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學生在小組內合作探究而生成的認識有粗淺的、正確的、創意的,但也有錯誤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錯誤是必然現象,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只會使學生怕字當頭,逃避現實,不敢去思考和發問,進而扼殺他們的探究、創新精神。錯誤是正常的,同時,錯誤也是通向正確的重要的途徑,因此,學生的錯誤也是教學中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應當學會正確對待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有效利用學生學習中的錯誤,更充分地營造數學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小學生在理解概念、進行計算時產生的錯誤常常是有規律的。教學活動前教師應有充分認識,并在教學過程中使其暴露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內心的認知沖突,提高其思維積極性,有效突破教學難點。作為教師,必須從學生錯誤的暴露和呈現開始,把它作為教學的真正起點,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學生的錯誤觀點、錯誤認識,而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去“順應”他們的認識,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如在教學《倍數關系三類應用題》時,學生時常把求倍數與求幾倍數相混淆。如例題“學校有籃球48個,是足球的2倍,足球有多少個?”這是一個求倍數的一步計算應用題,有學生列48×2=96(個),也有學生列成48÷2=24(個),出現了兩個不同的算式,我并沒有及時肯定哪個對,哪個錯,而是讓學生自己再去讀一讀題,想想籃球、足球到底是誰多?再畫畫圖,通過畫圖,學生一看就明白籃球的個數多,那為什么還有學生會錯呢?原因出在哪兒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關鍵是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誰是倍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標準量,問題找到了,錯誤率自然就降低了。從這個教學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挖掘學生的錯誤資源,是調整教學起點的前提。
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要擺正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善于控制教學進程,促進課堂生成。例如,工程問題“一項工作,甲單獨做12小時完成,乙單獨做13小時完成。如果甲乙二人合作,幾小時可以完成?” 學生解題時列出兩種算式:
(1)1÷(1÷2+1÷3)=115(小時)
(2)1÷(1÷12+1÷13)= 15(小時)
這時我并沒有急于表態,而是讓學生自己分辨對錯。
生1:第一個算式是錯誤的,因為一個人獨做只要13小時或12小時,而兩人合作時間反而比一個做的時間還多,肯定不對。
生2:因為1÷2、1÷3不是甲、乙的工作效率。
師:說的好!工作量÷工作時間,才是單位時間的工作效率。也是1÷12或1÷13才是正確的。若要使算式1÷(1÷2+1÷3)成立,題目要怎樣改?
生:因為甲、乙的工作效率分別是12、13 ,所以甲、乙單獨完成工作的時間分別是2小時、3小時。
生:要求合作完成的時間,必須先求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要求出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必須知道各自的工作效率。而要求各自的工作效率必須知道各自獨做完成的時間。從算式中1÷(1÷2+1÷3)中可看出是兩人合作,且每人獨做的時間分別是2小時和3小時。
師:大家認為他們兩人說得對嗎?
生(幾乎是齊答):對!
這時,我感到欣慰,同時也意識到有部分學生對“工作效率” 缺乏正確理解。于是,我立即調整教學安排,讓學生集中精力討論“如何求工作效率”,以到達深化認識。因此我要求學生練習如下幾道題:①李師傅加工一批零件2小時完成,每小時完成這批零件的幾分之幾?②王徒弟畫一把花傘要0.5小時,每小時可畫把花傘? ③李老師寫一份招生通告要14小時,每小時可寫幾份招生通告?④修路隊員30分鐘修了一段路的14,修路隊花2小時可以完成任務嗎?
