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橋,楊立明,羅 唯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凝煉人文內涵 注重細節謀劃 加強過程管理
——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探索
吳建橋,楊立明,羅 唯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高職高專;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
2009年4月6日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根據新醫改方案,大力加強醫藥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加強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培訓,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制度,促進鄉村醫生執業規范化是醫改的重要目標。這項政策給高等醫藥院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醫藥學校發展、醫學生就業帶來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德醫雙馨的醫學生成為高職醫藥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筆者結合我院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的途徑進行論述。
1998年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成立,在原來孝感衛校的基礎上成立的醫學院開始招收專科生,設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技術、藥學、助產等專業,醫學院始終把良好醫德養成教育貫穿整個醫學生培養過程中,通過多個層面、多種方法和途徑,分階段、有計劃、有目的、循序漸進地進行醫德養成教育,使醫學生在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職業道德的養成,成為精于專業、誠于品德,名副其實的德醫雙馨的醫學生[1,2]。
孝感是孝文化發源地,“侍親睦鄰、扶危濟困、孝感天地”的孝道精神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和樸素的唯物辯證思想,在培養基本道德素質、規范思想行為方面,發揮著極大的教化作用。醫學院通過組織醫學生參觀孝子祠讓其理解“小愛于家、大愛于天下”的真諦,通過孝文化櫥窗展覽、圖片向學生展示“小愛于家、大愛于天下”的古今涵義。榜樣的力量是無限的:譚之平是我院2007級學生,榮獲2009年全國道德模范殊榮,她的人生經歷對其身邊的醫學生來說是一種震撼,對于不少家境優裕的“90后”醫學生而言,她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活教材。她自強不息的精神給人以力量,她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感恩心態、堅強品質、求索及奉獻精神,都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譚之平先進事跡報告會、主題班會、辯論會使醫學生理解“小愛于家、大愛于天下”的現實意義,讓醫學生在悠久的文化氛圍和鮮活的榜樣中受到“感恩社會、知恩圖報、服務人民、大愛無痕”的教育、熏陶和感染,進而凈化醫學生心靈,使其在潛移默化中自覺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
醫學院結合高職醫學生特點和培養目標歸納出“愛心、正直、敬業、合作”職業素質要求,提煉出“仁心仁術、樂學樂業”的院訓并懸掛于醫學院教學樓前,讓醫學生一踏入教學樓就有一種從醫的神圣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把醫德教育貫穿于醫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
在每年新生開學典禮時進行莊嚴的醫學生宣誓儀式,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志愿獻身醫學,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恪守醫德……”誓言響起,使剛剛邁進醫學殿堂的醫學生懂得,作為一名合格的醫務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醫術,更要有良好的醫德;利用《醫學生》報宣傳醫學的精髓:“不為良相,必為良醫”“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懸壺濟世和治國安邦同等重要。利用主題班會、辯論會,讓醫乃仁術、大醫精誠、以德為本、以仁愛之心治病救人的觀念深入每一個醫學生的心田。
除開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外,把醫學倫理學教學作為培養醫學生整體醫德素質的主要活動,通過課堂講授、觀看錄像、案例討論、臨床醫生現身說法、參觀醫務人員工作等形式,營造醫學生主動參與、師生雙向良性互動、共同受益的氛圍,緊密聯系醫學生的思想實際和道德品質,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鼓勵醫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使其認識到“欲為良醫,先為好人”的道理,讓醫學生掌握身體力行、內省慎獨、持之以恒等道德修養方法。每年擬定寒暑假調查提綱,要求醫學生對鄉鎮衛生院進行考察并見習,了解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狀況,書寫調查報告,返校后采用座談會、分組討論等形式講述基層醫院所見所聞,對優秀調查報告和先進個人予以表彰,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醫學生學習和生活區主要位于東校區,該片區域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主教學區懸掛著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李時珍的畫像;邁入實驗室大廳,“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雕刻字營造出濃濃的醫學人文氛圍;打開醫學院網頁蛇頭拐杖的醫學標志使人頓感醫學莊嚴的內涵,翻開《醫學生》報名醫名家、醫學科普、大醫精誠、芳草苑內容豐富多彩,從《聆聽心聲》特有的刊徽中領略到其在排解醫學生心理問題中的作用;邀請孝感市中心醫院和同濟、協和醫院的教授來我校講學;舉行“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系列主題演講活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感染醫學生,提升醫學生文化品味,并在構建醫學生健全人格與道德品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
