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 煉 張志國 李應敏
在押人員信息流轉監控系統
——強化刑事訴訟監督的新途徑
文◎葉 煉*張志國*李應敏*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依法對刑事立案、偵查、審判、刑罰執行等刑事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是其職責所在。強化這一職能,對于保證刑事法律的正確、統一實施,確保刑事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督乏力、監督缺失等很多值得研究和解決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因檢察機關內部各業務部門行使監督職權自成一體,相對封閉、獨立,部門與部門之間缺少溝通銜接的平臺而導致檢察監督缺乏應有的合力,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法律監督職能的發揮。為解決這一突出問題,我們社旗縣檢察院以工作思路創新為先導,認真研究探索,以監所檢察部門獨立監控系統與檢察內網的互聯互通為契機,以全面強化監所檢察監督為切入點,積極創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在上級院主要領導的直接指導和精心策劃、組織、協調下,與上級院信息中心精誠協作,克難攻堅,在2009年11年底聯合研制開發了 “在押人員信息流轉監控系統”(以下簡稱為信息流轉系統),為更好地履行刑事訴訟法律監督職責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通過該系統的運行,有效整合了我院的內部資源,建立和完善了新的法律監督機制,形成了法律監督的合力,提高了法律監督的能力,彰顯了法律監督的效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F就社旗縣檢察院對相關問題的思考、探索和實踐,談談我們不成熟的看法。
近年來,我院通過對駐所檢察工作的調查研究,發現檢察機關的刑事訴訟監督活動,除了存在監督不到位、監督缺失等問題之外,還在監督機制、監督方式等方面也尚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立案監督視野狹窄。二是偵查監督范圍過窄,監督過程不完整。三是刑事審判監督空區多、監督手段彈性過大。四是刑罰執行監督乏力。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立法規定和人們思想認識上的因素,也有檢察機關自身的因素,主要是各業務部門之間監督權能的配置自成一體、相對獨立,司法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應有的溝通、協調、配合,從而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檢察機關刑事訴訟監督整體效能的充分發揮。
針對上述問題,近年來,我們社旗縣院在現有法律框架內,立足于刑事訴訟監督方式方法的創新,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建立了檢察機關介入擬采取刑拘措施案件立案審查制度。二是建立刑拘后未報捕人員出所理由說明制度。三是建立刑拘犯罪嫌疑人刑事訴訟跟蹤監督制度。四建立對被剝奪政治權利、管制、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簡稱為五種人)的監督管理制度。
上述制度的探索實施,一定程度上整合了監督力量,部分填補了監督的盲區,拓寬了監督工作的新思路,為進一步探索全面強化刑事訴訟監督的新途徑,奠定了思想認識基礎和司法實踐基礎。
在檢察機關各業務部門中,唯有監所檢察部門,能夠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所有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案情、入所、出所、提訊和會見等信息(據統計,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羈押強制措施的案件占全部刑事案件的90%以上),故在整個刑事訴訟監督活動中處于特殊地位。因此我們感到,通過強化駐所檢察監督工作,完全能夠在監所、偵監、公訴等業務部門之間搭建一個整合內部資源、實現監督信息共享的新平臺。去年10月,經向上級院領導匯報,得到肯定和認可后,在上級院主要領導的重視、支持下,在上級院信息中心的精心指導、幫助下,經反復分析、研究、論證,在較短的時間內聯合開發出“信息流轉系統”。該系統共包括監所、偵監、公訴、刑罰執行、查詢分析等五個信息模塊。
