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國,王 艷,劉新榮
(山東省威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威海 264200)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實驗室的發展建設和管理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占有重要席位,其作用日漸顯露。特別是“非典”以來,各級政府對疾控機構實驗室的投人正在不斷加大,初步建立起對常見傳染病的預防控制能力和檢測檢驗手段。但是,針對輸入性新型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和包括恐怖活動在內的大規模生物、化學突發事件、醫療技術與健康相關產品的鑒定處理技術、儀器設備、快速檢測等亟待發展和提高。因此,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和科學管理,完善必需的設施設備,充分利用實驗室開展科研工作,提高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中毒事故、生物化學恐怖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快速檢測檢驗能力和識別、鑒定能力,為社會提供準確、結果公正、科學有效的檢測數據至關重要。本文結合工作實際,針對實驗室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實驗室建設的對策。
1.1.1 建設規模達不到要求 目前,我市疾病控制機構建筑規模普遍過?。菏屑墳?600 m2(標準規定300萬人口以下為4700~5800 m2);縣級平均為 2960 m2(標準規定 80 萬人口以下為4100~6150 m2),均達不到國家疾病控制機構建設指導意見規定的標準,直接影響了相應功能實驗室的配套設置。
1.1.2 檢測功能達不到要求 一是儀器設備添置滯后,設備配置均達不到國家疾病控制機構建設實驗室主要儀器裝備標準。二是檢驗能力低,達不到規定開展的檢驗能力標準,特別是基層疾控機構缺乏有效的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現場病原學與病因學快速診斷、判斷、評價和處置的關鍵技術,導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不能有效開展。
一是由于編制、經費等原因,檢驗人員比例偏低,難以引進高素質的人才,全市四處疾控機構現有專職檢驗人員50人,其中,市級11人,難以應對各種檢驗項目。二是檢驗人員整體素質偏低。主要是由于疾病譜、毒物品種不斷變化,檢驗人員專業面相對狹窄,對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檢驗知識儲備不足,加之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工作態度、技術水平,掌握試驗方法的熟練程度等直接影響檢測數據的質量。
一是質量保證體系不夠完善,特別是基層疾控機構缺乏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等規范性文件,多數實驗室沒有通過國家實驗室資質認可。二是執行標準、操作規程不夠規范,影響了檢驗工作質量和工作能力。三是缺乏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管理運行機制,規章制度亟待完善。四是儀器設備的維護存在管理上的盲點,缺乏有效監管,完全依靠實驗室人員的自覺性。
目前新技術、新理念、新思維已被廣泛引入疾病檢測檢驗領域,使疾病檢驗技術呈現出大的發展趨勢,如疾病的快速診斷、疾病的預防措施等,越來越多地被普及和應用,推動著實驗室檢測檢驗向分析高速度、高自動化、高智能化,高信息傳遞速度、高精度分析結果、高標準檢驗質量保障方向發展。因此,進一步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建設是提高公共衛生體系應急能力的重點。
2.1.1 加大投入,更新、改造、購置儀器設備 儀器設備屬于實驗室的硬件,是實驗室能力和水平的體現,為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供先進配套的儀器設備,是衛生防疫事業有序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標志[1]。各級疾控機構應抓住政府重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地方財力支持,加大對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合理調整增加實驗室用房,有計劃、有目標、分階段購置必備的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以滿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的需要。
2.1.2 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 實驗室是疾控機構開展疾病監測、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服務提供活動的必備場所。各級疾控機構應根據國家標準的要求,盡快健全完善環境設施,配套相關技術,積極引進新方法,擴大、拓寬技術資料的搜集和檢測試劑的采購渠道,建立計算機數據查詢網絡系統,全面提升處理重大疫情、化學污染事件以及恐怖事件的技術處理能力。