由學生自己創辦了全院醫學生參與的醫學愛好者協會,醫學院派專人負責指導協會開展工作,協會與福利院、殘疾人聯合會、孝感市特殊教育學校等部門保持聯系,組織獻血,向孤寡老人送溫暖,慰問殘疾兒童,為敬老院老人體檢,在校園及社區義務開展艾滋病、手足口病預防和口腔保健咨詢等青年志愿者活動。口腔專業學生每年對孝感市玉泉小學、孝南區實驗小學學生進行齲齒免費普查,并撰寫成報告反饋給學校和孝感市疾控中心。通過這些活動使醫學生走出教室,用所學的醫學知識服務于人民,使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實踐中;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接觸社會、接觸基層,感受作為醫學生的神圣使命,對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為人民服務思想大有益處;同時也使醫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自己現有的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挑戰,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醫學院教師不僅要教學經驗豐富,而且要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醫學生,所以教學時應對醫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醫德養成教育。如上課期間教師不遲到、不早退、不接打電話,實驗課做實驗時對動物做到輕拿、輕放,解剖課中對尸體的珍重,生化檢查實驗中從容取拿血、尿、糞等標本,這些細微之處會使醫學生得到職業道德教育。臨床教學和見習、實習中,醫學生能更多地、更直接地與病人接觸,更真切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不失時機地對醫學生進行人文關懷教育,開展專題講座、病例討論、專題討論等活動,使醫學生在實習中既能學到專業知識和技術,又能得到良好的醫德養成教育,學會怎樣做一名合格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學活動中職業道德教育的滲透,具有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特點,更易于醫學生接受,更能影響醫學生一生[3]。
在學生管理中做到人性化管理,充分考慮到醫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要求,通過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促進個性發展的管理方法,為醫學生的成長、成才與全面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工作中做到尊重醫學生、欣賞醫學生,如將醫學生在校的各種獎勵及時錄入學生操行數據庫;醫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取得成績時拍照留念,并及時上傳到醫學院網站;班級之間進行聯誼晚會;定期召開學習委員會議,及時處理醫學生反映的問題;根據天氣變化調整供水、供電時間和次數;春節期間為經濟困難的醫學生捐助車費,統一安排留校過節醫學生的住宿和伙食,并安排領導和教師與他們共度除夕夜;2009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統一組織四川籍醫學生開座談會,聽取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多次給予其經濟幫助;為家庭經濟困難的醫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既解決貧困醫學生經濟困難問題,又增強其意志與獨立生活能力;健全學校、班級、寢室三位一體的心理預防干預機制;獎學金、助學金評定做到有理有據,并設立公示、舉報制度。
(1)目前在校醫學生多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大多擁有優裕的生活和良好的學習條件,部分醫學生暴露出自私、自卑、沖動、怯懦、淡漠、暴躁和自制力差、情緒不易控制、時而忘乎所以、時而悲觀失望等個性缺陷,經受不住挫折和打擊,環境適應能力差,金錢萬能、利己主義等思想在部分醫學生頭腦中根深蒂固,有的學生甚至將收入的高低作為選擇專業的唯一標準,讓醫學生引以為豪的不再是學習成績和所掌握的技能,而是從中得到的利益和好處,不重視工作細節,不接受上級醫生的意見,不愿意與他人合作[4]。
(2)受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及教育分流、分層和學校擴招的影響,使地方醫學院校生源質量有所下降。由于醫學生大多來自貧困農村地區,不僅經濟上相對貧困,而且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心理素質方面也不甚優良。一方面地方院校的醫學生在社會尋求就業崗位時,要與重點院校醫學生一樣參與市場競爭,使得地方院校醫學生處于明顯的劣勢;另一方面,來自農村的醫學生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相對較少,信息資源缺乏,導致醫學生就業困難。
(3)高校擴招使得醫學生數量劇增,臨床教師帶教任務日益繁重,導致醫學生臨床實習質量下降。有的臨床教師認為自己的責任在于帶教業務,醫學生也認為實習的首要任務是學習醫療技術,因而忽視了對實習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情懷培養。
(4)社會對學歷、學位的重視,導致專升本、考研升溫,當今各醫療衛生部門在錄用人員時,先考慮具有本科以上高學歷、高學位的人員,在生活待遇、職稱評定、科研條件、出國提干等方面都給予傾斜,這些吸引人才的措施令就讀于高職高專的醫學生不安心、不甘心。
(5)畢業生不能適時改變就業觀念,他們認為上了大學就跳出了“農門”,大醫院由于文憑有限進不了,鄉鎮小醫院又不愿意去。
(1)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好高騖遠的實際,學院應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業咨詢指導中心,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咨詢、指導教師,解決醫學生學習、生活、擇業中遇到的問題,把教書和育人統一于教學活動中,激發醫學生為醫學獻身的熱情,使其樹立扎根基層、服務民眾,改變基層醫療衛生現狀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決心[5]。
(2)開設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和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人際溝通、職業禮儀、美術鑒賞、音樂鑒賞、藝術欣賞、人文修養等),作為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部分,拓展醫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
(3)通過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科學發展觀教育、感恩教育系列活動,增強醫學生服務基層的責任感,促使其形成仁愛、誠信、正直的思想品質;通過醫患糾紛案例講座、法律知識競賽、辯論賽等,培養醫學生抗挫折、戰困難、敢創造的意志品質,樹立積極向上、勇攀高峰的志向;動員醫學生寒暑假到基層慰問走訪,進行社會調查、健康咨詢、義務診治、衛生宣傳等活動,使學生了解基層、體驗基層生活,樹立服務基層的志向。
(4)加強畢業生跟蹤管理,利用報刊、網站、廣播等宣傳陣地,宣揚服務基層的典型事例和先進人物,邀請基層成功人士、從基層起步的醫學專家來校演講,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5)大力宣傳新醫改形勢下基層醫療衛生發展帶來的機遇,指導醫學生面向基層就業,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面向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并在基層不斷努力,銳意進取,成為基層衛生事業中的中流砥柱。
(6)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建立大學生活動中心,開放東區體育場,宿舍區為學生提供社團辦公室和活動場所,加強節假日學生娛樂和安全管理,把校園建設成醫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溫馨場所。
[1]劉憲亮.論醫學生職業人格培養的內容及途徑[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4:10~13.
[2]黃國瓊.美國醫學院校開展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狀況[J].醫學與哲學,2001,12(2):52~53.
[3]梁益.淺談診斷學教學中的醫德教育[J].廣西高教研究,2001,8:35~36.
[4]馬紅軍.淺談新形勢下醫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12:261~262.
[5]沈云佳.醫學生醫德養成教育途徑探索[J].中國醫藥導報,2008,8:125~126.
G416
A
1671-1246(2010)15-0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