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旭 /文
2008年9月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金融風暴,并隨著其在全球經濟金融中的核心地位和影響力向外圍擴散,我國的加工貿易也深受其害。如何使我國的加工貿易擺脫困境,繼續健康發展,關乎我國對外貿易和經濟的長足發展。
(1)加工貿易進出口額明顯下滑;(2) 加工貿易區出現大面積衰退;(3)加工貿易企業經營效益下滑。
(1)外部需求風險。美、日、歐是我國三大貿易伙伴。受金融危機影響,消費需求下降導致歐美訂單銳減。金融危機使得日元匯率大幅變動,對需求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新興市場情況也不容樂觀,由于東歐貨幣對美元貶值以及銀行貸款收緊,東歐訂單下降;東南亞訂單由于其貨幣對美元的貶值限制了需求,其需求難以彌補歐美空缺。
(2) 貿易摩擦風險。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當經濟發展衰退時,貿易摩擦會加劇。技術貿易壁壘也更加盛行。
(3) 市場轉移風險。金融危機后國際買家的采購需求、采購行為以及供應商主要出口市場都在發生變化。金融危機以來,盡管我國出臺各種政策來緩解外貿出口壓力,但政策調控效果還很有限,一些原材料的價格與往年相比仍處于高位;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出現勞動力供應偏緊狀況,預示著我國的沿海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還會有上升趨勢。在中低端產品上,印度、巴基斯坦等低成本國家將會以更低廉的價格搶走市場,成為中國加工貿易的強勁對手。
(4) 撤資風險。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外資企業不斷縮小在全球的生產經營范圍,減產或關閉在華工廠。
(5)出口信用風險。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歐美企業出現資金緊缺甚至破產,直接增加了國內出口企業貨款回收風險,國內出口企業的海外呆賬、壞賬隨之大幅增加。
(6) 惡性競爭風險。面對金融危機,企業間爭搶訂單的惡性競爭事件頻繁發生,導致企業出口風險增大,容易遭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制裁,惡化整個的加工貿易出口環境。
(1)建立健全加工貿易傳導機制。加強產業政策區域導向,引導加工貿易向內地梯度推進。
(2)優化加工貿易企業結構。在金融危機這一大洗牌時期,應積極培育、鼓勵、扶持國內資金雄厚企業對已有加工貿易企業進行優化重組,或加工貿易企業與國內大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利用其品牌和渠道打開內銷市場,變外資主導型為本國企業主導型加工貿易結構,增強國內企業開拓市場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3)促進加工貿易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并沒有太大影響科技型加工貿易企業。企業應該向產業鏈上游發展,提高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能力,實現從代加工(OEM)到代設計(ODM)的轉變,從而實現價值鏈的整體提升。
(4)走品牌發展道路。加工貿易企業要具有長遠眼光,在為國外知名企業做配套生產同時,也應逐步開發和推廣自身的品牌,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才能夠增強企業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國家也應該制定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制度,積極引導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向更高層次的貿易方式過渡。
(5)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使得一些企業出現危機,但還有一些企業積極自救,并沒有受到很大影響,如一些加工貿易企業積極尋求受金融危機較小的區域或國家做其困境的突破口。金融危機后,我國加工貿易企業在找回老客戶的同時,還應該積極開拓國內市場,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市場,增加在新市場的出口推廣方面的投資,走市場多元化戰略,贏得更多訂單。
(6) 加大對加工貿易的風險控制
為了防范進料和出口貨款回收風險,企業應該重視對進口商資信的采集和評估,重視出口信用保險,完善企業財務制度和風險控制制度;金融部門應改善出口的金融環境,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改善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注重引進和培養金融人才,防范匯率風險。
(7)完善現行加工貿易管理體制
加強對世貿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研究,完善加工貿易管理法規體系。一是建立加工貿易監管協調機構,簡化備案、報關、核銷手續,加快通關速度,減少保證金的收取;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緩解加工貿易企業的壓力;三是加強海關、銀行、外匯以及稅務等相關管理機構與加工貿易企業數據庫聯網建設,健全加工貿易企業信息化管理;四是加強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及保稅物流園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功能整合,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入區,為其創造良好的運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