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吳惠淑
中日商務活動中的跨文化交際研究
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吳惠淑
在國際商務活動之中,需要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不只是涉及語言方面,還關系到文化,要想在商務活動中交際成功,避免出現誤解與沖突,需要對跨文化交際的差異性表現進行研究,并針對這些差異性的表現,提出積極有效的跨文化交際應對策略,來推動國際商務活動不斷發展。
國際商務活動 跨文化交際 探討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種現象,古已有之,但是發展到了現代,伴隨著新科技的使用、世界經濟區域性的發展變化、世界人口數量的變化等,其變得越來越頻繁,并且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不同地區文化背景之下的跨國、跨地區交際與日俱增,了解并掌握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跨文化交流與管理方面的技巧與知識,盡量減少或者消除由于文化差異,而產生的誤會與沖突,推動國際商務活動的順利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具備不同文化直覺與不同符號系統的人們之間,所開展的交際活動。跨文化交際主要關涉到以下幾個主要因素,分別是知覺,也就是個人的評價、個人選擇、外界刺激,而文化知覺指的正是將價值觀、信仰與態度系統來作為基礎的;言語過程,是人們如何來進行交談,如何進行思想;非言語過程,運用行動來進行交際的使用、行動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因為文化的不同而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交際的整個語言環境,受到不同文化方面的影響。
國際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中日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價值觀在文化體系之中是處在核心的位置的,其能夠反映某一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由于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們,由于傳統、宗教、歷史、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其便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體系。文化方面的價值觀基本特點,能夠成為人們認識、分析與理解這些文化現象的標準,人們通過這些文化價值觀的基本特征,來更好地認識這一國家的文化。
2.2 中日語言方面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之間由于傳統文化、思維方式與歷史觀念等方面的差別,形成了多樣化的性格,并且對待事物也具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與邏輯方面的習慣。語言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語義與認知方面的差異。由于不同文化的差異,有的詞匯是沒有辦法在不同文化之間實現互譯的,并且其詞匯的也存在差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其看到的、感受到的是有時候會出現差別,甚至會出現不同的東西,也就是對這個世界看法是不同的。比如日語中手的動作不只在于“取”,故「とる」的涵蓋范圍大于漢語動詞“取”。
(2)中日身勢語方面的差異。使用身勢語也能表示意義,由于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其能呈現出不同的差別,比如說不同民族與國家中的文化中,由于其習慣與性格方面存在差異,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身勢語言,都有可能使得對方產生誤解或者是不愉快。比如說手勢,中日之間存在著差異,在叫熟人過來之時,日本人的手心是朝下的,手指是做前后擺動的,而中國人則是將手心朝上。在遇到熟人打招呼之時,中國人一般情況下是擺一擺手來示意,而日本人一般是鞠躬或者是比較深的點頭。再比如說是體觸,日本人是很少握手,并且握得很淺、很輕,時間上也很短。經常是握手之時,也伴隨著鞠躬,所以說彼此之間的體距是比較大的。而中國比較親密的朋友或者是長輩對晚輩總是習慣性的輕輕拍肩,來表示親切,而日本人則沒有這種習慣。與之相反,日本人在表示責備或者是開玩笑之時,習慣用力拍打下級或者是晚輩的頭部。總之,身勢語是某一民族約定俗成的,其并不一定是本能的表現,其往往更能強調有聲語言的重要意義,所以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地位是不能忽略的。
2.3 企業文化方面的差異
企業文化是是指由信念、符號、儀式、信念、價值觀與處事方式等所構成的特定的文化方面的現象,是企業全體成員的習慣、特性、意志與文化水平等多種因素之間相互作用下的結果。企業文化對于企業來說是處在靈魂地位的,也是不斷推動企業發展的持久動力,其內容十分豐富,核心是企業的價值觀與企業精神,這里所強調的價值觀指的是員工在從事經營活動與商品生產的過程中產生的價值理念。比如日本企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人本,而中國企業文化最受推崇的部分是創新與求變。
在商務活動中,要想取得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關鍵是在文化方面能夠達成共識,所以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
