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少輝趙國興
偵查活動中存在的程序與實體問題分析
文◎馮少輝*趙國興*
偵查活動監督是檢察機關公訴部門的重要職責,根據《刑事訴訟法》和《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檢察機關在行使起訴權參與訴訟活動時,對刑事訴訟活動具有法律監督職責,偵查活動監督是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行使訴訟活動監督的職能之一,正確履行偵查活動監督職責是保證刑事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前提和基礎。在實務工作中,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存在諸多頑癥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近年來,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在公訴工作中圍繞證據審查積極開展偵查活動監督,對保障刑事法律的正確實施和保障刑事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人員素質和執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仍然存在許多程序和實體方面的突出問題,影響和制約著刑事案件的辦理質量。
(一)訴訟程序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刑事訴訟制度強調實體真實,要求訴訟活動必須建立在程序合法的基礎上,只有程序合法才能保證實體真實的實現。但有相當一部分偵查人員在辦案過程中缺乏程序法和實體法并重的觀念,重實體輕程序,注重犯罪控制,忽視人權保障,沒有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要求去調查取證,有的辦案人員習慣于慣性思維,根據自己的習慣好惡來辦理案件,先實體后程序,常常出現補辦法律手續的情況,造成許多案件存在證據瑕疵,人為地造成案件疑難,甚至出現冤假錯案。
1.訊問取證不合法。按照《刑事訴訟法》第91條的規定,訊問嫌疑人的時候,偵查人員不得少于兩人。為保證依法辦案,偵查機關將偵查人員分成辦案小組,每組兩人,這種分組辦案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警力的分配,另一方面也是依法取證的需要。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單獨訊問的現象相當普遍,甚至在看守所的提審室也經常是一人訊問。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不重視訊問程序;二是嫌麻煩,認為一個人訊問就行了,不必兩名偵查人員共同訊問;三是案件多,兩個偵查人員分頭行動,單獨辦案,單獨訊問。對于一案有多名嫌疑人的案件,也常常出現兩個偵查人員在同一時間段分別訊問的情況,只是在詢問筆錄中寫上兩個偵查人員的名字,制造兩個人訊問的假相。這種情況也同樣出現在同一時間段訊問嫌疑人和詢問證人的過程中,同一辦案組的兩名偵查人員在同一時間段一人訊問嫌疑人、一人訊問證人。這種違法取證的現象凸顯出我們一些偵查人員程序意識的淡薄,沒有真正認識到程序公正的重要性,造成事實上的違法辦案。
2.書證制作不規范。辨認筆錄制作混亂,證據形式不規范。比如嫌疑人辨認作案現場筆錄:有的只有指認筆錄,沒有進行現場拍照;有的指認筆錄沒有辦案人員簽名或者沒有嫌疑人簽名;有的指認筆錄與現場照片指認位置不符;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有指認照片,不另行制作指認筆錄,而是讓嫌疑人在指認照片下方寫上:這里是我實施某種犯罪的作案現場,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種極不規范的證據形式,在司法實踐中屢禁不絕,造成在公訴環節認定困難,人為地造成瑕疵證據。
書證不規范的另外一種情況是偵查機關出具的證明材料不規范,偵查機關出具的證明案件情況的證明材料,本應該以“證明”這一書證形式,實踐中,卻經常出現“情況說明”、“證明材料”、“事情經過”這樣的不規范的書證制作形式。書證形式上的缺陷使該書證缺乏證明力,同時也表現出個別偵查人員工作態度不嚴肅、不嚴謹。
3.鑒定結論告知程序執行不嚴格。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21條的規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實踐中,有的偵查人員不重視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存在不告知當事人鑒定結論或者不及時告知當事人鑒定結論的現象,剝奪了案件當事人的知情權。案件進入公訴程序,一旦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提出質疑或者提出重新鑒定,就將嚴重影響訴訟進程。
