起到何種作用。可是我們在上語文課時,都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的看、讀、品、思,就剝奪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能力,那么該文學作品的二次創造就無法完成,這既是對作為讀者的學生的不負責,也是對作品的褻瀆。
筆者認為,語文老師用傳統的“粉筆+黑板”的授課方式的難度遠遠大于運用多媒體教學。傳統的“粉筆+黑板”方式更能顯示出一個語文老師的教學藝術。“粉筆+黑板”也好,多媒體也罷,都只能是一種手段。隨著互聯網進入尋常百姓家,各種各樣的課件已經隨時可下載,教師可以坐享其成。教師疏遠了對教材的研究、對學生的研究、對板書的研究、對課堂藝術的研究,少了這些之外,還算是語文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