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錯誤的性質,作出適當的指導。對于因為表述不清、粗枝大葉導致的過失性錯誤,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重新思考。對于概念不清和思維方法錯誤導致的理解性錯誤(或稱思維錯誤),教師則應當通過補充解釋、討論質疑等方法幫助學生在辨難糾錯中發展思維能力。
例如判斷“假分數的倒數都小于1”時,有的學生丟開了假分數概念的另一部分“或等于”而誤判為對;再如判斷“鈍角都大于90°”時,受概念“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鈍角”中“小于180°”的影響,認為題中少“小于180°”而誤判為錯。這些錯誤,都是因為學生對概念掌握得不夠完整而引起的。要減少這些錯誤,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解決: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外延以及與相近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減少這些錯誤;學生要及時理清自己在概念、規律理解有疑問或覺得有矛盾的地方;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地整理、積累在練習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對概念、規律理解的誤區。
在四則混合運算中,常有學生產生如下錯誤:3×7÷3×7= 21÷21= 1,(52- 9×4)÷4×25=16÷100 = 0.16。
我沒有立即作出判斷,而是讓全班學生一同來討論。一段時間后,學生的意見終趨統一。這時,我又變換角度問學生:“如果要1和0.16分別是上述兩道題的正確答案,那么我們該如何修改條件?”這樣,就把發生在個別學生身上的錯誤,巧妙地轉化為針對大家的問題,推給全班同學去思考,給學生的思維開啟一片嶄新的天地。大家展開熱烈討論,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
對待學生的錯誤,教師不應當僅僅是否定和告訴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教師應當通過合適的方式認識學生出錯的原因,引導學生一同質疑辨難、討論分析,使糾錯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思考的過程,讓學生在錯誤中增長智慧,發展能力。
學生學習上的錯誤,不但是教師教學的立足點,也是學生探索未知世界,嘗試發現、創新的寶貴資源。錯誤往往成為學生自主學習、創生知識的生長點。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出錯時,教師可以不直接指導學生糾錯,而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聯系生活實際,在操作、運算、實驗、比較中自得、自悟。利用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錯誤,給學生創設一個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
比如:在“時、分的認識”一節課中,難點之一在于讓學生正確讀出接近整時的時刻,如:11:55,學生往往會將它看成12:55。于是在課上我就出示了這樣一個時刻,讓學生們來說一說現在是幾時幾分。果不出我所料,有的同學說是11:55,有的說是12:55,并且兩種答案的人數勢均力敵。這時,我并不急于給出答案,而是問他們:“你們誰能證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呢?”生1說:“我認為是12:55,因為時針指著12,分針指著11,所以就是12:55。”生2馬上站起來:“我反對。如果是12:55,那么就接近1時了,時針應該靠近1才對,而現在時間是在12那邊,說明這個時刻應該是接近12時,當然應該是11:55。”這時多數同學都表示了贊同,我也準備表揚生2并進行小結了,但這時無意中掃過生1,發現他仍然是一副不服氣的表情。于是我就停下來,說:“到底誰的答案正確呢?這樣吧,誰還能用我們的鐘點朋友來證明呢?”課堂上靜了下來,一會兒,有同學開始舉手了:“我是這樣證明的”,他一邊撥鐘一邊說“我們把自己的鐘撥到11:30,好,現在慢慢往前撥,讓它的分針停在數字11上。這時候應該是11:55,我們繼續往前撥,現在分針指著12,才是12時。”下面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我還有不同的方法。”另一個孩子迫不及待地說:“我們可以先把時間撥到12時,現在慢慢往后倒退,現在是11:55。”我悄悄地觀察,那個孩子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理解的表情。這時我追問:“那么,我們剛才為什么會將11:55與12:55混淆呢?”學生們開始了進一步的思考……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從學生的錯誤入手,引導學生將錯誤答案與正確答案進行對比,讓學生自己去剖析自己的錯誤,并通過動手實踐證明自己的觀點,進而思考自己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讓學生在這一系列思維的交鋒、碰撞中獲得真知,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之,錯誤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是正確的先導,是思維火花的閃現。真正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就要有效利用錯誤這一資源,在教學中要善于把握機會,正確創造性地對待學生的錯誤資源,適機誘導,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思想和方法,從錯誤中獲得更多更完美的知識。最終,讓錯誤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生成的有效資源,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
[1]教育部.《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斯苗兒.《小學數學典型課例評介》.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3]鐘啟泉.《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4]顧泠沅等.《面向21世紀數學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小學數學新課程案例與評析》.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孫曉天.《新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