3.1 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是涉及到了四個方面:
第一,知識,也就是需要加強對本國文化與跨文化交流的對方的文化做到充分的了解,比如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這兩種文化由于兩國交往歷史久遠,中國文化對日本影響深遠,兩國文化之間有相通之處,但是由于發展歷史的不同,出現了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方面的差異,所以重點就在于差異方面。
第二,態度,也就是體現在對自身相對化的評價方面與對跨文化交流方的評價方面,重點是對跨文化交流方的信仰、文化所代表的意義、宗教信仰與行為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性,可以說態度是實現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比如中國文化之中的宗教信仰主要有佛教、道教等,而在日本文化主要是佛教。
第三,技能,也就是個體充分利用好已經具有的信息與知識,作為基本的框架,來對事務進行充分的理解,并充分發掘其內涵。比如為了把握好日本的文化,則需要將日本的歷史傳統、生活與交際之中的差異、交往方式的差異以及民俗情趣的差異等,這四個最主要的方面來展開,確保發掘日本文化的真正內涵。
第四,批判性質的文化意識,也就是說是在對批判的標準進行充分的明確基礎之上,來對本民族和其他跨文化國家的文化慣例進行鑒別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重點是加強批判性質的文化意識的培養方面,并且自覺重點加強跨文化的態度上面,獲得新的文化視野。也就是說將兩種文化中進行批判性質的分析,比如說在日本生活之中的“問候語”;早晨起床后說“早上好”、出門時要講“我走了”,而家里的人則說“你走好”;吃飯之前要說“承蒙款待,我吃了”,而吃完飯后,則要說“承蒙款待,我吃飽了”等等,這些需要在跨文化交際中注意日語中“問候語”公式性。在文化知識方面,考慮到文化的多層面性與復雜性,在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方面,要充分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與共性,盡量運用到商務實踐的過程中,在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2 強調文化規避與文化適應策略的學習
文化規避策略指的是在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彼此之間的文化存在比較大的差異之時,對商務活動中的人實行有意識避開雙方在文化方面的重大差異,或者是有效借助第三方的文化作為溝通的基礎的策略。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比較強的國家中,注意對方的信仰,即使是無心造成的冒犯,也會傷害到對方的信仰。文化規避方面的策略主要是使用在商務活動的雙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并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又沒有辦法接受這種文化差異的情況,這一策略的有效實施,可以有效避免商務活動的雙方在文化方面的沖突。
文化適應策略指的是掌握文化變通的重要方式,在社會之中,往往需要從外面引進不同的制度與文化,和異文化有機結合為一個整體,將會給社會的文化帶來某些變化。文化適應屬于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之中,個體學習與掌握不同文化的某些特性,包含異文化的行為與耨生的基本方式、社會關系網、風俗習慣和禮儀、對現實與未來的態度等等,所有這些方面的基本的文化特征,將會影響到了個體的某些行為,決定其選擇標準、思維方式與生活目標等。一般情況下來講,兩種文化之間的適應性比較弱的話,往往由于社會價值方面或者是價值規范方面的矛盾比較多的話,兩種文化之間的抑制性表現的差別就較大,比如“交朋友”,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喜歡交朋友,而在日本文化中,則恰好相反,人際關系比較淡薄,不怎么喜歡交朋友,不想給別人增加麻煩。
總之,在國際商務活動日益頻繁的今天,需要對商務活動中的文化交流進行重視,熟悉商務活動中的基本的技巧與規則,對跨文化方面的差異性有深刻的認識,針對其國際商務活動中存在的具體差異性,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積極加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并強調文化規避與文化適應策略的學習,有效避免由于文化之間差異性而產生的文化方面的沖突,確保商務活動能順利進行,促進國際商務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1] 趙湘.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交際[J].經濟師,2006,(2).
[2] 周雪晴.要重視和解決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溝通問題[J].經濟師,2001(9):83~84.
[3] 余桂蘭.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差異與溝通策略[J].對外經貿實務,2009(2):54~56.
F752
A
1005-5800(2010)11(b)-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