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學院旅游學院 楊云仙 孟令鳳 錢建富
環廬山旅游區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
九江學院旅游學院 楊云仙 孟令鳳 錢建富
本文介紹了環廬山旅游區概況,分析了環廬山旅游區旅游發展優勢與存在問題,基于此提出了環廬山旅游區旅游發展的對策。
環廬山旅游區 旅游發展現狀 對策
九江旅游格局大致可分成廬山世界文化景觀、潯陽歷史文化、鄱陽湖濕地生態、修河流域觀光度假、共青城休閑度假、彭澤自然原生態等六大旅游功能區[1]。其中廬山世界文化景觀可分為山上、山下兩大部分。由于山上空間地域的局限和其本身已經經歷長達近一個世紀的現代化開發,及加強世界遺產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其進一步開發的空間將遠低于山下。因此山下環廬山公路兩旁的旅游區地位更為突顯,研究環廬山旅游區旅游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1.1 環廬山旅游區的范圍界定及景點概況
環廬山公路長41公里,可分為兩段。從九江廬山區蓮花鎮沿105老國道經賽陽、通遠到星子縣溫泉鎮為第一段,從九江荷花隴沿九威大道、環南廬山公路經威家鎮、海會鎮、白鹿鎮到溫泉鎮為第二段。兩段公路旁所輻射的旅游區域即為環廬山旅游區范圍。本區域景點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按兩段環廬山公路劃分則可相應的分為兩路旅游帶,其中主要的景區景點第一路的有三疊泉及三疊泉漂流、碧龍潭、馬祖山、白鹿洞、觀音橋、太乙村、秀峰、淵明故里、溫泉度假村;第二路有好漢坡、蓮花洞、東林寺、西林寺、剪刀峽、石門澗、桃花源漂流等。
1.2 環廬山旅游區的旅游支持系統
近些年環廬山旅游區的旅游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進,尤其是交通道路方面,如2002年10月1日九威大道建成通車、2005年元旦環南廬山公路通車。但包括交通工具、餐飲住宿、旅游企業等方面設施,雖然有一定數量分布在以威家、海會、秀峰、星子縣城、溫泉村為中心的局部區域內,然而因為等級低,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所以主要還是依靠九江市內提供。在旅游從業人員方面,導游人員大都從屬于九江市的旅行社,而餐飲住宿方面的服務人員則多由靠近景點的當地居民充任。
1.3 近年旅游情況
據統計環廬山旅游區景點的游客人數近幾年一直處于不斷增長狀態。如三疊泉年接待量已從2005年的20萬人次高增到2007年的50萬人次以上;星子縣在我國的第一個黃金周里僅有2萬左右的游客,但到了2007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接待旅游人數卻已達到13.8萬人,旅游直接收入524.18萬元。2001年,九江全年接待的游客560萬人次左右,而2007年1~10月份,單星子一縣就接待旅游人數148萬人,其中僅溫泉就接待游客73萬人[2]。
2.1 優勢
2.1.1 旅游資源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知名度較高
該區域內環廬山公路兩旁集中了大量的景點,并且基本涵蓋了現今所有的旅游類型,旅游產品結構由單純的觀光型逐步向復合型、多元化轉變,現已初步構成集觀光、度假、生態、宗教、會議、文化、運動、康復八大旅游系列于一體的旅游產品體系。重要的是區域內的景點因為受歷史的沉淀和廬山“世界文化景觀”、“世界地質公園”兩塊金字招牌的影響及其本身長期的開發宣傳,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如像題于西林寺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描寫秀峰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早已廣為傳唱;像“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廬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數秀峰”、“不到石門澗,不識廬山面”的宣傳口號已廣為流傳;像千年學府白鹿洞,十八將軍村太乙村、桃花源地、淵明故里等景點也廣為人知。這些都為環廬山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2.1.2 交通方便,通達度高
