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紅
在寫作教學上,我們存在著這樣一個矛盾:一方面,由于高考作文占60分,被稱為語文的“半壁江山”,所以幾乎所有的教師和考生都十分重視作文。另一方面,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和寫作中卻又對作文不夠重視,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至于寫作的成效不大。
大多數語文教師沒有具體的作文教學計劃,教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難點、重點,隨心所欲。這樣的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成為完成作文任務的機器,很難有重點的進行作文能力訓練而激起學生寫作的動力。這樣高耗低效,導致了學生沒有積極性,老師缺乏主動性。
為了便于批改、講評,發現學生的問題,很多老師都喜歡讓學生按自己的統一要求作文。從而使教學具有一定的系統性。但在實踐中發現這不符合寫作的基本規律。內容上緊跟高考題,高考考什么樣的作文就練什么作文;形式上要求四平八穩;主題上要求“放之四海皆準”,以在高考中不失分為原則,不求新求異。這樣每篇作文都成了單純的應試之作,教師也重行文、輕過程,重講評、輕操作。在這種教學方法指引下,學生對自己作文的不足僅停留在抽象認識層面,無法提高實際寫作能力。
一篇文章的產生,首先要觀察生活,積累材料,然后確立中心思想或題目,接下去構思、起草,修改定稿。而現在的作文訓練,既不讓學生去搜集材料,又不讓學生修改,實際上只抓了“起草”這一環節,學生交給老師批改的,嚴格說來,僅僅是“草稿”。由于作文批改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教師仔細地批改每一篇作文,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于是很多教師紛紛用“閱”和“分數”來代替點評。即使有評語,也多是籠統空泛、千篇一律。長此以往,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寫作時也是應付了事。
大部分學生受高考的影響埋頭于數、英、理、化的題海之中,閱讀面狹窄,思維簡單,寫起文章來自然語言干巴,內容空洞。至于書寫能力差,卷容馬虎,一個原因是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沒有耐心寫好字;二是老師要求不嚴,指導不力。這種毛病引起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不必要的失分,尤其是近年來高考作文評卷采取無紙化閱卷,很多卷面模糊不清,影響到考試成績。
學校和教師要改變觀念,拓開思路,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樹立“大語文”的教育觀,保證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社會實踐時間。教師在教學時不要只重分析,輕寫作。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其實最終的目的都在于寫,所以在教學時一定不能把這四個方面割裂開來。教師應針對不同類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盡量讓學生更形象更客觀的去感受身邊的生活,引導學生思考生活,要讓學生懂得從生活中吸取素材,學會按中心組織材料。所以,課堂上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提供給學生聽說讀寫的機會。作文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思維為目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命題開始就要采取多種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具體指導學生在觀察中思維,在閱讀中思維。
每次學生作文完畢,教師就應針對學生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反復修改自己的作文。這一方面提供了學生對自己的作文重新認識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再如抽組批改,將更快更有效的反映學生的作文水平,因為一個小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學生在作文時出現的普遍問題。從上、中、下三個檔次中選出三四篇在全班交流,由學生評論或師生共同評論,或分組交流評論,指出其優點、問題和修改的意見,然后再把作文交給學生分組集體批改。當然,作文批改的方式有很多種,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作文教學的每個環節,讓他們真正成為作文教學的主體。
我們許多教師在閱卷過程中,可能常常發現學生作文要么千人一面,要么假大空。所以,指導學生關注生活,多方面進行積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前提。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做到:
(1)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寫作的源動力,學生的興趣要靠教師去激發,一方面多表揚學生,另一方面應盡量使作文訓練與學生貼近,使他們有東西可寫,有寫東西的欲望。如積極開展語文課外活動: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比賽,古詩詞欣賞,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作文競賽。讓學生真正參與語文教學行動,鍛煉他們的能力,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讓他們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
(2)關注生活。
處處留心皆學問。作文總是與社會生活有關,這就要求我們關心社會,觀察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學中,要非常重視鼓勵學生積極深入生活。指導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思考,多關注現實,多聽聽廣播,多看看報紙,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對生活中的現象、問題,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斷。
(3)增加閱讀量,開拓學生視野,加強積累。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說人一生書讀得越多,知識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創造性思維就越活躍,創造能力也就越高。如何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方法很多,比如我們可以每天利用課前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介紹偉人、科學家、作家、詩人,最喜歡的名言警句,最喜歡的作品或作品片斷等等,并嘗試寫心得。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通過閱讀,讓學生開闊眼界,熟悉各種文學文本、熱點問題;通過閱讀,使學生了解作家寫作的方法;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這樣學生寫起作文,才能信手拈來。
(4)在學習中日積月累。
基礎知識及寫作素材,是寫好文章的前提。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生可通過教師課堂的講解來學習、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督促學生在課余時間從報刊、廣播、電視、網絡去接觸、熟悉各種文學文體,了解各種信息,以增加積累,陶冶情操,培養習慣。所以,指導學生平時要養成多讀書勤做筆記的習慣,把自己所讀的文章的好詞、好句,好的開頭、結尾摘錄下來,將報刊上的熱點問題的經典評論收集起來,持之以恒,日積月累,語匯素材也就豐富起來,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5)練好書寫基本功。
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提高書寫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寫字教育不僅能使學生寫好字,而且能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良好習慣,鍛煉學生刻苦頑強的品質,養成學生高雅樂觀的情趣。尤其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實行無紙化閱卷后,因為卷面原因造成不必要的失分現象比較嚴重,所以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不能忽視。
當然作文教學是一項艱巨的系統工作,要想讓作文教學邁上新的臺階,既要與時俱進,在新的理念指導下構建中學作文教學的理論體系,也要扎扎實實創造、實踐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只要我們師生一道努力,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取得一個滿意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