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麗萍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宜春336000)
審美期待在古典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形態初探
晏麗萍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江西宜春336000)
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期待,使整個教學過程美感紛呈,形成審美活動的節奏感,學生才能在歡快愜意的審美愉悅中高效地接受知識。鑒于此,本文就審美期待在古典文學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形態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對廣大教師開展教學有所啟示。
審美期待古典文學教學運用形態
教學的過程既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學生則是教學審美活動過程中的審美主體。使教學的美符合學生的審美觀念,進而引起其理智的滿足和精神的愉悅,是有效調動學生審美情感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激發學生的審美期待,把被動的知識傳授融入互補的和諧的情感交流,把喜怒哀樂、真善美丑諸類藝術感覺化為疏密相間、張弛結合的課堂節奏,建構出輕松活躍、生動有序的課堂氣氛,使整個教學過程美感紛呈,形成審美活動的節奏感,才能使學生在歡快愜意的審美愉悅中,高效地接受知識。同時,這也有助于我們的教學進入更美的境界,登上更高的層次,以更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
以下我就審美期待在古典文學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形態談幾點體會。
期待是主體對客觀事物的多次定向發射后形成的一種心理定勢,只要接受某種刺激,便能喚起相關注意類型,為活動展開做好心理準備。注意的指向性,使審美者能夠更清晰地反映特定的對象。
古典文學中有許多作品是將其文眼明示于篇首或篇中的,而此文眼又往往是一篇之主題。上課時我們如能率先提及或講解,也就是把需要強調的作品主旨、藝術特征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來加以講授,將有助于學生審美注意的定向,形成主題性的審美期待。
清雍正年間,發生了一樁極為殘酷的文字獄。有一位貧寒的塾師,讀一篇憤世嫉俗的文章,當讀到“寧饑寒于堯舜荒歲兮,不飽暖于當今之豐年”兩句時,遏止不住滿腔激憤,揮筆在上面眉批了四個字:“古今同概”。不料此事被奸人告發,塾師竟慘遭極刑,并連累一家老小,有的被斬首,有的被流放。那篇引起塾師強烈共鳴,但也因而使其慘遭毒手的文章,便是東漢趙壹的《刺世嫉邪賦》。教師通過對塾師“遭遇不應遭遇的厄運”的講解,引起學生的憐憫與恐懼之情,再將上面所引兩句與篇名聯系起來串講,就能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趙壹嫉惡如仇的精神,以及這篇賦對當世的抨擊是多么尖銳激烈,于是將本作品的主題昭示得淋漓盡致。其它作品如莊子的《逍遙游》、韓愈的《原道》等,也都可以通過解題,揭示作者為文的主導思想,形成課堂教學的主題性期待。
有些古典作品,其主題并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而必須通過對若干要素構成的有機體的理解,把跳躍過大、表面散亂的意象聯系在一起,才能完整清晰地把握題意。
《錦瑟》一詩,是李商隱最享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最不易解的朦朧詩。其頷頸兩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或為黎明前的曉夢,或為黃昏中的杜鵑;或為明月寒宵珠有淚,或為暖日晴光之玉煙。乍看只覺得意象零散、光怪陸離,使人有眼花繚亂、不知所云之感。這也是造成本詩難懂難解的癥結所在。但實際上,這些意象的組合、排列都是沿著“哀怨感傷,惘然無奈”的感情定向發展的。頷聯兩句,前者在視覺上使人目眩心迷,后者在聽覺上使人悵然無奈。而頸聯兩句詩都由四個意象組合而成,在詩人的筆下,月光、波光、珠光及淚光交織重疊在一起,造成了凄迷悲愴的氛圍。總之,這些意象雖是片斷的、跳躍的,而情緒卻是統一的、定向的。意象的不斷重疊,感情的不斷抒發,使詩意朝著一個既定的方向不斷深化和強化。通過對中間兩聯的分析,學生可大致感受到本詩的中心,也就是作為其感情定向的“哀怨感傷,惘然無奈”——那種深沉地流露出的難以抑制的悲憤之情,據此,再回過頭來講解首尾兩聯,便如按圖索翼、順水推舟,全部詩句的寓意便前后相通,自成一體,構成凄愴悲憤、沉郁憂傷的審美情境,給學生以悲劇的美感。此外,在講解阮籍、曹植后期某些詩歌時,也遇到類似隔霧看花的情況。