從公路來看,九威大道和環廬山高等級旅游公路相繼竣工,使本區域和九江市區,廬山山頂旅游區連為了一個整體。從鐵路及航空來看,本區域離廬山火車站、九江火車站、九江機場、南昌機場都在一百五十公里以內。從水路來看,本區域還可以通過鄱陽湖由星子進入。水陸空三方面便利的可進入條件為該區域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本區域與客源市場聯系的更為緊密。
2.1.3 政府大力支持,客源市場豐富
本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是其所在地區經濟發展一個重要推動力,自我國旅游業發展起來后,當地政府就一直竭力地推動著它的發展。且本區域是廬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游客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再加上其附近有許多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客源市場豐富。
2.2 存在的問題
本區域屬于九江旅游區的一部分,因此同樣有著九江旅游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如入境旅游明顯滯后、旅游生產要素發展不平衡、服務設施水平低、管理人員及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及公益性旅游項目幾乎為零等問題[2],也存在著該區域的獨特問題。
2.2.1 “一山六治”的分割體制問題
“一山六治”的分割體制一直被認為是阻礙廬山旅游業近一步發展的瓶頸。理順體制、依法加強對廬山風景區統一管理和保護利用的呼聲已有多年。早在1999年,江西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幾位專家聯名寫信給江西省委,呼吁盡快理順廬山管理體制,以廬山為龍頭,形成以名山、名江(長江)、名湖(鄱陽湖)、名城為一體的旅游帶。于是圍繞打好“廬山牌”,江西省達成共識,即盡快成立一個新的廬山市,把屬于廬山山體的區域全部劃入新廬山市管理[3]。但這一問題直到今天仍沒有實質性進展。
2.2.2 存在重復建設現象,造成惡性競爭及資源浪費
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在某一資源密集的地方,往往出現了重復建設的現象。如溫泉村,自2003年天沐溫泉開始營業后,又相繼建成了龍灣溫泉、陽光溫泉等近10家大大小小的溫泉旅游項目,這一方面導致了它們之間的激烈競爭,同時也造成了對地下溫泉水的過多開采。
此外,本區間許多景點內容較為相似,沒有各自獨有的特色,很容易引起游客的疲乏。以石門澗和剪刀峽為例,兩個景區的景點在實質上并無太大區別,都是主要以泉流飛瀑為賣點的自然風光,往往游客參觀了一個景點后,再參觀另一個景點就不會有太大的新鮮感。
2.2.3 環境問題嚴重
近些年,由于各景區受利益的驅使以及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紛紛加大了開發力度,導致該區域整體環境水平再次下降,并且出現了一些應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首先,幾乎該區域的所有景點出現了水源明顯減少、水質下降的現象。石門澗經典景點石門瀑布如今水量繼50年代因修建電站急減后再一次減少,其下游在少雨季節常為“戈壁灘”,整個水體質量由清澈變為渾濁。三疊泉瀑布水質雖然受影響不大,但水量卻也出現了嚴重的減少現象。更為甚之,秀峰瀑布出現了近乎斷流的現象。水是廬山和其它名山相比最吸引人的地方。不解決好水的問題,廬山的形象必將大受影響。其次,景區的溫度普遍升高。廬山是一座科技名山,山頂集中了一批涉及地質、植物、天文等學科的研究工作,溫度的上升破壞了這些研究所必需的氣溫條件。同時還造成了蒸發量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廬山水源的減少。另外廬山作為著名的避暑勝地,溫度的升高無疑會降低廬山的吸引力。
2.2.4 區域內旅游企業發展程度參差不齊,合作程度差