信息流轉系統軟件開發后,我們于2009年12月初,將該軟件首先在監所、偵監、公訴三個業務部門安裝試用。通過試運行,發現了該系統軟件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我們逐一進行修補、完善。
今年元月,信息流轉系統正式開始運行,我院偵監、公訴、監所等相關業務部門嚴格按操作規程規范使用,各自將本部門掌握的在押人員信息和案件處理情況按要求錄入信息流轉系統,又從該系統中便捷地獲取其他訴訟環節的有關信息,相互協調配合,初步形成了對刑事訴訟監督信息的互通共享、職能互補的工作新機制,有效克服了刑事訴訟監督的各自為戰和手工操作帶來的不足、不到位等弊端,初步彰顯了該系統的十大功能。
通過各部門錄入的信息,監所、偵監、公訴、業管等部門可從信息流轉系統中,便捷地查詢到在押人員的羈押期限或者辦案時間,從而判斷出是否存在超期羈押或者超時辦案(簡稱“雙超”)現象,及時發現“雙超”苗頭,并即時采取相應措施予以糾正。如李某盜竊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是在2009年12月3日被我院批捕的,但直到今年2月5日該案仍未移送審查起訴。通過查詢信息流轉系統,沒有發現有上級院批準延長羈押期限的信息記載,屬超期羈押,偵監部門隨即向縣公安局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偵查機關及時糾正,并在2月8日將該案移送我院審查起訴,從而防止了該案的長時間超期辦理。
通過對系統中所錄入的被刑事拘留、逮捕、移送審查起訴的人員信息的比對,監所、偵監等部門可便捷地發現那些刑拘后未提請批捕而直接變更為非羈押措施出所的犯罪嫌疑人信息和捕后變更強制措施出所的犯罪嫌疑人信息,及時查出哪些人員未被直訴,由偵監部門即時啟動監督程序,監督案件的進展和去向,最大限度防止案件的流失。比如時某故意傷害案中,犯罪嫌疑人時某因涉嫌故意傷害于2009年12月5日被刑事拘留送入社旗縣看守所,12月14日即被釋放出所,從信息流轉系統中記載的案情看,時某因瑣事將被害人打成輕傷,其行為已涉嫌故意傷害犯罪。我院偵監科工作人員通過信息流轉系統查詢,發現到今年4月初,提請審查批捕和移送審查起訴的人員中,均無時某的名字,該起案件有流失的可能,遂啟動監督程序,于4月9日向縣公安局詢問該案的進展情況,辦案單位稱因被害人的傷情經重新鑒定不構成輕傷,時某的行為不構成故意傷害罪。經進一步調查,查明時某的行為確實只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有關規定,只能以治安處罰結案,即督促公安機關及時撤銷刑事案件并完善相關手續,從而有效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根據系統中所錄入的刑拘、逮捕人員的數據信息,監所、偵監等部門可通過查詢,及時掌握公安機關采取刑拘而未提請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底數,偵監部門可對其適用刑拘措施的合法性、適當性予以審查,監所部門可要求公安機關就在押人員變更強制措施或者釋放出所向檢察機關說明理由,對適用刑拘不合法或者不當的或說理不充分的,監督其及時改正;并對存在的問題發出檢察建議,要求其依法辦案、公正執法,使公安機關采取或變更刑拘措施更加慎重、規范。2010年1月該系統運行以來,縣公安局今年第一季度刑拘的人數與上一季度相比下降了10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刑拘措施的濫用,節約了司法資源,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根據系統的要求,刑事訴訟各環節對在押人員的自首、立功等信息應及時、準確錄入,下一環節出現的自首、立功等情形,檢察干警可以通過對上環節自首、立功等信息的查詢、對比,來分析判斷其真偽。如果上環節沒有自首、立功等情形的記錄,則下環節出現的自首、立功等情況就有造假或者買功賣功的嫌疑。如我院辦理的張某盜竊案,在該案審查起訴時,張某提出自己有立功情節,但又說不清立的什么功、怎樣立的功,提供不出相應的證據或證據線索,后來其親屬向公訴部門送交幾份證明立功的材料。通過查詢信息流轉系統,發現其在偵查、批捕環節均無立功信息的記錄,且被告人在自首筆錄中也未提及過,我們認為立功材料有造假的嫌疑,于是我們經進一步調查核實“材料”上的所謂證人,他們均稱自己沒有寫過證言,也不知道張某是否有立功之事,從而最終證實了“立功材料”的虛假性,張某所謂的立功情節根本不存在,被告人親屬造假的企圖沒有得逞。
