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江平
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思考
□申屠江平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選擇,其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在校內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實訓完整的工作過程,生產出產品甚至商品,實現教學做的統一。目前,高職院校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存在數量不足,功能發揮不當、開發不力,實踐教學組織水平較低等問題。我們必須“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強化管理,統籌基地功能的發揮;增強軟實力,實現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華,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水平。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企入校;引企入教
高職院校要改善實訓、實習的條件,就必須聯系行業企業,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的生產化,是專業實驗方法和技能的進一步深化與應用,是學生校外頂崗實習以及將來就業的重要基礎,也是高職院校深化改革,彰顯辦學特色,提升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在2006年11月13日召開的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明確指出了“高職院校與企業和市場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方向和路徑[1]。因此“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2]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指高職院校在校內通過新建或改造原有實驗實訓室、引企入校、創辦專業公司和組建研究所等方式,依據工廠化、車間式進行布局和設備選型,參照企業員工管理、成本控制、質量監控、績效考核、薪酬激勵等管理模式建立起來,具有生產功能的學生實踐教學場所。因此,實踐教學功能和生產功能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兩大基本功能,學生通過產品生產的真實過程,實現提升職業技能、培養職業道德的實踐教學目標。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在校內就可以感受真實的生產環境、真實的生產任務、真實的企業管理和市場化的評價標準,從而能夠滿足實際操作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熏陶的基本要求,體現理論與實踐、教與做的高度統一。
校內實訓基地生產或技術服務的設備與企業大同小異,其區別僅僅是規格和型號的不同,就是設備的布局、文化氛圍營造也參照企業;校內實訓基地的生產任務可以來源于社會真實的項目(即生產商品),也可以是模擬的教學任務(即生產產品),但對產品的用途、性能、設計、選材、成本、工藝選擇、驗收標準、完成時間等都按照企業生產的要求,對技術服務的對象、內容、標準、技術規范、最終成果的形式等也嚴格按照市場的要求;校內實訓基地管理模式包括考勤、調度、計劃、制品、定置、統計、“6S”及安全與文明生產管理至著裝等都嚴格參照企業的制度執行,以實現實訓過程與生產過程的一致;校內實訓基地生產的產品或技術服務成果的質量、效率、成本、工藝選擇等在接受學校“教學標準”評價的同時,還要參照企業、客戶對產品的驗收標準進行綜合評判。總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生產情境和工作氛圍的車間化,生產任務的真實化,運行和管理模式的企業化,成果評價市場化,是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基本特點。
校內組織生產性實訓與企業的實際生產最大的區別在于目標不同:校內生產性實訓,以培養人為主要目標,而企業生產的主要目標是贏利。正是目標上的區別,決定了校內生產性實訓在實訓過程中,學生不是生產的“機器”,而是“職業人”的培養,在實訓過程中產品的選擇需具有典型性、遞進性,參加實訓的學生和學生實訓的崗位具有輪換性。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理想狀態是通過引進企業的資金、設備、技術、管理和文化,對外承接“訂單”——生產任務或技術服務,在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的指導、監控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分工協作和有序輪崗,完成“訂單”的任務,其質量接受客戶檢驗,其生產和管理成本(包含支付頂崗實習學生一定的薪酬)獨立核算,在提升學生技能、職業素養和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有一定的利潤,實現基地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一)基地數量不足
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實訓條件滯后成為制約高職人才質量提升的突出問題。受學校辦學資金制約,能改造或新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數量有限;引進產品生產型企業雖然能夠提供較多實習崗位,但能夠引進的企業畢竟少;引進技術服務型企業雖然相對容易,但往往規模不大,服務項目數和業務量較小,能夠組織學生參與生產性實訓的時間和人數還是有限,校內生產性實訓占實踐教學的比例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和相關部門缺乏法律制度和具體方案的指引;二是校企工學結合還缺乏更廣闊的思路和能夠提供借鑒的經驗,學校的主觀能動性發揮還不夠;三是企業缺乏人才戰略的長遠規劃和承擔提升人口素質的社會責任;因此,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往往是學校熱情很高,企業卻比較冷淡。
(二)基地功能發揮不當、開發不力