本區域的各旅游企業都屬于單兵作戰,合作的程度很低。甚至有時一些經營相類似產品的企業還出現了相互拆臺的現象。這種“小農經濟式”的發展模式限制了區域旅游朝更強更大的方向發展。而且在區域內,企業間的發展也并不平衡,有的企業在強大的競爭下發展規模不斷減小乃至退出了旅游業,有的企業苦于資金短缺或者因管理不善而慘淡經營。如觀音橋、太乙村、碧龍塘、等景點雖然景色較好,白鹿洞地位雖然較高,但效益卻不豐厚。
3.1 解決“一山六治”的分割體制問題
顯然,各方利益的沖突是體制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本原因,對此,有人提出了采用六方參股的方式解決,即各方交出經營權,統一選定人選和企業進行市場操作,年終各方按參股數進行利潤分成[4]。但是廬山作為世界遺產,完全進行商業化的操作不利于廬山的保護及長遠發展。筆者認為對此可以借用全球化和區域化的思維方式加以解決。即九江旅游的最終整合是一種必然趨勢,類似經濟的全球化。但是最終的整合首先應建立在各旅游功能區自身整合強大的基礎上,即先實現區域化而后再求統一。這一方面有利于被各利益方接受,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當然,各方的區域化是必須在統一的規劃和指導下進行的。
而對于環廬山旅游區,擁有優越的資源和區位條件,其“區域化”無疑是最容易實現的。該區應在上級領導支持下,整合內部資源,樹立起品牌,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為下一步聯合或者吞并其它五個旅游區實現“全球化”做精心準備。筆者建議,星子縣與九江縣兩地政府在九江市政府領導下組織相關部門就兩地旅游合作展開會談,達成共識,結成聯盟。組織人力全面調查環廬山旅游區的旅游發展狀況,制定新的旅游發展規劃。推進區域內各旅游企業進行兼并、合作、重組,打造一批實力雄厚的旅游企業或者旅游企業集團。逐步吞并九江其它旅游區實現九江旅游一體化。
3.2 合理規劃,適度開發,解決日趨嚴峻的環境問題
環廬山旅游區的環境問題,除了上文提到的景區開發過度、水量減少、溫度上升外,還有著花崗巖開采過度、植被破壞嚴重、地下水開采過多、旅游車輛尾氣污染、游客和當地居民生活污染嚴重等問題。這對其長遠發展極為不利,相關企業和政府應樹立和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理念,高度重視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政府應嚴格規劃、控制星子的花崗巖開采。對涉及廬山山體的開采計劃和非法進行開采的石材企業要堅決取締。星子溫泉水的開采對周邊的地下水位會產生影響,筆者認為秀峰斷水和溫泉水的大量開采有一定因果關系。因此對溫泉水的開采要適度,嚴格控制溫泉旅游的規模,走靠高質量、好品牌而非規模經營的獲益路線。旅游區應引導游客注意環保,減少垃圾在旅游區的投扔。秀峰景區受當地居民生活污染較嚴重,可考慮將景區內的居民進行遷移。區域內旅游車輛過多,尾氣污染較重,可考慮限制車輛的進入或者開通環保車統一運營。
3.3 把本區域打造成九江的衛星城,形成九江的次旅游中心
本區內旅游資源豐富,然而餐飲尤其是住宿卻大部分靠九江市提供。有時會出現第一天在本區域內游覽,晚上卻返回九江過夜,第二天又繼續到本區游覽的現象。這種不過夜的旅游方式一方面減少了本區域的收入,另一方面反復往返也浪費了游客的時間。因此本區域應構建一個檔次較高而且有地方特色的餐飲住宿中心,留住到此游覽的游客。打造一個繼廬山、九江之后的第三旅游中心,形成九江旅游“三足鼎立”的形勢(廬山山頂、九江、環廬山旅游區)。
3.4 開發短線游,重視自助游的游客
由于國家對法定節假日進行了調整,單一假日的時間減少,這使得很多人對長距離旅游方式的選擇減少,因此開發短線旅游產品成為一種突出需求。而許多人可能會就近進行自助游。如在本區域沿環廬山公路開設旅游公交車把各景點創聯起來將會大受游客青睞。筆者建議開通環保車,這樣在滿足旅游客運的同時還將減少對環境破壞甚至對環境無破壞。
[1] 九江市政府.九江市旅游“十一五”發展規劃(2006-2010).九江政府網,2006.
[2] 九江市統計局.星子“打造精美縣城、創建旅游強縣”的對策研究.九江信息統計網,2007.
[3] 劉菁,張曙光,葉再春.廬山與黃山的“體制對話”[J]. 望,2001,(41).
[4] 漆晗東,計斌,陳伯云.淺談廬山旅游經濟的深度開發[J].經濟論壇,2004,(10).
F590
A
1005-5800(2010)11(b)-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