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紅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
高校英語教師的教與學
◆趙 紅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外國語學院)
在高校任教以來,筆者一直都在探索如何使教與學有機融合的問題。結合自己的語言教學實踐和教育感悟,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以提高教學質量。
1.教師應具有高遠的、科學的教育觀
教師應將教育對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作用,與所從事的課程和學科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和學科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作為人文和社會學科相結合的英語課程,主要是通過語言所承載的西方文化的優秀成果,豐富學生知識、充實學生思想、培養對文化的鑒賞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教師要樹立高遠的、科學的教學理念。無論從認知的角度,還是從人文的出發點考慮,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實踐英語教學:從文化的高度學習語言,以批判和鑒賞的眼光繼承和汲取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從學習知識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愿望去學習語言;把學生培養成能應對世界性的挑戰、具有世界胸懷的中國人。
2.教師應引導學生意識到學習英語的重要性
英語之所以成為高校的必修和基礎課程是社會經濟對教育內容起決定作用的直接反映,是生產力對教育所培養人才在知識方面的制約和提出的具有時代化的要求。現代社會生產的國際化趨勢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給國家和個體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邀來了挑戰?,F在的趨勢是我們不僅要做中國人,我們還得做“世界人”。不懂一門外國語,就會淪為日后的“新文盲”,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更別提競爭力了。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生存離不開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因此,我們必須理性的看待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要引導學生從內心清楚的意識到學習英語的現實意義。
3.教師應把握學科規律性,形成科學教學觀
科學的教學觀在于認識到課程學習的規律性,并以此為根據組織教學;在于引導學生明確這種規律性,來掌握系統的知識和基本學習技能;在于為了學生學好而教,為了學生能有自學的興趣和自我教育能力而教。
語言學習的規律性就在于它的習得和提高必須經歷來自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實踐。學習的過程中既要將輸入和輸出、有聲和無聲、學習和練習、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果,在練習中體會語言的美。
可是現在所實施的英語教學卻無法盡如人意,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變。從表面上看整個英語教學似乎是在分階段地循序漸進地進行著,但實質上卻沒有任何的區分。初學者學習簡單的單詞,中學者學習難一點的單詞和語法以備高考之需,大學生學復雜的單詞和句式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整個教學圍繞單詞展開,為了不同的考試做準備,并以同樣的方式方法去對待身心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甚至大學階段的教學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教和學根本無互動可言,使本應生動鮮活的語言學習和教學黯然失色,毫無生機。“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或“又聾又啞的英語”悲劇仍然在不斷地上演。違背了學習規律和脫離了學生主體的教學都無法使語言學習得以繼續。英語教學的科學化在于認識到語言學習的規律性和學生自己的操練在學習第二外語習得中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意識到語言學習的規律性,意識到心、腦、手和口等并用才是科學的學習。語言是非練非用而學不會和學不通的。
1.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
教師應形成對教材的正確認識。教材內容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標所進行的對話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他們只是師生對話的基本的共同的對話材料。我們應將教材的文字材料與生活,學習和工作等聯系起來,通過補充具有現實和時代意義等的附加材料以使學習的過程變得有意義,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參照認知類、情感類、應用類和技能類的分類目標來檢驗教學效果。
2.教師對教學對象的把握
為了實現教學效果,針對教學對象,教師應形成新型學生觀。第一,尊重學生,向學生學習;第二,要相信學生,幫助他們逐步找回自信。
(1)尊重學生就是不僅要把學生當作學習者來對待,更要把他們當作“文化存在”來對待。大學生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在接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后已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由于現代化的多媒體學習方式和網絡學習方式的介入,不得不承認教師是知識唯一來源的地位和權威在不斷地接受挑戰。所以,我們要轉變傳統的觀念,要傾聽學生的見解,學習其中合理的成分,糾正有失偏頗的地方。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偉大教育家孔子和唐代的著名教育家韓愈,都先后提出“三人行,必有吾師”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等的學習觀。兩位大教育家之所以能提出這些教育思想的根本在于他們對知識和道德的渴求和尊重。
