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鄢君
刑法中的 及其認定
文◎馬鄢君*
我國現行《刑法》第18條規定了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關于刑法中精神病的含義、刑法單獨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刑事責任的必要性,以及無刑事責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認定,都存在不同的認識和做法。這種現狀無疑直接影響了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的正確認定和處理,需要認真探討和研究。
在司法精神醫學中,精神障礙可以根據其輕重程度將其分為重性精神障礙和輕性精神障礙。一般認為,重性精神障礙包括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和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精神活性物質與其他物質所致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偏執性精神障礙、情感性精神障礙、心因性精神障礙以及精神發育遲滯。輕性精神障礙包括神經癥、人格障礙、性功能障礙、性變態。重性精神障礙又稱精神病性精神障礙,輕性精神障礙又稱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據此,精神病的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精神病是指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礙,狹義的精神病僅指重性精神障礙。那么,刑法中的精神病應當作如何理解呢?
由于1979年《刑法》第15條第1款僅規定了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有論者據此認為應在狹義說的意義上理解刑法中的精神病人的含義。詳言之,刑法中的精神病人是指精神活動異常達到一定程度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嚴重的智能障礙者和精神病等位狀態等嚴重的精神障礙者,不包括神經官能癥、輕度精神發育遲滯、變態人格及性心理障礙等輕度精神異常者。前種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功能障礙會導致其辨認或控制行為的能力完全喪失,而后種屬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者,一般都不會因精神障礙而喪失辨認或控制行為的能力。因此,只有前種精神病才可能成為《刑法》第15條規定的精神病人。而主張廣義說的論者認為,精神病人就是泛指以各種精神活動異常為表現特征的精神障礙者,不僅包括嚴重的精神障礙者,還包括輕度精神異常者。還有論者認為,對刑法中所稱的精神病應作廣義的理解,同時又要注意不能把法條中的精神病與精神障礙等同。不過,由于該論者認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一般都不會因精神障礙而喪失辨認和控制行為的能力,不屬于1979年《刑法》第15條所稱的精神病人,明確把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排除在精神病的范圍以外,故雖然該論者主張應對“精神病”作廣義的理解,但由于其所說“廣義的精神病”只包括“多種多樣的慢性和急性的嚴重精神障礙”,還強調不能把“精神病”與“精神障礙”等同,實際上是對1979年刑法中的“精神病”持狹義而非廣義的理解。
應當承認,除了完全喪失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外,在實踐中的確還存在一些雖未完全喪失刑事責任能力但由于患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疾病而導致刑事責任能力減弱的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根據刑事責任能力與刑事責任的關系,這些精神障礙人當然不應負擔完全的刑事責任,因此將精神病人作廣義的理解雖然具有實質的合理性,但就1979年刑法而言,并無明確的立法之根據。在司法實踐中,通常是對于構成犯罪的這種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酌情予以不同程度的從寬處罰。不過,從1979年刑法的立法原意上看,似乎也應對刑法中的“精神病”作廣義的理解。在1979年《刑法》第15條的起草過程中曾有過討論,主要問題是在“精神病人”后面是否還增加“或者有其他病態的人”。多數人認為,此條文中的“精神病人”可以作廣義的理解,不必再增加“其他病態”字樣。后來的立法采取多數人的意見。狹義說是以1979年《刑法》第15條之規定,將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排除在該條規定的“精神病”范圍之外,是依照嚴格的解釋得出的結論。
針對1979年刑法沒有規定限制(減輕)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條款,而我國司法精神病學和司法實踐都承認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之存在的現象,現行《刑法》第18條第1款除了對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予以保留完善之外,還在第3款增加了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規定,即“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是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這樣一來,根據現行刑法的有關規定,刑法中的精神病人應當作廣義的理解,既包括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也包括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問題是,現行《刑法》第18條第1款和第3款規定的精神病人能否作同樣的理解,其含義和范圍是否完全一致,理論上則存在不同的認識。有論者認為,第1款規定的精神病人是指嚴重的精神障礙人,不包括具有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人,而第3款規定的精神病人則包括精神病人和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即在狹義上理解第1款規定的精神病人,而在廣義上理解第3款規定的精神病人。但是,精神障礙的輕重具有相對性,并且指的是一般情況,而在事實上,嚴重時的輕性精神障礙可能要比不嚴重時的重性精神障礙會給疾患者帶來更為嚴重的影響。現代司法精神病的研究已經表明,非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礙人一般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或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即使嚴重的精神障礙人,如果是出于早期(發作前趨期)或部分緩解期的,其刑事責任能力并非完全喪失,而是仍然具有一定程度或限制的刑事責任能力。因此,現行《刑法》第18條第1款和第3款規定的精神病人都應作廣義上的理解,即不論是嚴重的精神障礙人還是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礙人都屬于這里規定的精神病人。將廣義說同時貫徹到現行《刑法》第1款和第3款所規定的精神病人,并不會存在把具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障礙人錯誤地當作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對待的問題。因為對精神病人含義和范圍的理解和認定僅僅是解決了確定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醫學標準問題,要認定其是否屬于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最終還要依據心理學或者法學標準來解決。由于對精神病含義與范圍的不同理解,產生了所謂的廣義說與狹義說之爭,并因此影響到對犯罪人刑事責任的追究。筆者認為,從立法完善的角度來看,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在立法中直接采用“精神障礙”的概念,以“精神障礙人”來取代“精神病人”。如此,不僅可以避免刑法理論上的誤解與歧義,還與精神病學或司法精神病學上的有關見解或理論相一致。
在刑法中明文規定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是當代各國的立法通例,但在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之外又單獨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卻僅見于我國刑法。現行刑法完全吸收了1979年刑法關于間歇性精神病人的規定,即“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然而,在臨床精神病學和司法精神病學對精神疾病的分類中,并沒有一種以“間歇性精神病”為名的疾病。“間歇性精神病”是刑事立法根據人民群眾的日常觀念,而在我國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現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個法律術語。但是,司法實踐中對被告人是否患有所謂的“間歇性精神病”,以及是否處于“精神正常”狀態,又要依靠司法精神病學鑒定,而刑事立法與司法精神病學的不一致,就給司法精神病學鑒定造成了困難,因而也難免影響到刑事司法工作的準確無誤。為保證立法的科學、嚴謹和便利司法實踐,有必要對此予以修改。至于如何修改,有論者從完善的角度,針對用語的不科學性,提出將“間歇性精神病”修改為“緩解期的精神病”、“精神正常的時候”修改為“無特征性癥狀”,從而條文應修改為“處于緩解期的精神病人在無特征性狀或者其精神病癥與危害行為無必然因果聯系時造成危害結果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從實際情況看,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的,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責任能力完全具備,不符合無責任能力和限制責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學(法學)標準,因而法律要求行為人對其危害行為依法負完全的刑事責任。需要討論的問題是,精神病人在發作之中的間歇期精神是否完全正常?