監所、偵監、公訴等部門在不同訴訟階段按要求將在押人員是否有翻供或串供的信息,及時錄入信息流轉系統。辦案人員發現在押人員在本環節翻供或者有串供的嫌疑,即可通過查詢系統內翻供、串供信息和提訊、會見等信息的記錄,便捷地查找出上環節是否存在著翻供、串供情形,準確界定出分析翻供、串供發生的環節、時段,并結合獨立監控系統的監控信息,及時找出翻供的原由和串供的途徑,并采取相應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應對,保證訴訟的順利進行。如我院辦理的李某受賄案,嫌疑人李某在歸案后,認罪態度一直較好、供述較為穩定,但在今年3月11日開庭時,卻突然翻供,其辯護人也出示了行賄人翻證的筆錄。公訴部門通過查詢信息流轉系統,發現其在庭審之前各環節均無翻供的信息記錄,又查詢了提訊和會見等信息,發現其辯護人在開庭前兩天會見了李某,可能有通過辯護人串供的嫌疑,隨即從獨立監控系統中調出當日辯護人會見李某的監控畫面,發現辯護人有誘導翻供的言行,經進一步調查,證實了辯護人在取證和會見時有誘導翻供、翻證的言行,從而打破了被告人的翻供企圖。
在押人員被宣判后,公訴部門應將判處的刑種、刑期和判決書的送達日期等信息及時錄入信息流轉系統,由監所部門逐日查詢、統計判決生效情況。在押人員的判決生效后,針對余刑在一年以上、未經批準、超出一個月仍未投送監獄的罪犯,認定為違法留所服刑,監所部門隨即向公安機關發出檢察建議或糾正違法通知書,及時糾正看守所的違法行為。如在押罪犯陶某,因犯強奸罪于2010年2月26日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在其判決生效后超過一個月,仍未被投送監獄,監所部門通過信息流轉系統查詢其入所和判決送達日期,比對后發現陶某的余刑還剩一年零五個月,不符合留所服刑的條件,隨即向縣看守所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看守所予以糾正,按程序于今年4月26日將該犯投送到監獄服刑。
監外執行罪犯的重新犯罪案件,依法應由監所檢察部門審查批捕、審查起訴。但在信息流轉系統開發應用之前,這類案件一般是偵監部門受理審查批捕或者公訴部門受理審查起訴后才發現,轉交監所檢察部門辦理的,耗時費力、效率低下。而在該軟件投入使用后,監所檢察部門在將新入所人員信息錄入信息流轉系統時,系統即時能把該人的身份證號與系統內的在押人員的身份證號碼進行匹配,發現身份證號碼與原在押人員相同的,彈出與之相同的人員信息,通過比較核實,及時發現“五種人”在監外執行期間重新犯罪的相關信息,為監所檢察部門發現五種人重新犯罪案件的信息提供了新渠道。
該系統的運行,進一步加強檢察業務部門之間的相互監督和制約,實現了對刑事案件的同步監督,各部門通過信息的共享和有關信息的核對,可及時發現翻供串供、假自首、假立功、買功賣功等背后的職務犯罪線索,開辟了職務犯罪案件線索發現的新途徑。
根據系統要求,在押人員入所時有無損傷、入所后有無疾病或入所后新增損傷、是否有刑訊逼供自述、批捕和審查起訴時有無刑訊逼供辯解等信息在刑事訴訟各環節應及時錄入,各部門能通過系統的記錄,及時發現刑訊逼供等違法行為并予以查處,以維護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
在押人員被宣判后,公訴部門應按信息流轉系統的要求,及時將本地法院判決情況包括被判處非監禁刑的罪犯信息錄入系統;監所部門將掌握的被異地法院裁判而在本轄區監外執行的罪犯信息,也及時跟進錄入系統。監所部門通過系統的信息查詢模塊,可及時獲取本轄區被管制、剝奪政治權利、緩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罪犯的數量及分布,掌握底數,便于進行定期回訪考察,有效避免對監外執行罪犯的脫管漏管。
*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4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