尊重學生和向學生學習就是尊重知識和向知識學習,因為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理科的學生更多的是通過 1,2,3來看世界,英語專業的學生是以a,b,c來了解世界,所以,交互式的學習可以豐富我們彼此對大千世界的認識,這就是現在學習化社會的端倪。
尊重學生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從溝通的角度來講,教學對話是師生間的一場溝通活動,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傳遞和精神的塑造。要真正實現雙向的溝通,就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其中關鍵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只有讓學生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真正實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想。尊重不是溺愛和一味遷就,尊重不是完全的“學生中心論”,而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2)要相信學生和了解學生,要幫助他們逐漸找回英語學習的自信。就我的觀察和實踐,我覺得大部分學生缺乏的不是決心,而是信心。他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經歷了太多的挫折和失敗,他們已沒有勇氣再將英語學習繼續下去。我們很少見到數學天才和物理巨子談及英語時能像提到理科科目時那樣的自信和激情。所以,我們老師必須走進學生當中,去了解他們的問題所在,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相信學生都有學好的能力,要樹立“孺子可教”,甚至“朽木也可雕”(對學生這樣的判斷源于對他們缺乏了解)的堅定信念。在教學中要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解,必須學會換位思考。而不是從自己是一名英語專業者的角度來判斷知識講解的方式和取舍。
1.教師應拓展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職業的理論體系與經驗系統。教師的專業知識拓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量的拓展,即教師要不斷更新知識,補充知識,擴大知識范圍。只有資之深,才能左右取之而逢其源。二是質的深化,即從知識的理解、掌握到知識的批判,再到知識的創新。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博學,還要精思,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和獨立的見解,在繼承的基礎上,又要探索創新,真正體現“溫故知新”。教師知識的質的深化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學術性,教師能不能說“自己的話”,能不能在自己教育教學領域有發言權,是衡量其專業化程度的標志之一。三是知識結構的優化,以廣泛的文化基礎知識為背景,以精深的學科知識為主干,以相關學科知識為必要補充,以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和心理科學知識為基本知識邊界的復合性的主體知識結構,是專業性教師追求的目標。當然,知識結構的優化過程還包括教師個體獨到的感悟、體驗和經驗總結。
2.教師間應互助學習
在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同時,一個更有效更立竿見影的學習方式就是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中國教師奇缺的條件下,曾提出“藝友制師范教育”的教師培養模式。這一創見在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幫助教師成長成專業型甚至專家型的教師能手的今天仍然具有創造性的意義。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對于豐富教學經驗和提高教學質量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是教師能夠在教師集體中更快更好地成長。加強教師間的合作關鍵在于創設一種自由但相互尊重,平等和民主的交流氛圍,使每個人都敢于都樂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共同分享個人的教學經歷和獨到的見解?!蔼毥潭鵁o友,則孤陋而寡聞。”相互交流和學習必然使每個人收益匪淺。另外,要形成相互爭鳴、相互吸收的學術氛圍。磨練人的思維,催生新觀念的生成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爭鳴和辯論。相互爭鳴相互辯論不是相互爭吵相互詆毀,參與其中的每個人都應本著謙虛謹慎的態度想別人學習,揚長補短,求同存異。
3.教師應提高溝通能力
對于“吃開口飯”的教師來說,語言素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要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意圖。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一是講話要主旨鮮明,思路清晰;二是用詞通俗易懂,富有幽默感;三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四是激情洋溢,盡力引起學生共鳴,融知識性和趣味性與一體,兼學習性和教育性與一身。
4.教師應提高教學的藝術性
教學本身是一種藝術,我們教師是藝術的締造者。豐富教學藝術的關鍵在于明白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按照整個課前,課中和課后活動順序,教師依次扮演著以下角色:在教學內容處理方面的編輯和設計師的角色;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組織者和導演的作用;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的領路人和導向者的作用;在交流和理解中,起著家人和朋友的作用等。教學的藝術在于通過多重角色作用來作用于學生,使整個教學活動生動有序。
教師教育工作強烈的示范性、獨特的創造性以及空間的廣延性和時間的連續性,客觀上要求教師在教與學中不斷地孜孜以求,銳意進取。高校英語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去著手進行長期努力和歷練。這其中有多種因素的參與和協調,教育的復雜性就是如此。但我堅信,只要能夠滿懷信心地努力,就一定能取得相應的進步和提高,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內心激勵中,滿懷信念地踐行自己的神圣職責,向著專業的方向不斷發展。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