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曌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音樂師范生素質養成的實踐與思考
◆蔡 曌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一支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是發展音樂教育事業的需要,時代呼喚高素質音樂教師的涌現?;A教育課程的改革發展,要求音樂師范生素質優良、專業過硬、技能完善、全面發展。為能更好地承擔這份教育使命,作為音樂師范生的一分子,從邁進高校的那天起我就在思考如何加強專業文化課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所謂素質,是人的先天稟賦與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并發展起來的生活素質、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總和。而音樂師范生的素質,是我們在長期的受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知識素質、音樂技能素質、藝術審美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方面之和。正確認識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應未來工作挑戰的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應該在以下方面積極努力。
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周小燕曾說過:“要表現音樂魅力,必須要有文化的積淀?!蔽覀兘裉斓囊魳穾煼渡褪敲魈旎A教育戰線上的藝術教育主力軍,將承擔著傳播“音樂美”的重任,時代要求我們不但要有厚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積淀,將來走進課堂時,不僅能上好專業課,而且能傳遞給自己的學生更多的人文知識和人文關懷,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但由于前期高考指揮捧的作用(文化課成績要求合格)和后期高校專業課學習任務相對繁重等因素的影響,客觀上我們音樂師范生更多地把時間和精力花在音樂專業課的學習上面,致使我們大部分同學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薄弱;另外,進入高校后由于我們少部分同學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對文化基礎課學習呈現出一種不重視和得過且過的學習態度,也導致了我們文化素質水平止步不前。低文化素養前提下延伸出來的低認知水平和低感悟能力,將嚴重制約著我們的專業學習和今后的發展。因此,加強人文素質培養應該成為我們音樂師范生的第一內在要求。
人文素質培養是相對專業技術教育而言的一種人文科學自我教育和教育的活動。在學習和接受新知識的活動過程中,把人類優秀的人文知識成果及其所蘊含的價值觀、道德標準、人生態度、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內化為我們的個人品格、氣質修養、處世哲學,從而為我們“建立一種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亮點”。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是 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們只有單一的音樂專長,文化知識貧乏、文化涵養低劣,將無法適應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而人文科學的基礎性、穩定性和非功利性的性質可以起到寓教于美,寓教于樂,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作用。音樂師范生如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筆者認為:一要合理制定自己的人文學科閱讀計劃,不斷擴大閱讀的面與量。我們要通過大量閱讀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尤其是中外歷史名著,從中吸取文化素養,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的文化品味。由于時間因素的限制影響,這里的閱讀只強調要有一定的量與面,邊閱讀邊思考即可,不需要深入的研究。二要在專業課的學習中自覺關注并接受音樂藝術美的熏陶。音樂藝術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結晶,其本身就是人文素質培養的極好的教材。如聲樂學習中優秀的民歌、藝術歌曲等隱含著許多動人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音樂欣賞中所呈現出的精妙絕倫的人類靈魂的聲音,其深邃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所負載的人類文明成果充分彰顯了鮮明的人文性,我們要自覺地加以挖掘和體驗,從中去發現和感悟音樂的美,在音樂專業學習中提升自己的人文內涵。
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素質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和氣質。藝術素質的提高對我們音樂師范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其前提是我們要加強對音樂認知的培養。音樂是一種時空藝術,需要我們通過聽覺去感受其中的喜怒哀樂。而我們對音樂的感性認識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有音樂本身結構方面的,如音高、音色、強弱、節奏、節拍等;有音樂表演情緒和情感方面的,如歡快、悲哀、抒情、激越等;也有音樂創作風格方面的,如古典、浪漫、現代等,對這些感知方面的培養是我們學習音樂的基礎。我們體會到培養音樂的感知能力首先要從聆聽開始,要了解樂曲的旋律、體驗樂曲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和查閱資料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感受音樂作品的本質。這里要求我們不斷培養對音樂濃厚的興趣,多角度地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加深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應該清醒認識的是:作為音樂師范生,我們絕大多數同學將來面臨的職業是音樂藝術教育。