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平
(溧陽市社渚初級中學,江蘇 溧陽 213341)
很多學生怕寫作文,不是面對作文題目無從下筆,就是寫出的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不是作文題材雷同甚至千篇一律,就是平鋪直敘,像記流水賬。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重點。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一直是困擾廣大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針對初中作文教學的現狀,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效果。作文如同種莊稼,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不能拔苗助長,必須循序漸進,按步驟由易而難、由淺入深。所謂“漸進曲”,就是把作文教學分成隨筆、小作文和大作文三個部分,各部分進行不同側重點的練習。我還將優秀的文章推薦到學校廣播站、報紙、雜志等媒體,鼓勵學生參加中學生作文比賽,師生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看著學生的一篇篇習作變成了鉛字的文章,我無比自豪。
初中生的寫作水平要有提高,必須敢于去寫,首先要解放思想,進行一種不打分的寬松練習。隨筆就是這種練習的最好方法。學生每天花上十多分鐘,寫一段不拘一格的文字,實在寫不出可以抄一段自己欣賞的文字。教師要不斷引導鼓勵學生,讓他們把每天的隨筆形成一種習慣,培養起一種興趣,這樣能使學生寫作水平逐漸提高。
學生的思想問題解決了,接著要考慮的是寫什么。要有話可說,有事可寫,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發生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為敘述的對象,如看一次電影或電視,讀一本有趣的書,得到一份自己喜歡的禮物,買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物品……留心自己身邊人的舉動,描摹他人的各自個性,等等,一切生活皆可入文。處處留心皆學問。有一次我讓學生以“路途見聞”為題用十分鐘寫一篇隨筆,檢查時我發覺很多學生寫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生活發現。一學生寫道:聽說大街要改造,今天走在這街上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一是早知要如此,當初為何不一步到位;二是擴建后的大街不知美麗到何種程度;三是如此大的工程,涉及這么廣的范圍,會出現什么麻煩……信手寫來頭頭是道。由此可見,學生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身邊就會有取之不盡的習作材料。
常聽一些學生說:有些事情我也曾見過,聽說過,甚至親身經歷過,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認真的觀察和仔細的研究。魯迅先生說,要“留心每種事情,多看看”。這里的“留心”、“多看看”就是留心和研究生活,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新事物。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題為“小小竹葉船”的文章:
假日里,我和朋友去郊游,我們被山澗中汩汩奔流的泉水吸引住了,一個個歡呼雀躍。我童心大發,摘幾片竹葉做成一只玲瓏剔透的小船,放在水上。小船順流而下,越過了幾個陡坡,繞過了許多彎口,但在一片水勢較緩的地方,它停了下來,繞著一塊突出的石頭旋轉著、徘徊著,久久不肯離去。我以為它要擱淺了、停滯了,可是它終于又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扯著它的小帆向前沖去。它又停留了好幾個地方,但每次都和第一次一樣,拋開了它的眷戀,繼續向前航行。小船碧綠的身影在我的視野里漸漸消失,我還望著遠去的水流,默默地為它祈禱,愿它能到達其所及的彼岸。
我猛然領悟了這小小竹葉船的啟示:不迷戀于一時的成功而在原地徘徊。是的,完成一個階段的歷程,距離應當到達的勝利——彼岸也許還很遠很遠,我們必須不懈地尋求,探路前行……
我將這篇文章在班上范讀之后,學生欣喜異常,流露出一種茅塞頓開之情。原來如此。每天十多分鐘寫一段話,所寫的內容盡管有限,但持之以恒,可使學生完成一個敢寫—有寫—能寫的過程,同時也為完整的作文積累起豐富的素材。
常聽到同事感嘆:學生的作文存有一種假、大、空的現象。寫議論文,列舉的事例大多是名人軼事或偉大人物的言行;寫記敘文,往往想方設法去編大事件;寫說明文,極力追求事物的完美,這樣的作文讓人看了的確不是滋味。針對這樣的情況,對每周一作的小作文,我提出了以下要求。