2.2.1 加強人才培養機制,提高技術素質 加快專業人才培養,造就一支業務水準高、奉獻意識強、富有團結協作精神的實驗室技術人員隊伍,是做好實驗室管理工作的關鍵。實驗室人員是實驗室的核心[2]。一是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為賢是舉的良好氛圍,充分認識專業人才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切實把專業人才作為疾控機構中心工作來管理,自始至終強化人才的管理意識,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開發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工作上,不斷挖掘人的潛能,使人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大的效益。二是實行長期與短期相結合,定期培訓與繼續教育同步,在崗與脫產并舉的方法,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講、自行培訓等形式,組織人員參加有關部門業務技術培訓,全面提高專業人員為疾病控制、科研、社會服務的技術水平。
2.2.2 依靠科技進步,培養創新人才 積極引進高層次人員來實驗室工作,為疾病控制事業長足發展奠定技術基礎。鑒于當前大多數實驗室工作人員學歷、水平、能力偏低這一狀況,應采取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相結合的辦法,協調編委和衛生主管部門調整解決編制問題,引進高層次檢驗人員來實驗室工作,帶動培養一支好的實驗室工作人員隊伍。
2.2.3 加強技術素質訓練 定期對檢驗人員的熟練度進行監督和定期技術考核,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對不適合在實驗技術崗位上工作的予以調整,對學歷層次達不到要求者限期達到標準,力求實驗室人員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不斷學習新知識,熟練掌握新新技術、新方法和操作技能,減少偶然誤差和系統誤差。
實驗室是衛生防病工作的基礎,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快速查明原因、積極有效處置的重要保證。因此,重視和加強實驗室內涵建設,已成為各級疾控機構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環節。
2.3.1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 ISO/IEC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國際標準和相關法律法規,是實驗室從事檢測和管理活動的重要依據。應按照該標準建立適應自身實驗室發展的質量管理體系,制定、完善實驗室程序文件、質量管理手冊和科學適用的質量方針和目標,認真落實規范化的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國家檢驗監測技術規范。依據國家標準中24個要素對實驗室進行全過程管理,定期分析解決實驗室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國家認可步伐,以實現檢測結果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及時性,達到檢測結果國際通行的目的。
2.3.2 加強科學管理,嚴格質量控制 一是完善組織結構,建立質量管理辦公室,選拔責任心強的技術骨干擔任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各項工作,以保證實驗室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二是采取跟蹤監控、監督評審等措施,定期開展實驗室比對、室間質量評價和室內質量控制,加強儀器、試劑的管理、校準、標準物質期間核查和檢測結果的審核等。三是積極參加各級主管部門實驗室能力驗證,提高檢驗人員技術水準和檢測準確度。四是定期開展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是對實驗室活動和過程進行全面檢查的有效管理途徑,內部審核的結果可為管理者采取措施提供信息[3]。各級疾控機構每年應對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進行自我評價,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糾正、預防措施,對不符合項及時進行整改,保證體系有效運行和實施,提高實驗室滿足要求的能力,增強社會滿意度。
實驗儀器的管理與維護是實驗室的基礎,關系到檢驗檢測的質量。首先是建立完善儀器設備管理程序。建立儀器設備管理程序就是要對儀器設備進行全面、規范的管理控制,提高儀器設備的使用壽命和利用率,充分發揮儀器設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以確保各項設備功能的完備與完好。再是明確部門職能、人員職責范圍,建立科主任負責制,實行設備授權、崗位管理,選派專人具體負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和設備的維護,對儀器設備進行周期性檢定,對標準物質和重要儀器設備要定期進行期間核查。其次是建立儀器使用登記表,定期檢查各實驗室內儀器使用情況,包括儀器的使用時間、使用人和使用狀態,通過檢查保證儀器的安全管理。最后是建立健全設備檔案,萬元以上的設備應有獨立的設備檔案,記錄設備的狀態、實驗室條件等情況,以保證儀器的正常使用。
綜上所述,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及實驗室技術隊伍的建設,并健全運行機制,才能真正把實驗室建設成為疾病預防控制、科研和為社會提供服務相結合的多功能的創新實驗基地。
[1]王隴德,齊小秋,祁國明,等.實驗室建設與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9.
[2]馬桂銘.化驗室組織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6.
[3]徐辛.淺談實驗室如何開展內部審核[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0,18(2):46.
[4]蔡彩仁.關于檢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規范管理[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08,16(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