由于校內基地的生產與實訓之間雖具有同一性(通過生產可以提升學生的技能,提升技能后的學生反過來促進生產,提高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但兩者又有對立性(生產目標與實訓目標的不同決定了實施原則和方法的差異,生產會妨礙實訓,實訓也會影響生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重生產、輕實訓的現象常常發生,企業經常以生產工藝復雜、工期緊、安全責任重大等理由減少學生參與生產實訓的人數和時間,弱化了校內基地最重要的實踐教學功能;對基地的技能考證、社會培訓、技術研發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開發不力,導致基地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不能擴大校企合作共贏的結合點,無法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一是學校對基地建設的定位不準、目標不清、主動服務社會的意識不強;二是學校缺乏統籌生產性與實訓性、經濟效益與人才培養之間互利共贏的能力,缺乏整合資源開發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專業教師缺乏依據市場變化及時開發實訓項目、依據企業生產規律組織實踐教學的能力。
(三)基地實踐教學的組織水平較低
實訓內容缺乏典型性、遞進性和系統性。引進的企業生產什么產品,學生就實訓什么內容,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實訓項目安排隨意、沒有規劃,缺少系統考慮,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對接程度低,實訓的生產過程和產品缺乏典型性和遞進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校外基地缺乏互補性。以為把企業引進學校以后,只要組織學生實訓,生產出產品,就達到了引企業入校的目的。
實訓目標模糊、實訓方法機械。以單一的生產環節取代完整的工作過程,只重視生產環節的操作規范、安全管理、時間和耗材的控制,忽視實際生產前的任務分析、設備和原材料備選方案的論證、工藝方法和人員組織的優化、員工素養的要求、標準的制定,也不重視生產后的產品驗收、評價與反思以及對產品設計及工藝的改進等。過于顧慮安全風險和時間成本,實踐教學方法以灌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創新學習激發不夠。
實訓指導師數量不足、指導水平低。學校的老師往往實踐技能比較弱,企業師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經驗;既懂做、又懂教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
這種重硬件輕軟件、實踐教學組織水平低的狀況,根源在于學校沒有實現從“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一)“因企制宜”,加大引企共建基地的力度
1.引進技術服務型企業共建基地易操作,做大做強是目標。技術服務型企業主要是利用自身的智力資源和先進的儀器設備、技術,通過咨詢、培訓、評價診斷、分析檢測、鑒定、設計、技術開發、加工、代理、修理修配等形式,為社會提供服務,其產品是智力勞動成果為主,表現形式往往是檢測報告、鑒定意見書、發展規劃、營銷方案、設計圖紙、居間合同等。
由于人力資本是技術服務型企業的 “第一資源”,對于企業來說,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既可以共享學校的場地、師資和設備,減少基本建設和配套設施的投入,又節約人頭費用的支出和管理成本;在組織學生進行技術服務的過程中,消耗性材料的成本易控制,服務質量易把關(既有老師和師傅的指導,也有同組同學的相互監督,更有質量抽監制度的保障,出現質量問題,完全能夠及時采取低成本的補救措施);同時,與學校合作可以增加企業公信度,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企業還可以借助學校的師資、科研、設備等優勢,拓展經營范圍,開拓新業務。因此,技術服務型企業樂意進駐學校,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對于學校來說,許多技術服務型企業無污染、無噪音,對日常教學管理幾乎沒有負面影響;技術服務型企業都是先接單,約定收費數額和方式后再提供服務,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無虧損之風險;學校還可以利用企業的資金、設備、資質、技術指導力量以及相對穩定的“訂單”,在真實的“社會化”的環境中提高學生技能,培養學生嚴謹規范的工作態度和團隊協作的意識。因此,學校很歡迎技術服務型企業進駐學校,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由于引入技術服務型企業共建基地,校企互利共贏的結合點多,所以做大做強是目標。做大就是加大引進力度,擴大共建數量。建筑設計、裝潢藝術設計公司、產品質量檢測站、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安全生產評價中心、網絡服務機構、產品研發中心、技術培訓中心、汽車維修公司等都可以與相關專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做強就是要在質量上不斷提升合作企業的技術含量,引進符合政府導向、有廣闊市場前景和更高技術含量的企業;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對引進的技術服務型企業進行動態管理,及時淘汰、改造和更新;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學校可以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自主成立以專業老師為骨干、吸收社會專家參與的學校專業性公司。
2.引進產品生產型企業共建基地困難多,創新渠道、機制是關鍵。引進合適的產品生產型企業入校,共建基地受到的制約因素多:第一,引進企業的生產技術含量要適中。技術含量高、生產工藝復雜,學生上手慢,在進行生產性實訓時效率就低,廢品率高,企業將無法承受原材料和生產時間的高成本;技術含量過低、生產工藝過簡單,對學生技能提升意義就不大,如果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學生會產生對立情緒。第二,引進的企業需無污染、低噪音,否則學校會得不償失。第三,引進企進的產品要處于成長或成熟期,生產必須有經濟和社會效益;引進的企業設備功能多,產品可以升級換代,這樣才能保證合作有較長的時間。第四,學校引進的企業或車間生產有相對的獨立性,與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可以相對剝離,考慮到運輸成本和管理成本,投資企業不能離學校太遠。