1.著眼于現實,寫身邊的事。
很多學生認為,現在的學生生活面太窄,整天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讀書—吃飯—睡覺三位一體,生活平平淡淡,接觸的盡是日常小事,既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又沒有許多曲折離奇的情節,這些材料都不典型。其實,許多生活小事只要精心選擇,寫到文章中去,它便會像金子一樣耀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就選材來說,也不過是攝取自己與父親在南京車站離別時的情景,但那真摯的父子之情給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所以說,只要留心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就會發現很多閃光點,這樣實實在在的事能給人一種清新爽朗之感。
2.用真情,講實話。
文貴有“情”,這情是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是發自肺腑的切身感受。有一位寄宿生在作文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一個星期天學校放假,由于家中有事,當天沒有返校。星期一早上,父親一大早就起床,冒著蒙蒙細雨騎車十多公里將他準時送到學校,然后父親還將趕回去上班。在父親將匆匆離去的時候,他對父親說:爸爸,雨天路滑,小心點……他將這篇作文在班上宣讀時,許多同學感同身受,眼中噙滿淚花。
3.學會以小見大的手法。
教師輔導學生作文,特別是小作文,不能忽視引導學生學會從小中見大,從平凡中發掘不平凡。一次語文課上,我讓學生列舉班上的一些小事:好的、壞的一概不論,只管提來。對此學生的發言很踴躍。有學生說:自行車管理員工作負責,終年如一日,使班上的自行車管理在校評比中名列前茅;有學生說:某同學堅持自覺打掃教室,從不聲張;有學生說:自習課總有幾個人講話聲音太大,影響他人……而對這些事情,我讓學生考慮,透過這些事情的表面,想想實質,由此就引出了雷鋒精神,樂于助人,個人與集體,責任心,集體榮譽感,等等。所以說,凡事三思,收益匪淺,小中見大,就會更上一層樓。
不同文體有不同文體的格。議論文的基本格是起承轉合;讀后感的基本格是引議聯結;記敘文的基本格是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說明文的基本格是抓特征,按次序。其他文體也都有各自的基本格,在使學生掌握基本格的基礎上,再從擬題、章法、語體三方面進行格的強化訓練。
1.因文設題,解題。
標題因文而異。我們常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透過這一“眼睛”,我們要能一眼就看到文章的體裁,這要做到因文設題。記敘文標題大多著眼于人物、事件、環境,用形象思維;議論文標題著眼于論題、論點、論據,用邏輯思維。誠如是,標題才會具有鮮明的文體特色,給人以鮮明的第一印象。所謂因文解題,就是根據文體要求去識題辨題,記敘文重“記”,議論文重“議”,說明文重“說”。
2.因文變法。
章法是指文章的謀篇布局,就是組織安排結構層次的法則。不同的文體表達主題的方法不一樣,它要求采用的章法自然也不一樣。議論文要求以立論鮮明、論證嚴密的章法去突出中心;記敘文要求以構思新穎、剪裁精當的章法表現主題;而說明文則要求以層次分明、條分縷析的章法說明事物。正因為文體決定章法,所以通過章法訓練,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可提高學生因文變法的能力。
3.因文用語。
語體因文體而異。議論文以議論為主,要求用語鮮明精當,力透紙背;記敘文以敘述為主,要求用語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說明文以說明為主,要求用語準確簡明,語序分明。語體訓練就是培養學生根據不同文體變換語體,使語言表達切合文體要求。
隨筆、小作文、大作文三位一體,三者有機結合,循序漸進。實踐證明,這一思路對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增強寫作能力,提高寫作水平有顯著的效果。
作文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急于求成。為此我將初中三年作為時間上的點線,分段實施。第一年重在打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對隨筆要求只是去寫,先動起筆來;小作文需學會觀察和綜合;大作文先弄懂各類文體的格式要求和規范。第二年重在養成習慣:對隨筆要求在寫了的基礎上要盡量寫好,趨向言之成文;小作文講究自然;大作文則要求根據格式要求寫像,不走樣。第三年開始尋求突破:隨筆要寫精;小作文有創新;大作文要規范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