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宏光
中國經濟體制轉型與《商標法》第三次修改
文◎鄧宏光
目前,商標法第三次修改與1993年和2001年不同,不是被動的法律移植,也不是外力強加的結果,而是主動性的安排,是貫徹落實《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具體行動。商標法第三次修改的歷史定位,決定了我們應當站在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商標法的修改與完善。第一,從商標法立法宗旨的完善來看,應當刪除商標法中“加強商標管理”之條款。與此相對應,應刪除商標法5個質量保證條款,修改該法第44條的規定,從而為修改商標侵權標準掃清最后的障礙。第二,將調整對象從“注冊商標法律關系”修改為“商標法律關系”,將保護范圍由“商標專用權”修改為“商標權”,以符合我國商標法對未注冊商標給予適當保護的現實,以符合商標權權利的性質,彰顯立法的嚴肅與嚴謹。第三,重新校正和完善其利益平衡機制。這包括:吸收注冊取得和使用取得模式的精髓,并避免這兩種模式的缺陷,采取“使用+注冊”的商標權取得模式;合理界定商標權的權利范圍,明確規定“不視為侵權”的例外情形。因此,簡化審查程序,借鑒歐盟只審查駁回商標注冊絕對理由,不審查相對理由的確權模式,簡化確權程序,完善商標異議的條件等在內的各項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對策。
(摘自《現代法學》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