那么,我們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就不能只停留在感知階段,而要從感受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要從深層次去分析音樂作品,注重加強自己感性思維的培養。比如聲樂學習中的和聲、織體,以及到每一首具體的音樂歌曲,要求我們不僅要能聽出什么是優美的聲音,而且要知道這種優美的聲音是怎樣得來的,通過什么樣的訓練才能獲得優美聲音歌唱的技能。因此,我們要在老師的引導下不斷增強自己專業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抓住學習過程中的每一次機會去模仿音樂、體驗音樂、創造音樂、表現音樂,通過自身對具體作品的直接體驗來反復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從而使我們對音樂的認識達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音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創作、表演和欣賞等實踐環節中,音樂表演是綜合性最強的實踐環節,通過學習音樂表演可以使我們更好地感知音樂和理解音樂,為將來走進課堂走上講臺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礎。相比于其它的表演藝術,音樂的表演對表演者的技術性要求更高。如何提高我們音樂師范生的表演素質,我們認為:一是要堅持長期的基本功的訓練。在音樂表演各個專業領域中都有一套科學系統的技術訓練方法,我們應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有針對性訓練。如學聲樂的要進行發聲方法和氣息控制的訓練,掌握吐字行腔的基本技能;學鋼琴的要進行觸鍵運指、手背重量和踏板技巧運用的訓練;學弦樂的要進行按指與揉指、換把與弓法變換等方法的訓練,等等。在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有目的地將所獲得的技巧與技能運用到音樂作品的表現中去加以訓練,最終達到音樂的表演技巧與深刻的藝術表現實現完美的結合。二是要加強心理活動訓練,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音樂是情感的藝術,要使自己的表演感動聽眾,能表現出音樂作品中深刻的情感內涵,表演者除了要通過冷靜理智的安排與設計來實施表演活動外,還必須將自己的情感因素調動起來,才能使自己的表演達到聲情并茂和動人心弦。要做到這點,必須加強自己心理活動的訓練。心理活動中的認知方面主要是指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它包括人的認知與記憶、判斷與推理等要素。人的這些能力對音樂表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如音樂記憶力的培養,音樂的記憶力是音樂表演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音樂表演者必須把自己要演奏或演唱的作品牢牢地掌握在記憶中并上升為內心的感受,才可能進行全神貫注的表演和再創作;再比如堅定意志力的鍛煉,可以通過集中注意力培養,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刻苦練習來克服臨場緊張的心理狀態。三是要積極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表演閱歷。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我們音樂師范生在校期間提高自身表演素質的很好舞臺,我們要積極爭取每一次參加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機會,不斷磨練和完善自己的音樂表演風格與形象。
音樂的發展在于創新,音樂師范生良好的創新意識是未來音樂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成為具有學術研究創新能力的音樂教育人才,是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對我們音樂師范生的必然要求。正確認識形勢的發展和音樂教育事業的客觀需要,我們必須在正常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過程中自覺增強自身的創新意識、培養自己的科研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音樂藝術創新活動的實踐中去。然而,音樂藝術的創新工作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知識的積累過程,而且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地艱苦追求。如何培養音樂藝術的創新素質,我們認為在大學學習階段,首先,要加強知識積累,自覺增強創新意識。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學校為我們聘請的國內外音樂教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表演家所開設的講座、交流座談和演出活動,學習和吸收這些優秀專家們的音樂教育理念、教育創造能力、學術思維能力和音樂表演技能,從而引發我們對音樂的深層次認識與思考。其次,要積極申報學校為我們本科生所設立科研項目,并主動參與老師的科研活動,在具體的項目研究活動中豐富自己的科研閱歷,積累從事音樂創新的經驗。第三,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注意收集音樂教育的原始元素,做音樂藝術創新的有心人。有位哲人曾說過:“音樂來源于生活”,“只有被人民大眾所接受的音樂藝術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許多不朽的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都說明,人民群眾的生活中蘊藏著無數的音樂閃光點。因此,我們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感受和收集有價值的音樂教育素材,為將來更好地從事音樂教育研究和音樂藝術創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音樂師范生群體是音樂教育事業發展的希望所在。我們要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充分利用在校的有限時間和豐富資源,刻苦學習、不斷磨練,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祖國和人民所需要的音樂教育事業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