從精神病學的角度考察,包括間歇性精神病在內的精神病通常都可能存在不同的緩解期。其中精神癥狀完全消失、精神狀態正常者,屬于完全責任能力;雖然處于緩解期,但有殘留癥狀存在或者性格改變的,精神狀態不完全正常者,其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可能明顯減弱,應屬于限制責任能力。因此,不能認為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未發作時實施的任何犯罪都屬于在精神正常時的犯罪,從而使其都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事實上,某些間歇性精神病長期發作后,在間歇期仍可能存在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明顯減弱的情況,即在間歇期并非都屬于“精神正常”。問題的關鍵在于,刑法所關注的問題是行為人在實施危害行為時是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間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之認定也不例外。至于間歇期是否“精神正常”,只要與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無關,就不存在刑法問題。這樣,間歇性精神人的刑事責任完全可以適用現行 《刑法》第18條第1款和第3款的規定來解決,即依照第1款規定的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如果間歇性精神病人被鑒定為無刑事責任能力,就應依據第1款的規定,不能使其承擔刑事責任;被鑒定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就應依據第3款的規定,對其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被鑒定為具有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當然應負完全的刑事責任。因此,刑法中單獨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似有蛇足之嫌,建議修改時予以刪除。
針對該款進行完善的上述建議,筆者認為并不具有合理性。間歇性精神病通常是泛指那些存在間歇發作情況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郁癥、癔癥、癲癇等,而任何精神病都可能存在緩解期,故用緩解期的精神病替代間歇性精神病在表述上的確具會有周延性。但如前所述,處于緩解期的精神病人仍可能有殘留癥狀存在或者性格的改變,而并非都屬于 “無特征性狀”;而且處于緩解期的精神病人可能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也可能具有部分刑事責任能力,籠統認為“應當負刑事責任”將會重現現行立法之弊端。
根據刑法理論的通說,刑法中的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具體狀況應同時結合醫學標準和法學標準來認定。因為只有司法人員才能代表國家行使司法權,故也只有司法人員才有權決定是否追究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或者何種程度的刑事責任。從法律上說,行為人是否屬于現行《刑法》第18條規定的無刑事責任責任能力或者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最終決定權在于司法人員,即由司法人員同時結合醫學標準和法學標準進行判斷。但是,由于司法人員往往不具有精神醫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判斷行為人是否屬于精神病人顯然不可能,因此客觀上就必須把這一工作交由司法精神病學專家來完成。在刑法理論及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爭議的問題是,司法精神病學專家在對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進行鑒定的同時應否評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肯定說認為,如果把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只當成醫學鑒定,而把有關法律的部分留給司法人員,那么這種鑒定與臨床醫學中醫生診斷精神病人無任何實質性的區別。這樣不僅司法精神病學不僅不可能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存在,而且單純的醫學推理也不能夠為司法人員依照法定的醫學與法學相結合的標準認定刑事責任能力提供有足夠證明力的科學證據。否定說認為,司法精神病學鑒定屬于醫學鑒定而非法學鑒定,法學鑒定應由法庭進行。司法精神病學鑒定人的工作只是說明行為人是否是精神病人,是否是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至于認定行為人有無刑事責任能力則是法官的事情。
筆者認為,從證據的作用看,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作為一種證據,只能證明存在的事實,如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以及行為時是否處于精神障礙狀態,而不能包括刑事責任能力的內容,否則就顯然超出了證明事實的范圍。易言之,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應當是認定刑事責任能力的證據,而不能是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直接認定。而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0條在規定鑒定程序時,具體到司法精神病鑒定時,使用了“精神病的醫學鑒定”的稱謂,即明確將鑒定的范圍限定于“精神病”本身。如此,司法人員應在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的基礎上,對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責任能力的具體狀況進行認定,故筆者原則同意否定說的主張。但是,囿于對司法精神病學知識欠缺的現狀,司法人員僅僅根據是否患有精神病的鑒定結論尚無法正確判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有鑒于此,司法人員可以要求司法精神病學鑒定人在對被鑒定人行為時的精神狀態進行鑒定之外,評定被鑒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不過,這種對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意見本身并不是鑒定結論的組成部分,僅供司法人員在認定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時參考,不能作為證據直接使用。
綜上,針對司法精神病學專家關于行為人是否患有精神病的鑒定結論,司法人員應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認真的審查判斷,以確保其真實性和正確性,并在司法精神病鑒定結論的基礎上,參考司法精神病學專家關于行為人刑事責任能力的評定意見,決定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能力。
*鄭州大學法學院[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