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寶霞
(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江蘇 連云港 222000)
我近日聽了一節市級公開課——《隋的統一與大運河》,執教老師教學設計思路清晰,過程流暢,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都得到有效的落實,贏得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尤其是《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能力。但執教老師在授課時犯下兩個也是眾多教師在授課時易犯的錯誤——把大運河的開鑿時間說成最早是隋朝;把大運河的流向動畫演示為從北到南的流向。在此我結合相關史實,以探析明確之。
對于大運河的開鑿,北師版教材是這樣敘述的:“隋煬帝用六年的時間,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征發數百萬民工,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人教版教材:“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其他版本的教材也都是類似的說法。很顯然,各版本的教材都沒有隋朝開始開鑿大運河這一說法。
不少教師在講授京杭大運河時,總說是隋煬帝開鑿,其實運河的開鑿遠早于這個年份。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它的開鑿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最早開鑿始于春秋時期的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據《左傳》記載:周敬王三十四年,“吳城邗,溝通江淮”。史上用“舉鍤如云”形容當初開鑿邗溝的場面,其壯觀景象可想而知。清胡渭《禹貢錐指》云:“古者江淮,本不相通,自夫差欲霸中國,乃于廣陵東南,筑邗城,城中筑深溝,名曰邗江,亦曰邗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北至未口(應是宋口)入淮,此夫差溝通江、淮之故道也。”可見,吳王夫差孕育邗溝是運河的萌芽時期。至戰國魏惠王(公元前369至前318年)開鑿“鴻溝”,又先后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貫連黃河與淮河,并修筑了邗城。這條運河就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是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又相繼延伸了河道。
在江南,據《越絕書》卷二記載,到秦時,“秦始皇造通陵,南可通陵道到由拳塞,同起馬塘湛,以為陂治,陵水塘到錢塘,越地通”,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這些記載,也足以說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從蘇南城市經嘉興通往杭州的運河,就已經把原來的吳國首都蘇州和越國首都紹興連接了起來。這里的由拳,是嘉興的古稱。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這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運河走向。
第二個時期是隋朝時期。公元六世紀末到七世紀初,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形成大運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陽瀆。在長江以南,完成了江南運河,這是大運河的南段。
公元605年,隋煬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御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瀆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后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
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后中國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運河開始全線貫通。自隋唐至宋,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一條南北運輸線。
第三個時期是元朝時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會通河上曾建閘三十一座,以調節流量,故名閘河。但因水源不穩定,河道時患淺灘,不勝重載,故元一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道為主;元末,會通河廢棄不用)、通惠等河(公元1292—1293年,負責水利的都水監郭守敬,從昌平化莊村東龍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后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82千米)。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后,比隋代大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
“大運河的流向如何?”這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碰到的學生常提出的問題,多數教師的回答是自北向南或者自南向北,而事實并非如此。
大運河流經我國海、黃、淮沖積平原東部邊緣地帶及長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區、太湖流域兩大洼地之內。沿運河地勢具有三起三伏的特點,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米之間。
(1)京津段:距離雖短,卻高低懸殊,從北京到天津海河,地面高度逐漸下降,直到海河為止,這是第一降落段。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約30米 (以廢黃河口平均水位為假定海平面零點,該高度指高出廢黃零點高度),通縣河底高約20米,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則為-3米,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度共降低33米。所以這段運河是自北向南流。
(2)津黃段:天津往南地面逐漸隆起,到現在的黃河止,為第一隆起段。臨清河底高25米,從天津到臨清,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運河穿過黃河現道之處,是京杭運河最高地點,可看成是京杭運河在黃淮之間的分水嶺,穿黃處河底高38米。從天津市至穿黃處,京杭運河河床高度相差41米。運河過黃河到南旺,這段運河主要是自南向北流。
(3)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漸降落,直到長江為止,這是第二降落段。濟寧河底高31米,淮陰河底高4米;在大運河穿過長江的地點,河底高度為-15米。運河在這段是自北向南流動。
(4)長江以南,運河河床又逐漸隆起,到丹陽為最高點,這是第二隆起段。長江到丹陽段是自南向北流動。
(5)從丹陽往東南,河床高度又逐漸降落,這是第三降落段。運河自北向南流。
綜上所述,大運河開掘于春秋時期,完成于隋朝,繁榮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續了1779年(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終在元代完成,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由于運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運河全線地勢“三起三落”,五個流向。大運河全長1794千米。它的通航里程現在仍有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3省。京杭大運河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時至今日仍在不斷疏浚整建,繼續發揮其溝通南北的功能,目前除傳承其漕運——水路運糧的歷史任務外,同時又肩負起將中國北方的煤轉送供應南方需要的新責任,以及南水北調的新使命。
由此可見,教師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平時要勤查工具書,多做資料卡,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倉庫,建立一個與教材相關的“知識圈”,在上課前要精心備課,查找資料,確保上課準確無誤,同時對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也能及時地加以捕捉,而不會出現手足無措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