司空圖在《詩品》中論“含蓄”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說,而是簡練而傳神地勾勒幾筆,點到即止,極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泳想象而得知。
唐代朱慶余的《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是寫臨考前,怕自己的作品不合主考官的味口,因而小心翼翼地作詩訊問。詩中以新嫁娘自況,以新郎官比張,以公婆比主考官,借此探詢張水部的心思。這樣做既含而不露又耐人尋味。講授此詩時,可利用本詩另一標題《近試上張水部》,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促成暗示性期待,即基于對《閨》詩雙層含義的理解,引導學生不僅根據表層意思來解剖,而且要由表及里,進一步探究表層意思后面深遠的暗示,使學生伴隨著輕快、愛憐、歡快的感情,從對作品深蘊內涵的領悟和品味所產生的愉悅中,進入悅心悅意的審美境界。其它諸如張籍的《酬朱慶余》、《節婦吟》之類含有外層寓意的暗示性作品的講授,也可采用此種由表及里、層層剝筍的手法,來揭示作品隱蔽的核心。
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作品朗誦是古典文學教學的重要手段。它可以直接給人以或急或徐、或低或昂、或強或弱的節奏變化以及鏗鏘的聲韻刺激,這種刺激被聽覺分析器接收后可轉化為音樂美。杜甫曾用“精微穿溟涬,飛動摧霹靂”(《夜聽許十一誦詩》)來形容他聽了詩朗誦后的感受,可見朗誦是能加深對古典文學的體會的。在朗誦時以聲調、語氣、音節來表達作品中感情和思想的光澤,使語言的自然節奏與音律的形式節奏和諧統一,浸潤到學生的心靈深處,讓他們優游涵泳,就可以獲得音樂美感。
在朗誦張衡的《歸田賦》一文時,應該注意到詩人在創作中,根據情感內容變化而逐段變換韻腳,并選配與聲情相應的韻轍,運用平仄相間句式,來抒發其時或陰郁、時或開朗、起伏不平、欲隱還留的矛盾心理。朗誦時,既要注意作品的外在韻律,即字音的輕重徐急,又要把握它的內在韻律,即感情的起伏跌宕。朗誦語言要隨著文脈起伏波動,學生從朗誦中可以隱約體會到:韻轍的多變,暗示命運的多變;韻調的跌宕,猶如人生的坎坷,使回翔起伏的音韻和學生的情感活動呼應。其它諸如曹操的《短歌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等,都應該在認真分析揣摩原作的基礎上,進行聲情設計,以期達到以聲情感人的目的。
近代實驗心理學告訴我們:色彩的經驗類似感動或情緒的經驗。色彩能表現感情,而色彩的情感表現是靠人的聯想得到的,我國古代的許多作家、詩人都很善于將五彩斑斕的文字點綴在自己的作品里,以此來烘托、渲染自己復雜豐富的情感,并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情緒體驗。有將色彩巧妙調配,給作品抹上濃郁畫意的,如“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秦觀,《如夢令》);有將色彩進行鮮明對比,以渲染感情濃度的,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白居易,《問劉十九》);還有暗用色彩的對比來烘托作品含蓄的畫意美的,如“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也有用色彩的單純來表白心跡的,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這些鑲嵌了彩字的句子給人的感染是直接的、鮮明的、顯著的。
審美期待在古典文學教學中的運用形態還有很多。如:有通過演化故事和陳述相關事件而產生的情節性期待;有通過特意禁止,以引起學生各種猜疑、揣測,以至追根究底所產生的逆反性期待,等等。科學地、靈活多變地使用這些方法,就能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審美期待層出不窮,而學生也將在美的期待中不斷得到滿足,在審美快感中美美地享受知識的熏陶。