產品生產型企業影響生產成本的因素多,不易控制;企業追逐利潤與學校人才培養、企業產品單一與學校教學多樣的矛盾不易克服;與企業共建的產品生產型校內基地的管理與運行也相對困難,因此,創新渠道、機制是關鍵。
學校要積極發掘與企業、政府、行業之間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結合點,主動跑企業,通過政府搭臺、社會搭臺、專業搭臺、中介搭臺及項目搭臺等途徑,走訪行業協會,了解與學生實踐有關的產品生產型企業,對支撐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骨干企業按地域、按專業進行分類,熟知企業產品、產量、技術含量、從業人員規模及工種、銷售范圍、盈虧等情況,建立信息檔案。對信息庫里的企業進行認真分析,尋求互利共贏的結合點,探索與產品生產型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的新渠道、新機制。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按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引進中等技術難度的、其產品具有典型教學意義的企業入校,并逐步建立由簡到繁、分層次的系列產品生產型實訓基地,以滿足不同年級的頂崗實習、實訓。在積累一定經驗后,對于有條件的強勢專業,可以自主成立專業生產公司,使之成為“校內教學工廠”,對外承接生產業務。
3.自主研發,變企業生產設備為學校的實訓設備。要激發教師投身實訓基地建設的積極性,鼓勵教師自主研發、制作生產性實訓設備。如縮小企業的大型生產設備,整合典型的生產工藝等。自主開發適宜實踐教學的生產性實訓設備,既提升教師的研發水平,又加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既節約設備的投入經費,也節約設備的使用和維護費用。
(二)強化管理,統籌基地的功能發揮
1.建章立制,保障教學實訓主功能。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學實訓,為保障其不偏離主要目標,合同或章程中除了對資金、設備、場所、人員、項目管理等作出約定外,還必須以人才培養為落腳點,明確校企雙方對人才培養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明確基地常年提供多少工位、多少時間、多少項目用于學生實訓和頂崗實習。同時,要建立、健全基地內部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校企雙方管理人員的交流溝通機制,落實機構和人員,明確職責,保證基地教學實訓功能的實現。
要建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考核和預警機制,對一定時間內無法提供一定項目、工種供學生實習、實訓的,先給予一定期限的整改,經整改仍然不符合要求的,終止與企業的合作。通過不斷的更新,實現基地建設的不斷優化和提升。
2.拓展功能,實現校企合作效益最大化。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教學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統一體。學校要整合政府、行業的資源,根據不同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條件、實力的差異,分層次、有計劃地拓展技能考證、員工培訓、技術研發、成果展示等功能;同時,要為引入的企業辦理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國家或省部級課題、組織技術攻關提供更多服務,為企業開拓經營領域提供幫助。只有不斷擴展校企互利共贏的結合點,才能實現基地效益最大化,才能實現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如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溫州市政府的支持下,把校內基地拓展成融中職教師培訓、人才培養、技能鑒定和技術研發為一體的區域共享型實訓中心,就是成功的案例。
(三)深化“引企入教”,全面提升基地實踐教學組織水平
“引企入校”只是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第一步,它能夠解決基地硬件設施與企業真實生產的“形像”問題,即生產設備、工藝、產品,以及上墻的生產管理流程和制度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似,要實現基地建設與企業真實生產的“神似”,就必須在重視硬件投入的同時,加強基地的軟件建設,轉變基地管理理念,統籌基地功能發揮,在“引資”的基礎上“引智”,實現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導教師圍繞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在深入思考實訓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實訓、由誰來指導實訓、為什么要這樣組織實訓、還有沒有更有效的內容方法來替代等問題的過程中,熟知地方的產業發展、工藝水平、產品質量,領會基地建設的本質要求,把企業的眾多要素滲透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產業發展對員工職業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滲透到專業建設的方方面面,能夠融會貫通甚至游刃有余地在不同時間組織基礎不同的學生實施個性化的生產實訓,即使實訓硬件條件并不足,但實訓效果不打折,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1.優化實訓項目,體現實訓內容的典型性、遞進性和完整性。選擇的實訓項目要具有典型性。要讓學生通過一至二個實訓項目的生產,掌握相應技能后,具備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可以獨立完成相同或相近的生產任務。如儀器分析課程在篩選實訓項目時就需要考慮分析對象(固體、氣體、液體)、常用儀器(原子吸收、氣相、液相、紅外、紫外、分光光度等)以及基本分析方法的典型性,以避免簡單機械的重復。