4.適用強制措施偏重羈押。偵查人員受傳統執法思想的影響和立案、逮捕等指標任務的驅動,在適用強制措施方面過分強調適用羈押性強制措施,忽視了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非羈押措施的運用。按照《刑事訴訟法》第51條的規定,對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使用附加刑的以及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可見,取保候審、監視居住具有優先適用的特點,只有對于那些現行犯、重大嫌疑分子以及符合逮捕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才適用拘留、逮捕措施,拘留、逮捕屬于后位措施。大量適用羈押性強制措施,造成羈押普遍化,致使嫌疑人人身權利受到限制,與刑事訴訟法的強制措施適用規定相背離。
5.贓款贓物扣押、移送不符合程序。贓款贓物在刑事訴訟中屬于重要的實物證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98條的規定,在搜查中發現的可用以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的物品和文件,應當扣押。而在現實中,有的偵查人員在扣押贓物時,不出具搜查證,不開具扣押物品清單,而是自行制作一份“提取證明”,代替搜查、扣押手續。另外,在案件移送起訴時,作為證據使用的物品有的不隨案移送,有的是不列具清單;個別偵查人員認為案件簡單,連物品照片也不移送,使原本簡單、直觀的案件變得證據單薄。
(二)實體證據方面存在的問題
偵查機關的偵查活動是圍繞刑事訴訟證據展開的專門調查工作,根據《刑法》第13條的規定,犯罪是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認定犯罪的原則是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對存在疑問的犯罪采取疑罪從輕、疑罪從無的原則。而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偵查人員習慣于有罪推定,片面收集嫌疑人有罪、罪重的證據,忽略了罪輕和無罪證據的收集,忽略涉及量刑的情節方面證據的收集;回避證據變化,不重視矛盾證據的排除,不重視構建證據體系,只是簡單的證據累積,使案件事實和證據難以達到法律真實的要求。
1.重視收集言詞證據,不重視調取實物證據。由于受“由供到證”的傳統偵查模式的影響,不注意證據體系中不同類型證據的收集,偏重于收集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甚至把偵查工作的重點放在嫌疑人口供的突破上,認為有了嫌疑人供述,案件即破。對于案件物證、書證、視聽資料等實物證據不夠重視,所收集的證據不能有效形成能夠對抗翻供、反證的證據體系,一旦出現嫌疑人翻供或其他反向證據,整個案件便陷入被動。忽視調取客觀證據就會使案件隨時處于可變狀態,存在冤假錯案的潛在危險。
2.重視收集有罪、罪重證據,不重視收集無罪、罪輕證據。疑罪從輕、疑罪從無是根據事實、證據認定犯罪的基本原則,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是一個漸進的動態過程,而有的偵查人員受有罪推定思想的禁錮,簡單地認為偵查就是收集嫌疑人有罪的證據,忽視偵查漸進、深入證明的特點,不重視對罪輕和無罪證據的收集。一是對嫌疑人罪輕、無罪的辯解不予調查或者采取回避態度,認為嫌疑人是狡辯、態度不老實。二是對案件中反映出的嫌疑人罪輕的事實不認真調查、核實,認為夠罪即可。三是在移送起訴時,偵查機關移送證據不全面,隱瞞有利于嫌疑人的證據。四是制作的法律文書表述不客觀、不準確,不能如實反映案件事實,加重了嫌疑人的責任承擔,使案件事實與案件證據不相對應,缺乏有力支撐。
3.重視對犯罪行為過程的調查,不重視對故意、過失等主觀心理態度的調查。我國刑事法律遵循的是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偵查刑事案件,對犯罪行為過程的調查固然重要,但行為過程只能證明事實經過,不能證明嫌疑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只有客觀行為,如果主觀心理不明確,很多犯罪就無法認定。盡管,我們說客觀行為能夠反映主觀心理,但反映更需要印證,如果對嫌疑人的主觀心理不調查、不訊問或訊問不到位,就無法進行印證,就不能做到主客觀相一致,自然就無法準確認定犯罪。比如:張某和李某在和朋友吃火鍋時,發生爭執,張某將桌子掀翻,致使李某燒成輕傷。偵查機關移送起訴時,認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卻沒有關于張某的主觀心理態度方面的證據。本案中,張某的行為過程很清楚,但案件如何認定呢,張某的主觀心理是故意還是過失?如果是故意則構成故意傷害犯罪,如果是過失則不構成犯罪,而現有證據難以認定。
