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健
執法公正是群眾最大的司法需求
文◎郭 健*
滿足群眾司法需求,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是司法機關“執法為民”的目標之一,更是社會主義法的本質體現。然而,過分強調或誤解滿足“群眾司法需求”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司法公正的實現,如:一個游手好閑,經常向父母伸手索要錢財的浪蕩子,因為農忙時被父親要求幫忙干農活引起了和父親的爭執惹惱了父親,在父親拿起鋤頭把欲教訓他時,他本能的握起了拳頭,父親眼見他敢反抗,索性拿起鋤頭朝兒子頭部擊打數下,致其當場死亡,該案在訴訟中,當地數百群眾聯名上書,要求司法機關從輕處理甚至不予處理,當地法院最終以滿足群眾司法需求為由以故意傷害罪判處六年有期徒刑。該案判決明顯定性不準,硬生生將故意殺人改成了故意傷害罪,量刑也降了下來。判決后,檢察機關走訪了當地群眾,很多群眾仍認為法院判的太重,應該判決免予處罰,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如何正確處理這一矛盾,才不至于陷入執法困惑呢?本人認為要解決矛盾必須厘清“群眾司法需求”與法律的關系問題,在法律允許的幅度以內去滿足群眾司法需求。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主人的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法治的創造者和建設者,從法律的階級性分析,我國的法律代表著群眾的利益,成為人民群眾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基本保障。然而,立法和執法畢竟有著一定的距離,立法往往有一定的超前性,執法卻往往受到種種制約,無法完全和立法保持一致;立法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無法對所有情況都做出對應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尊重立法本意,從司法體制、工作機制、具體處理案件等各個方面給群眾提供便利,在本職崗位上踐行三個代表,維護公平正義,同時注重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及政治效果的統一就成為我們立足工作實際滿足群眾司法需求的主要途徑。
在執法中,當事人或當事人的近親屬等與當事人關系親近的人,出于種種目的往往會給執法者提出有利于當事人的種種要求,而且,還有可能利用聯合簽名的方式為當事人求情,向執法者表明群眾的“司法需求”,這種需求可能包括請求無原則的減輕處罰、不予刑事處理、從重處罰、償命等等。仔細分析其行為,不難發現:一些群眾提出的司法需求,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甚至可能受其他社會不良風氣、現象影響,加之出于對個別司法腐敗現象的義憤,其觀點往往是非常情緒化的,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司法的需求可能在法律框架之內、也有可能與法律規定沖突,這種情況下,不滿足其“需求”有可能造成涉檢涉法上訪,嚴重者有可能導致當地局部環境內的矛盾激化,影響社會效果;滿足其不合理需求又有可能違法辦案,導致司法不公,違背司法人員天職,如何對待群眾需求,往往會給執法者帶來困惑。根據上面的分析,滿足群眾司法需求必須嚴格依法辦案,這種聯合簽名請命的方式僅僅是個別或部分群眾的單方甚至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做法,并不能等同于所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目前,我國雖然采取多種方式加大了法制宣傳的力度,然而,群眾接受系統法律教育的比例仍然很低,作為執法者,必須理性對待和處理其所謂的需求和單純為自身利益考慮的所謂“民意”,不能一味迎合他們的“需求”,背離法律的主旨。
在嚴格執法的同時,必須做好法制宣傳工作,一方面,使群眾更加明白法律規定,使執法過程透明化,另一方面,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聽取群眾心聲,使執法過程更加滿足群眾的司法需求。就目前我國實際而言,滿足群眾司法需求與群眾合理合法的需求之間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不斷加大法制宣傳,同時有針對性的做好當事人的思想工作,力爭息訟止爭,通過我們嚴格執法及強有力的宣傳,使群眾加強對法律的理解和司法工作的理解,以期提高群眾的法制意識和法律水平,促使群眾樹立正確需求觀,使群眾的司法需求與司法體制及法律的規定達到一致。
綜上,滿足群眾司法需求是一個需要經過社會各界長期努力的目標,司法工作者要正確對待這個矛盾,在日常工作中首先要保證法律的公平公正,同時正確吸納群眾的合理要求,做到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政治效果兼顧,而不能因懼怕群眾不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而屈從,背離司法工作者的天職,更使法律遭受踐踏。
*陜西省漢中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