實訓項目的組合要具有遞進性和完整性。遞進性就是在組織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實訓項目時,要遵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合理有序的編排。完整性就是每一個實訓項目都是一個完整的工作過程(雖然應該各有側重,但都包含從接受生產任務到調研、制訂方案、決策、安排生產、檢查反饋、驗收評價等要素),某一專業所有實訓項目的組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應涵蓋該專業對應就業崗位所有基礎技能和關鍵技能以及基本的發展技能,如果工業分析與檢測專業完成所有項目的實訓后,還有常用儀器沒有接觸、基本方法掌握不全,實訓項目的組合就缺乏完整性。
實訓項目優化組合的依據是專業、課程對學生技能發展的要求。學校要引進社會智力資源,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根據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分析崗位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和發展技能,合理安排課程體系,緊貼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核心課程進行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和典型實訓項目的系列開發,不斷更新、積累,實現優化組合。
2.優化結構,建設系統化基地。制訂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整體規劃。學校要根據專業、課程、實訓內容等要求對實訓基地建設制訂出整體的規劃,分階段、分層次組織實施,力求校內校外基地互補,校內基地結構合理。
引進合適的企業共建基地。根據典型實訓項目的系列要求,有針對性地引進企業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按項目、分層次組織生產性實訓,鼓勵技能熟練的學生參與頂崗并獲得勞動報酬,作為學校勤工儉學的方式之一。
實現“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準確把握基地建設的本質。學校按照生產性要求,改造或自建一批有一定數量、結構相對合理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根據實訓要求,引進企業某一元素(產品、技師、設施、工藝、管理、文化等)或某幾個元素的組合,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的不同狀況,有序、靈活組織系列生產實訓,堅持以服務為導向、以就業為宗旨,最終使學生在掌握常用儀器設備、基本工藝方法、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懂得在不同類型企業、不同生產環境、不同設備條件下能夠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裝備、使用經濟的方法、組織有效的管理,生產出客戶和老板都滿意的產品,實現基地建設的真正目標。
校內基地建設與校外基地建設統籌兼顧。所有的實訓項目都在校內基地完成既不現實,也沒必要,學校必須把校內基地建設與校外基地建設統籌兼顧,有側重有分工,通過校內、校外兩個基地的互補,共擔學生教學實訓的重任。
3.增強軟實力,提升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管理水平。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和企業師傅的自身素質和指導水平。工學結合的課程開發、實訓項目的不斷優化、完整工作過程的指導評價、對行業發展前景的熟知,在學生技能相對熟練之時,不僅能指出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或問題,還能給學生指明改進的方向,這些都對實訓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通過鼓勵年輕教師下企業鍛煉、骨干教師利用專長服務社會等方式提升教師個體的實踐技能,通過教育理論的培訓提升兼職教師的個體教學技能,通過專兼一體化管理的教學團隊建設提升師資整體實力。
不斷積累,提高統籌基地生產性與實訓性、經濟效益與人才培養之間互利共贏的能力。基地管理人員和實訓指導老師要及時掌握引進企業的生產規律,明了企業的需求,加強安全教育,在企業生產的淡季組織學生實訓,在企業生產的旺季安排技術熟練學生勤工儉學,實現生產與實訓的相互促進、工學結合的互利共贏。
拓寬思路,開發軟件。對于難以實現實際生產的化工、安全、制藥類專業的校內實訓,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軟件,在校內建立虛擬車間、虛擬工藝、仿真軟件等,為學生實際操作提供仿真操練的機會,并通過實地考察企業來解決與實際生產的對接問題。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發展在于創新機制。只要我們在大局上從社會、企業、學校和學生的根本利益著眼,在具體工作中尋求合作共贏的結合點,“因企制宜”引企共建的同時,將企業的觀念、規范、管理、文化和師資等滲透到高職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現“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升華,高職院校的實踐教學水平必將上一個新的臺階。
[1]周濟.在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視頻會議上的講話[EB/OL].教育部網,2006-11-14.
[2]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3]馬樹超.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辦學的實踐與思考[J].求是,2006(5).
[4]杜世祿.引企入教,共建示范[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12).
責任編輯 吳學仕
申屠江平(1968-),男,浙江東陽人,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農村問題。
浙江省哲社規2008年“民間資本引入職業教育的機制創新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成果,課題編號:08CGYD060YB,課題主持人:申屠江平。
G710
A
1001-7518(2010)09-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