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巫若枝
30年來我國家事糾紛解決機制的變遷及其啟示
——基于廣東省某縣與福建省廈門市五顯鎮(zhèn)實踐的分析
文◎巫若枝
所謂家事糾紛,是指在夫妻、親子、其他家庭成員及近親屬之間發(fā)生的人身和財產關系的糾紛。所謂糾紛解決機制包括訴訟機制與非訴機制,后者又包括了行政性調解、人民調解、民間調解(包括親屬調解)等。30年來我國家事糾紛解決機制經歷了從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著重調解”的以司法為最終裁決的、“齊抓共管”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協(xié)作的模式,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民事司法改革、弱化法庭調解以及行政調處和民間調解等非訴糾紛解決方式、糾紛解決司法一元化及正規(guī)化的模式,再到近期銜接訴與非訴解決方式、重建多元化家事糾紛解決模式的兩次變革。在這兩次變革中,前者表現為對“中國”與“家事”因素的背離;后者有創(chuàng)新成分,但更大程度上是對傳統(tǒng)資源的利用與恢復,是對“中國”與“家事”因素的回歸。所謂“家事”因素,乃基于家庭關系相異于一般民事關系的情感性、公益性特點,相應產生的對家事糾紛解決機制的特殊要求。究其根源,前者很大程度上源于形式主義的法律理論,其在實踐中的碰壁,促使人們再次重視基于中國本土經驗的實踐理性。這一教訓和經驗,不僅給全國范圍內家事糾紛解決機制乃至其他類型糾紛解決機制的重建帶來了有益的啟示,同時也為糾正當前中國家事實體法片面“回歸民法”、脫離實際的形式主義思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摘自《法商研究》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