4.重視定罪證據的收集,不重視量刑證據的收集。定罪和量刑是懲罰犯罪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偏廢。有的偵查人員在偵查過程中,以定罪證據為中心,不重視量刑證據的收集。一是忽視對嫌疑人犯罪動機、目的方面證據的收集,影響了對犯罪嫌疑人主觀惡性的判斷,甚至影響到犯罪性質的認定;二是忽視對立功、自首、累犯、正當防衛、贓物去向、損害賠償等量刑方面證據的收集,造成案件退補率高;三是對犯罪嫌疑人年齡的認定,偏重于戶籍登記和身份證資料,對當事人的質疑,不愿作深入細致的調查核實,影響到罪與非罪的認定。
5.重視案件突破,不重視補強證據。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破案、案件突破只是偵查的一個環節,只相當于案件打開了一個缺口,如何揭露犯罪、深挖犯罪、證實犯罪需要深入細致的調查取證工作去完成。實踐中,有的偵查人員潛意識中偏重于案件偵破,過分強調抓獲犯罪嫌疑人和獲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夠罪即捕,把案件偵查終結的標準降低為逮捕標準,在案件批捕后,不注重證據的收集與完善,不注意證據之間的銜接和印證,忽視對可變證據的補強措施,使案件證據鏈出現斷裂,使證據架構不夠牢固嚴密,容易造成案件反復。
6.收集證據不及時,證據滅失情況嚴重。刑事案件大多具有突發性、即時性的特點,犯罪現場容易破壞、知情人難以查找。發案以后及時出警、及時取證、及時固定證據是基本要求。而實際當中,一是對現場物證保全固定不及時、不完善,造成物證喪失鑒定條件甚至流失,重要刑事證據滅失的情況屢有出現。尤其是傷害案件,偵查取證更要及時迅速,要堅決防止那種只控制事態、然后簡單詢問、等待鑒定結果的做法;二是訊問證人不及時,認為證人早晚詢問都無所謂,錯過詢問時機,造成證人受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作帶有傾向性的陳述,不能如實反映客觀事實;三是偵查資料保管不善,有丟失現象。有的刑事案件偵破周期長,有的歷時數年后才告破,而當初的原始證據材料如果遺失,很多證據無法彌補,造成案件懸疑流產。
(一)嚴格執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對非法證據的排除,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第46條有明確規定,凡是違反程序或者使用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都不能作為案件證據來使用,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在審查起訴工作中,應嚴格履行監督職責,對違反程序取得的證據、不符合法定證據形式的證據、以及影響案件認定的瑕疵證據要堅決排除,決不能讓非法證據、瑕疵證據進入審判程序,這樣既是法律監督職責的要求,也是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維護,更是公正執法的需要。
(二)嚴格履行糾正違法職責
對在公訴工作中發現的偵查活動違法問題,要依照《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的規定,及時啟動糾正違法程序,對情節較重的違法情形,要向檢察長報告,經批準后,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督促偵查機關糾正,同時還要監督落實情況,使糾正違法措施真正發揮糾錯作用。
(三)建立對偵查人員違法犯罪行為的查究機制
為保證依法、準確、及時、有效地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加大對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2005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賦予公訴部門對涉案職務犯罪線索初查權,其中就包括對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的初查。在審查起訴工作中,發現偵查人員在偵查活動中違法行為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經檢察長批準,可以進行初步調查。經過初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提出移交案件意見,將案件移交本院偵查部門立案偵查。賦予公訴部門對偵查人員職務犯罪線索的初查權,極大地強化了偵查活動的監督力度。檢察機關公訴部門要善于發現違法犯罪線索,建立查究機制,果斷行使初查權。
(四)督促偵查機關轉變司法理念和偵查模式
案件的偵查要以事實為根據,以證據為基礎,偵查的過程就是收集證據、印證事實的過程,所以,檢察機關在偵查監督過程中,要督促偵查機關切實轉變偵查模式,從口供主義向證據主義轉變,建立由證到供的偵查模式。其次,要明確刑事訴訟的證明標準,強化證據觀念,實現從客觀真實向法律真實的轉變,力求偵查工作達到法律真實。再次,是要轉變對刑法、刑罰的認識,從絕對工具主義向人權保護主義轉變,使保護人權、程序公正成為偵查工作的價值追求。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檢察院[4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