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這里的理想信念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信念。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層和基礎層;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信念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自然生發”和“本能演繹”。
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根本理論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科學的,是因為其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具體體現形式,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色相結合的產物,是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科學社會主義。不難看出,離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不可能產生。
那么,科學社會主義又是怎么來的呢?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極其完備而嚴整的科學體系,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聯結、相互依賴,誰也離不開誰,否定了其中任何組成部分,都不成其為一個科學體系。也就是說,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處在馬克思主義這個體系之中,是有所依賴的。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理論都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的。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沒有科學社會主義,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無從談起了。列寧在《論工人政黨對宗教的態度》一文中指出:“社會民主黨的整個世界觀是以科學社會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為基礎的?!彼瑫r強調:“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是關于包括自然和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物質世界的唯物而又辯證的根本觀點,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關于人類社會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哲學,是其中最具獨創性的成果。正是其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發現了剩余價值,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財富積累的秘密,從而使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成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使社會主義建立在科學的世界觀基礎之上,而不再是空想、幻想或者感性的假設。
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可能揭示歷史的真相,也就找不到通向社會主義的現實道路,那么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假設,也就無法還原資本主義的歷史真相,也就沒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然也就沒有整個的馬克思主義體系。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得以建立起來,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層和核心層。與此相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資本主義歷史本真的現實過程,科學社會主義正是這一本真分析過程的結果。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層與核心層,同時其本身就內蘊著信念的因素,具有信念特性。信念使人們對某種事物“信”,以及依賴和堅守,是人們的一種心理狀態。本質上講,信念就是對人生最高價值的理解和追求,反應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是對自身力量能夠達到的限度和期望的限度的反映。信念給人以精神的支持和依賴,為人提供一種終極的關懷。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念特性首先體現在其科學性。只有以科學性為前提的“信”才不是盲信、愚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完整而嚴密的科學體系,其以實踐為基礎實現了哲學史的革命,徹底戰勝了唯心主義,使唯物主義得以在歷史領域貫徹;在實踐的基礎上徹底戰勝了不可知論,在實踐的辯證法中揭示了認識的辯證過程;在實踐中扭轉了傳統哲學遠離實踐的無病呻吟,指出哲學的使命不在于怎么解釋世界,而在于怎么改變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和認識論的統一;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統一;實現了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認識世界的徹底唯物主義路線。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念特性還表現在其對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的現實關注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反對從抽象的原則出發,主張從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存在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出發,從無產階級的現實狀況出發分析無產階級的出路和前途。這一鮮明的哲學立場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強烈的現實關注維度。這一立場粉碎了幾千年來王侯將相創造歷史、書寫歷史,而廣大群眾只是歷史發展的配角或者可有可無的這一錯誤立場,徹底粉碎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虛假”意識所造就的“神話的歷史”和“精神的歷史”,從而對一切作為統治力量的“神圣的”觀念上層建筑實行了徹底的解蔽、祛魅。這一鮮明的立場揭示了廣大普通大眾創造歷史的歷史本真,揭示了物質生產,尤其是群眾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前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信念特性最根本的表現在其對無產階級和廣大群眾的終極關懷:共產主義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解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不是一種虛假的假設和美妙的幻想,而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使然。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論證是立足于現實基礎和社會發展規律基礎上的,是歷史主體合目的性與和規律性的積極創造,而非“絕對精神”或者人和人類社會純粹自然地發展的必然結果,更非主觀設定的某種應然狀態和道德訴求,尤其非某種虛無縹緲的未來承諾和現世安慰,而是基于人類實踐的客觀而“自覺”的現實運動。
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內在蘊含著信念特性,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信念的內在統一,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
理想信念的動搖是個現實問題,不能回避,其表現也多種多樣,正如胡錦濤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的那樣:“一些黨員、干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一些黨組織貫徹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對中央決策部署執行不認真,有的對黨員民主權利保障落實不到位,一些黨員干部法治意識、紀律觀念淡?。灰恍╊I導班子整體作用發揮不夠,推動科學發展、處理復雜問題能力不夠,一些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問題屢禁不止;一些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強,有的軟弱渙散,有的領域黨組織覆蓋面不廣,部分黨員意識淡化、先鋒模范作用不明顯;有些領導干部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講原則、不負責任,言行不一、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中發生的腐敗案件影響惡劣,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p>
導致這些現象的客觀原因主要有蘇東社會主義挫敗,社會主義遭到圍攻;西方處于意識形態的強勢地位,把持話語權,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攻擊;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市場經濟的原則泛化等。但歸根到底是在主觀上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動搖。
理想信念動搖問題歸根到底是個世界觀問題。黨員干部對社會主義喪失信心,對資本主義盲目崇拜,這是把社會主義的某些挫折、資本主義的某些新成就無限夸大而遮蓋歷史發展趨勢、發展方向的問題,根本上說是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模糊、懷疑或否定,是歷史觀出了問題;不堅持以人為本,嚴重脫離群眾,這是對群眾締造歷史的無知或懷疑,根本上是唯物史觀的問題;以權謀私、貪污腐敗,這是黨員干部對自己階級屬性、歷史地位、歷史使命和為社會服務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模糊、動搖,從根本上這是個價值觀、人生觀問題。這一系列重大問題本質上都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背離。
其一,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理想信念的基礎,理想信念動搖的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背離,那么就要加強哲學教育,提高哲學素養,使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堅持徹底唯物主義最根本的立場、觀點。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對眼前利益、對財富的貪婪,以致像哲學這樣“高高在上”、終極關懷的理論被束之高閣,甚至被詆毀。各級各類學校培訓中學的更多的管理知識、經濟知識,這些固然重要,固然能夠立竿見影,但僅僅注重這些知識理論的學習是一種短視行為。但市場經濟的特性又排斥這類理論,這就需要政府作為,重視,著力抓好哲學教育。同時抓好哲學教育也是培養一個民族創新思維、理性思維的重要依托。
其二,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既要注重真理性與信念性的統一,又要注重信念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的靈魂。長期以來,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教學中存在兩個傾向:一是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單純的信念來教育,這樣的結果是盲信,會造成感性盲動的結果;另一種傾向是把馬克思主義僅當做一般的文化知識、科學知識來傳授,而淡化了其政治色彩,放棄了其信念的維度。這兩種維度都是偏頗的,應該堅持真理性教育與信念性教育的統一,讓大眾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變為改造世界和自我的工具,同時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人的精神關懷和終極追求,并在理解這種終極追求中將其變成自身的信念。
其三,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哲學家的書齋中走出來,變成大眾的思想武器。建國初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如火如荼,整整哺育了一代人,成為中國人改天換地的思想武器。今天是個相對浮躁喧嘩的時代,更需要哲學的慰藉,需要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